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 赵育鹏/文
入 。 而且 ,目前行业整体受制于低收 费水平 、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和合 伙制的限制 ,对于信息化和数字化建 设的投入偏低 。
面对上述问题 ,笔者建议 ,注册会 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通过以下工作推 进行业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建设 。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 ,实现生态共 赢 。 各方应广泛合作 ,共同开发和推 进落实公共平台和工具的使用 。 同 时 ,希望所开发的工具能够迎合更多 被审计单位的要求 。
二是推动电子化审计证据的使用 和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 。扩大电子化 审计证据的可接受性 ,如注册会计师 电子身份证明 、事务所签章 、鉴证报告 数字化防伪等, 以及对这些电子化审 计证据进行信息化数据处理 、分析和 获取审计证据 ,有效提升审计效率和 审计质量 。
三是开展和扩大云计算的应用 。 使用云服务可以为审计工作带来效率 和质量的提升 。亟需出台符合行业特 征和监管要求的规范指引 ,明确会计 师事务所在审计实务和事务所信息化 建设中 ,对于云服务的使用方法和限 制范围 ,在行业及监管机构对数据安 全和信息保护的前提下 ,开展和推广 云技术的应用 。
四是加强数据和信息安全管理 。 事务所需要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自身 网络的信息安全性 、稳定性和保密 性 。 除了签订保密协议外 ,还需要建 立更加严格 、规范的保密体系 ,妥善提 取 、处理和保管被审计单位的全样本 海量数据 。
五是可持续的人才管理 。人才是 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要素 。会计师事 务所需要加大在人才培养和资源巩固 上的投入 ,根据事务所自身特点 ,寻找 适合本事务所的培养和鼓励人才及其 智慧成果的激励机制 。
六是加强对事务所信息化审计手 段的监督 。建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和监管机构应继续鼓励中小型事务所 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同时应加强对 审计质量的监管 ,特别关注 IT 审计的 质量和检查 。
【作者系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 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计合伙人】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 ,投资者很大程 度依赖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和注册会 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作为决策基础 。 审计业务具有社会公共产品的属性 ,注 册会计师在承接审计业务的同时也承 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 。尤其在当前国 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下 ,资本市 场中的投资者 、上市公司及监管机构等 对审计质量有很高的期待 。
在现代审计过程中 ,科技手段的 应用越来越广泛和重要 。 随着大数 据 、物联网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形态不 断出现 ,审计行业需要自身与时俱进 , 加快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建设 ,确保 专业服务的胜任能力和审计质量 。
如今 ,在审计过程中 ,检查的企业 基础数据大多是企业采用的信息系统
自动产生的业务和财务数据 。如果审 计师没有能力检查这些底层数据的真 实性和准确性 ,那么审计质量就无法 保证 。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审计工 作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查查账”,而 需要运用信息系统审计的技术能力 , 实现审计作业的数字化转型 。
但在 ,在推进数字化转型和信息 化建设中 ,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 务所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
一方面 ,配套审计标准 、指引 、规 范需要不断探索 。 目前 ,事务所信息 化和数字化审计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 实践和理论研究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局 限性 ,相关审计标准 、指引和规范仍需 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
另一方面 ,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 使用性受到限制 。新兴技术在审计实 践中的使用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持 。 受 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的因素限制 ,被 审计单位对于提供更大范围的数据信 息配合度较低 。其他相关主体数据可 获得性较差 ,如上下游客户 、银行 、税 务 、海关 、公共事业单位等虽掌握着被 审计单位的众多信息 ,但是审计师获 取这些信息的难度较大 。
此外 ,事务所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 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 开展审计创 新 ,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兴技术手段 并透彻理解审计方法的复合型人才 。 同时 ,审计创新又需要大量资金的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