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公共基础设施是政府资产重要组成 部分 。 改革开放以来 ,浙江省宁波市公共 基础设施投入巨大 ,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共 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
2019 年起实施的政府会计制度要求 将公共基础设施纳入会计核算 ,但在实际 执行中 ,由于公共基础设施资产价值难确 定 、核算主体难区分 、核算范围界定不清 晰等原因 ,公共基础设施入账核算困难较 多 ,大量政府投资形成的公共基础设施未 入账核算和反映 。
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和核算
基本情况
随着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报告制度和政府会计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 宁波市各级各部门对公共基础设施的管 理和核算逐步加强 。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 。各级财政部门 组织开展《政府会计制度》全员培训 ,帮助 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和财会人员学 习掌握公共基础设施会计核算规定 。
二是开展清产核资 。 相关法规制度 的不健全 ,导致政府会计主体控制的 、满 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大量公共基础设施未 入账核算 ,资产“家底”不清 。 为明确行政 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目标 ,宁波市财政局 部署资产清查工作 ,摸清公共基础设施资 产“家底”。
三是规范会计核算。逐步启动公共基 础设施入账工作 ,对台账或资料不齐全的 公共基础设施资产 ,追根溯源 、弄清权属 , 做好资料收集并进行核实 ,完善资产账户 相关信息;对已入账的相关资产,按规定进 行核算科目的重分类调整 ,真实反映单位
公共基础设施资产状况 。2019年末 ,入账 公共基础设施价值为134 . 11亿元。
公共基础设施入账难
从总体上看 ,宁波市公共基础设施入 账率比较低 ,资产登记脱节的情况比较 普遍 。 未入账占比超过五分之二 。 不少 单位尚未开展公共基础设施会计核算工 作 ,工作进展偏缓慢 ,主要有三大因素 :
第一 ,缺乏配套政策或实施细则 ,导 致实务操作不顺畅。
由于没有配套政策或实施细则 ,加上 核算任务相对复杂 ,基层财会人员普遍工 作效率低 。 特别针对解决不同类型公共 基础设施采用何种计量依据和资产价值 如何计量等复杂的实务问题 ,更是无从下 手 ,导致细则在实际执行中困难很大 。 目 前 ,政策尚未对公共基础设施的移交 、处 置规定及程序进行明确 ,对公共基础设施 入账核算造成一定障碍 。
一些单位认为 ,公共基础设施的资产 管理规定未明确 ,公共基础设施会计核算 “入账容易 ,出去难”,担心公共基础设施 入账后 ,发生移交 、处置等情形时 ,程序 如 何 走 、资 产 处 置 由 谁 审 批 等 都 不 明 确 ,资产账面价值难以核销 。 从客观上 看 ,核 算 主 体 界 定 不 清 晰 。 因 为 投 入 来源多元化 ,既包括上下级纵向投入 , 又包括横向单位 、企业之间交叉投入 , 直接影响到资产管理权权属确认及可靠 计量 。
第二 ,缺乏原始资料或初始估价 ,导 致存量资产现价及后续支出计量难。
一些存量资产如地下管网 、道路桥 梁 、公园场馆 、环保防灾等市政基础设施 存在建造历史悠久 、会计资料难找 、初始 投入与后续支出计量方式不明 、个别财务
决算未完成且整改慢 、重新计量复杂等特 点 ,导致部分公共基础设施价值未及时入 账 ,引发如下问题 :一是资产评估费用过 大 。 高额的评估费用给 相 关 部 门 带 来 支出压力 。 二是实际评估操作难 。 公 共基础设施价值评估是新业务 ,业务标 准不统一 ,缺少参照体系 。 三是重置成 本确定难 。 公共基础设施几乎不存在 交易市场 ,购买相同或相似资产的对价 难确定 。
第三 ,缺乏专业力量支撑 ,导致价值 核算工作滞后。
受机构撤并影响 ,会计人员大多转换 内设机构其他岗位 ,转任后会计任务有增 无减 ,事多人少矛盾较突出 。 一些会计人 员专业技术资格或专业能力有所欠缺 ,学 习积极性并不高 。 市级部门被财政部内 部控制报告系统评为“优”档的仅3 家 ,占 比为0 . 28%;基层单位财务运行机制评定 为“中”和“差”的不少 ,个别单位存在较高 的财务运行风险 。
目前 ,大多数会计人员不懂具体制度 和程序规定 ,公共基础设施核算入账进程 相当迟缓 。 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 缺乏对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视 ,特别是存量 资产较多的单位 ,比如水利部门 ,因为一 定数量公共基础设施的原始会计资料不 齐全 ,初始价值计量鉴定困难重重 ,产生 畏难情绪 ,尚未完全开展入账核算工作 。
解决路径
——制定核算细则。
制定公共基础设施会计核算业务操 作指南 ,明确不纳入计提折旧范围的公共 基础设施项目 ,确定各类应计提折旧的公 共基础设施的折旧年限 ,规定资本化后续 支出和费用化后续支出具体区分标准等
细则 。 各类会计主体应按照公共基础设 施的类别和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对公共基 础设施要根据实物量和价值量 ,分别进行 确权 ,按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 ,实 物管理归业务部门管理 ,价值管理归会 计部门管理 。
对一些既有实物资产无法确定价 值的 ,仅统计项目个数 ,不再估计价值 金额 。 对一些既有实物资产可确定价 值的 ,直接按成本金额入账 。 对一些既 有实物资产又暂时因价值估计无意义 的 ,不再估计具体数额 。 尤其要从会计 成本效益进行合理考量 ,防止为数字而 计算 ,让基层做无意义的统计工作 。
——加强信息化建设。
将公共基础设施分类登记入账工作 纳入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里进行 ,从而 规范各项设施资产的会计核算 ,做到账实 相符 ,确保系统内保存的资产信息的全 面 、准确和完整 。 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内 ,嵌入公共基础设施入账相关模块 ,实 现对公共基础设施设立 、改扩建 、减值 、处 置进行实时监控 ,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科学 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 通过内部模块汇总 发布相关政策规定 ,加强会计人员之间沟 通交流 ,及时分享经验和做法 ,提高基层 人员实际操作能力 。
——加强宣传培训。
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宣传培训 ,深入 宣传公共基础设施入账核算工作的重要 性 ,组织公共基础设施业务培训 ,使有关 部门和单位的领导 、业务部门和财会部门 工作人员掌握公共基础设施管理规定及 其重要意义 ,达到提高相关单位人员工作 积极性的目的 。
督促各公共基础设施主管部门负起 管理责任 ,制订实施方案 ,做好动员部署 , 组织人员力量 ,开展公共基础设施资产清
查 、资产登记和入账价值确定 ,确保公共 基础设施会计核算账实相符 、账账相符 、 账表相符 。 财政部门根据各类公共基础 设施的特点和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要求 , 确定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的资产分类目录 和核算细则 ,为公共基础设施的清查 、资 产登记和会计核算提供具体操作依据 。
——组织资产清查。
进一步组织做好公共基础设施资产 清查工作 ,向同级人大报告国有资产管理 相关工作 ,建议由人大牵头开展公共基础 设施专项资产清查工作 ,组建由财政 、公 共基础设施管理部门以及有关技术支持 单位组成的工作专班 ,深入现场 ,逐个排 摸 ,理清资产的权属关系 ,进行资产的勘 察 、测量 ,确定实物量 ,摸清公共基础设施 资产底数 ,为公共基础设施的会计入账核 算奠定扎实的基础 。
——确定入账价值。
公共基础设施主管部门要根据公共 基础设施的特点和资产管理现状 ,对现有 资产进行梳理 ,做好存量公共基础设施资 产入账价值的计量 。
一是按账面资料数据确定入账金额 , 加强单位内部工作衔接协调 ,取得各项目 立项 、论证 、建造 、竣工结算资料 ,依据有 关书面资料凭证 ,确定入账价值 。
二是对无法取得账面价值的 ,按重置 价值进行计量 。 按照公共基础设施的资 产分类目录和科学测定工程造价单价 ,准 确测定各工程项目的资产实物量 ,估算项 目资产重新安置成本 ,来确定这类公共基 础设施的入账价值。
三是建议主管部门采取资产评估方 法 ,由资产评估机构对公共基础设施进行 资产评估 ,按资产评估价值作为公共基础 设施的资产入账依据。
(作者单位:宁波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