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学校高校财务管理论文 > 构建基于BSC的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构建基于BSC的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 涂小丽/文
自2015 年新《预算法》以法律规范 的形式对我国公共财政预算提出绩效管 理要求以来,财政部逐步引导预算绩效 改革往纵深发展,大力推行全过程预算 绩效管理,努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 化建设。
2019 年 12 月,《教育部关于全面实 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提出,深入落实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 管理的决策部署,结合教育事业发展规 划,把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作为健全 治理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管理
效能的重要抓手,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努力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在高校落 地,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地安排 使用财政教育经费,加强高校内涵建设,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高校从投入型 预算向绩效型预算转变,是不断深化财 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 从外延式规模扩张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转变的重要突破口。
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
绩效管理意识不断增强,预算绩效 管理工作有待完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 已经推行多年,在各级财政部门和教育 部门的指导引领下,不断建章立制,逐步 树立“花钱必问效”的绩效管理意识,预 算绩效目标编制、预算绩效运行监控、执 行结果考核评价等预算管理流程日趋完 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初见成效。
但多数高校未建立以中长期战略发 展目标为导向的绩效管理理念,预算往 往按年编制,年度预算目标未与学校的 中长期发展规划契合安排,存在重支出 轻绩效的现象,普遍关注预算执行情 况,忽视对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分析。 年末为完成财政布置绩效评价任务被 动开展工作,不能主动从提升单位管理 水平、提高资源配置角度积极作为,容 易出现短视行为,不利于学校战略目标 的实现。
绩效管理工作组织结构不健全,缺 乏专业人才队伍。预算绩效管理不仅是 财务管理,还涉及大量业务管理,需要财 务部门和业务部门根据学校的战略发展 目标,协同配合,共同推进,才能实现“全 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覆盖”的目标。
目前,多数高校绩效管理工作普遍 由财务部门推动完成,没有设立专门的
 

 

绩效管理机构,没有配备专门的绩效管 理人员,未形成各预算责任部门协同推 进机制。随着各高校规模扩大及精细化 管理的要求,财务相关事务越来越多,而 财务部门人手有限,只能侧重于完成财 务统计工作,财务分析、评价不足,无法 提供助力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决策指 导信息。
绩效指标体系缺乏行业标准,指标 设置不规范。预算绩效管理推进以来, 财政部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着力于建章 立制,规范管理,陆续出台具有全国指导 意义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 框架和各地的分类资金个性绩效指标体
系,但指标体系多以预算编制、执行等反 映经济效益的财务指标为主,反映社会 效益及环境效益的非财务指标欠缺,定 性指标多,定量指标少,削弱预算绩效管 理的效率和有效性。高校主要承担为社 会提供教育培训、科学技术开发推广等 社会服务功能,明显区别于其他行政事 业机关,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各高校往往 依靠业务部门提供的绩效目标确定绩效 评价指标,一般比较笼统,缺乏专业性和 针对性,无法体现对高校资金投入、使用 及其最终成效的全程评价。
评价结果使用不足。绩效评价是预 算绩效管理的核心。全面预算绩效管理 要求覆盖预算编制阶段的绩效目标申 报、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绩效运行监控、执 行结果的绩效评价全过程。而当前多数 高校的绩效评价关注点仍然在于事后考 核评价。其出发点旨在完成财政部门下 达的任务,重点关注项目是否完成,缺乏 对项目实施成效及其资金使用效益分 析,无法进一步提升单位预算管理水 平。考核评价结果缺乏反馈整改,激励 约束机制不健全,普遍缺乏问责机制,绩 效考核与部门及个人工作考核脱节,对 项目目标执行不达标的负责人没有有效 的约束措施,距“无效必问责”的要求存 在较大差距,没有发挥绩效考评奖优罚 劣引导激励的导向作用,导致绩效评价 流于形式。
完善高校全面预算
绩效管理体系的思考
强化绩效管理理念,完善绩效管理 制度。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涉及到高 校的教学、科研、采购、工程等每个业务 环节,需要管理层与各部门协同配合。 高校管理层与各归口部门及业务部门自 上而下,应牢固树立绩效管理理念,完善

 

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办法,明确资金、采 购、工程等业务环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内容及要求,将预算绩效管理作为学校 各项业务管理工作的连接点,将绩效管 理措施融入业务工作流程中,硬化预算 和绩效“双约束”,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与 业务管理同步进行,促进部门间的沟通 与协作,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常态化。
组建高校绩效管理专家库,培养绩 效管理人才队伍。教育主管部门可选聘 高校绩效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组建高 校绩效管理专家库,制定高校预算绩效 管理制度体系标准,明确高校预算绩效 管理的关键点,出台行业指导意见,对高
校绩效指标体系构建、绩效运行监控及 评价结果应用提供合理化建议,引导高 校预算绩效管理逐步专业化、规范化。 各高校组建校内专家库,研究解读财政、 教育等主管部门的各项绩效管理政策制 度,结合学校战略目标,修订完善资金、 采购、工程等业务管理制度及办法,将绩 效管理理念融入各项管理办法中,明确 规定各项业务工作流程、各部门权责及 项目实施方案。
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引进等渠道建 立绩效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定期通过 专题培训、公众号文章、视频等方式对业 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政 策、制度、办法等的学习,将绩效管理落 到实处,提高高校管理水平。
建立“战略—预算—绩效”一体化管 理模式。高校应由校领导牵头,财务、审 计、资产、纪检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 成立绩效管理工作小组,结合学校战略 发展目标,将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战略发 展目标按年度、按部门分解落实为各部 门年度工作要点,设定年度关键绩效目 标,各部门根据目标确定每年业务工作 重点。理顺各职能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关 系,明确“事随权走,钱随事走”,制定基 于业务开展的年度财务工作规划,科学、 合理地配置资金及各项资源,做到权责 明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建立“战略— 预算—绩效”一体化管理模式,切实将绩 效管理工作融入高校日常治理。
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全面预算绩 效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 引 进 平 衡 计 分 卡 (BSC)理念,以高校战略发展目标为核 心,从客户、财务、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 4个维度出发,综合运用财务指标与非财 务指标、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经济指标 与效益等指标,制定分领域、分层次的核 心绩效指标、评价标准及方法,将高校战 略目标分解成可量化、可操作的指标及

 

目标,构建多维度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
系,全方位评价学校的投入产出、经济效
益、社会效益及核心竞争力。突出结果
导向,重点考核实际成效,提高绩效评价
的客观性、准确性。
客户维度考核社会对高校的认同
感,通过增加教科研投入,提高教育教学
质量、科研服务能力,提升各级政府部
门、用人单位、学生及人才市场对高校的
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质量、竞争力等的
综合评价。
财务维度着重开源节流,为战略目
标实现提供资金保障,严格把控财务风
险,加强预算执行力度,保持良好的财务
运行状况,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内部运营维度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
制度,优化教科研资源配置,提升高校内
部运营效率和治理水平。
学习与成长维度通过师资队伍建设
及教职工能力提升状况等反映学校的可
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
完善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的
协同考评机制。明确预算绩效管理主体
责任,制定奖惩制度,建立事前绩效评
估,评估项目立项必要性、方案可行性、
绩效目标设定合理性等,根据评估结果
安排预算。
事中实时监控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
度及预算执行进度,根据执行情况评估
绩效目标、预算方案的合理性及项目实
施进展,及时纠正绩效运行偏差;事后开
展整体绩效评价,引入问责机制,及时公
开预算绩效考核评价结果、落实整改措
施,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机构
部门考核、个人绩效挂钩机制,充分调动
各预算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性循
环,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
培养熟悉高校业务的第三方中介开
展审计、咨询、绩效考评,强化预算和绩
效“双约束”,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
效必问责”,逐步提高全面预算绩效管理
水平。
高校全面预算绩效评价是一个系统
性工程,需要高校管理层、职能层及执行
层自上而下的支持和配合,将绩效管理
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以高校战略
发展目标为导向,建立“预算编制有目
标、预算执行有监控、执行结果有评价、
评价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一体化运
行机制。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高校资金使用
效率,不断提升高校治理水平,增强高校
的综合实力,实现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
展战略目标。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