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财务管理论文 > 财会监督背景下新疆水利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之路

财会监督背景下新疆水利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之路

 随着“智慧水利”建设全面推进,水利资金规模扩大、管理链条延伸,财会监督成为保障资金安全、提升效益的核心支撑。本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以下简称“新疆水利厅”)财务管理信息化实践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其在财会监督背景下,通过RPA财务机器人打通支付流程、内控信息化筑牢风险防线、绩效监管平台强化资金管控、政银合作拓宽服务渠道的具体路径,重点分析水费计收平台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成效,并针对当前面临的资金保障不足、网络安全隐患、制度和人才短板等问题,提出强化顶层设计、深化政银融合、夯实基础支撑的优化建议,为全国水利系统财会监督信息化建设提供“新疆样本”。

一、财会监督下水利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时代背景

当前,我国水利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纵深推进,中央及地方水利资金投入持续加大—仅2024年新疆就有198个国债水利项目、142.13亿元资金需全程监控,1009个项目需开展绩效跟踪。然而,传统水利财务管理模式存在“重业务、轻财务”“重投入、轻监管”的短板,人工操作效率低、数据孤岛难打破、风险预警不及时等问题凸显,难以满足“全域覆盖、实时纠偏”的财会监督需求。

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构建全方位财会监督体系”“统筹推进财会监督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作为提升监督效能的核心手段;水利部同步部署“智慧水利”建设,要求以数字赋能推动管理现代化。在此背景下,新疆水利厅立足地域特点与管理实际,以“科技赋能财务、智能提升效能”为核心,围绕“预算—核算—支付—监管—绩效”全流程探索信息化路径,尤其在水费计收领域通过政银协同构建“线上化、透明化、智能化”体系,既破解了基层腐败风险,又提升了服务群众质效,为财会监督与水利财务管理深度融合提供了实践范本。

二、水利财会监督的现实必要性与面临的风险挑战

(一)财会监督是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财会监督的必要性源于政策要求、行业特性与发展需求的三重驱动。

政策导向明确“硬指标”。《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将水利资金监管纳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要求从“人工核对、线下检查”转向“实时监控、智能预警”,水利部“智慧水利”规划更明确信息化是财务管理升级的核心路径。

行业特性凸显“紧迫性”。水利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覆盖地域广、管理主体多”的特点,以新疆为例,2024年监控资金超142亿元。

发展需求倒逼“转型升级”,随着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新疆已形成南疆“九源一干”、北疆“六河一湖”的流域管理新格局,直属预算单位达63家,管理链条拉长导致“系统不兼容、数据不互通、监督不及时”的短板愈发突出,信息化成为打破流程壁垒、提升监督效能的必然选择。

(二)当今水利财会监督面临的四大核心风险

资金监管压力持续加大。水利资金保障来源多元,水管单位较多,水利项目较为分散等导致监管广度、深度压力持续增加。

人工操作引发风险隐患。人工操作数据偏差率达3.2%,既影响支付效率,又可能引发资金挪用风险。

绩效监管难以贯穿全流程。水利部分项目存在立项依据不充分、执行进度滞后、评价整改闭环难等问题,存在“项目多、监控难、纠偏慢”的困境。

基层监督能力与需求不匹配。部分水管单位“一人多岗、财务兼职”,既缺乏专业财务人员,也无信息化工具支撑。

三、新疆水利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践路径

新疆水利厅自2015年启动财务管理平台建设(已通过国家等级保护三级测评),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三个实现”(以业财融合为中心,实现财务管理软件集成标准化、改革落地平稳化、财务管理智能化),覆盖厅属63家预算单位,形成“技术突破—制度固化—服务延伸”的信息化体系。

(一)RPA财务机器人打通支付流程“最后一公里”

针对水利财务管理平台与预算一体化系统“数据不通、重复录入”的痛点,新疆水利厅引入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开发“支付机器人”与“核算云”两大场景,充当系统间的“数据桥梁”。

支付机器人实现支付申请自动化。自动读取审批通过的报销单,按财政要求录入预算一体化系统,自主匹配预算指标与合同信息,确保“支出有预算、支付合规性”。2025年1—9月,该机器人累计处理支付凭证近2.4万笔,自动退回不合规业务2458笔,支付差错率从3.2%降至0.1%以下。

核算云解决“两次做账”难题。将财务管理平台中精细核算的财务数据,按财政规则自动同步至预算一体化核算云系统,生成账簿信息与银行对账单,避免财务人员重复记账,报表生成时间缩短50%以上。

RPA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跨网切换、手工搬运”的传统模式—出纳仅需将报销支付明细表导入指定文件夹,机器人即可自动完成数据录入、支付申请、凭证同步全流程,日均节省人工操作时间,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与数据精准度。

(二)内控信息化筑牢资金安全“防火墙”

坚持“制度先行、系统落地”,将内控要求嵌入财务管理全流程,构建“1+N”内控制度体系与智能防控机制。

制度体系全覆盖。以1套核心内控制度(涵盖预算、资产、合同等13项内容)为基础,配套N项实施细则(如水利项目“三项制度”),将绩效监控纳入考评体系,确保“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系统固化强执行。在预算模块设置“超预算短信预警”,报销模块自动拦截超标准、附件不全业务,支付模块通过RPA强制匹配预算指标,杜绝“无预算支付”;平台覆盖用户超300人,实现“事前审批在线发起、事中进度在线跟踪、事后凭证在线归档”。

协同管理提效率。打通多部门流程节点,新增短信提醒功能,实时推送审批待办、报销状态,资金报销周期缩短40%;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预算收支、财务运行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三)绩效监管平台拧紧资金使用“安全阀”

自2019年被列为自治区首个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单位以来,新疆水利厅建成覆盖“项目储备—绩效监控—评价整改”全流程的《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横向拓展功能边界。从最初单一的绩效目标设置,升级为项目储备库管理、月度绩效监控、年度评价分析一体化,2024年通过系统对全区180.13亿元水利资金、近1700个项目实施动态监控,发现问题实时纠偏,与财政厅形成监管合力。

纵向延伸覆盖范围。从厅直单位延伸至14个地州96个县市,基层项目绩效数据实时上传、分级管控,2024年水利项目绩效达标率较2023年提升8个百分点,资金从“重投入”转向“重效益”;近三年新疆水利厅在自治区110个本级单位预算绩效考核中均名列前茅,系统作为全区模板推广。

(四)政银合作信息化破解水费计收“基层痛点”

针对农村水费计收“现金风险高、统计效率低、服务滞后”的问题,新疆水利厅联合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推进信息化建设,构建“政银协同、群众受益”的服务体系。

试点先行探索路径。选择伊犁河流域管理中心作为试点,开发“智水云缴平台”,实现三大功能:一是与税务系统联动,群众缴费后自动生成电子发票,解决“开票难”问题;二是提供公众号、手机银行等7种缴费方式,缴费时长从1.5小时缩短至5分钟;三是实时展示用水量、水价、水费,实现“三公开”,2025年7月试运行期间处理业务1.2万笔,收取水费860万元,电子发票开具率100%。

统筹资源扩大覆盖。农信社依托1196个乡镇网点优势,在全区58个县(市、区)部署水费计收平台,截至2025年9月30日累计处理业务326.17万笔,收取水费27.32亿元(占全区应收水费的38.61%),其中农业用水21.56亿元、农村饮用水2.8亿元,基本覆盖农村生产生活用水领域;针对多银行系统数据壁垒,推动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平台数据互通,打破“信息孤岛”。

深化合作拓展领域。在水费收缴基础上,与8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依托新疆水发集团构建“项目信息—金融产品”匹配系统,推出“水利建设贷”“节水改造贷”等专项产品,给予最长10年贷款期限、低于同期LPR50个基点的利率优惠;探索水权质押融资,盘活水资源资产,实现“水利赋能金融、金融反哺水利”的良性循环。

新疆水利厅的实践表明,财会监督下的水利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既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防范“蝇贪蚁腐”的关键举措,也是提升服务质效、推动智慧水利发展的核心路径。从RPA机器人打通支付堵点,到政银合作优化水费计收,新疆的探索始终坚持 “问题导向、系统思维、群众立场”,不仅实现了工作效能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更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

未来,随着“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推进,需进一步深化政银融合、强化基础支撑、补齐制度短板,让信息化成果更好惠及全疆各族群众,为全国水利系统财会监督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多“新疆经验”,助力新时代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投稿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