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财务管理论文 > 公司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文献综述

公司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文献综述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速度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组和配置的程度不断提高,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挑战,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企业制度的核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关系的探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044-01??
  
  1 公司治理的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的时间是八十年代初期。威廉姆森曾于1975提出过“治理结构”(ovemancestructure)的概念,这与公司治理的概念己相当接近。Phliph和SyevenL:W artick在1988年发表的《公司治理-文献回顾》一文中指出,公司治理问题包括在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相关利益者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1)谁从公司决策和高级管理层的行动中受益;(2)谁应该从公司决策和高级管理层的行动中受益。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一个公司的治理问题就产生了。哈特认为,在以下两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公司治理问题将产生。第一,组织成员之间存在着代理问题,或者说是利益冲突问题;第二,存在着交易成本,从而代理问题小能通过一个完全合同来解决。也就是说,存在代理问题和小完全合同的情况下,公司治理问题就将产生。公司治理可以当作是对初始合同中没有特别规定的问题作决定的一种?机制。?
  ?
  2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总体上说内部控制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早期的内部控制是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财务记录的可能性,要求企业对交易实行授权与批准,对资产实行控制,对财务记录的审核与经营保管职务分离。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出现了大量的财务舞弊现象,一些大公司相继出现经营失败,这些现象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空前关注。为了研究经营失败及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原因,“反对虚假财报告委员会” ( COSO)对则务舞弊事件进行了全而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大部分财务舞弊事件都是由内部失控造成的,Coso随即开始研究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布了指导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著名的Coso报告。?
  2.2 国内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期,内部控制初步发展时期我国的内部控制研究主要侧重于会计和审计领域,研究成果主要服务于审计程序与方法的应用、审计成本的节约、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风险的控制。?
  (1)政府法规建设方面。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政府开始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推行,1996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并提出内部控制的内容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1999年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项资产减值准各等有关事项的通知》、1999年10月修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2000年1月国家审计署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都从不同方面对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一时期的法规的出台,基木上都是围绕确保企业资产的完整、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为主要目标的。?
  (2)理论研究方面。这一阶段的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介绍欧美国家内部控制思想,以及如何从审计会计方面,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阎达五、杨有红等以会计控制为主线研究内部控制,石本仁,方红星等以审计为目标导向对内部控制进行相关研究。李凤鸣、吴水澎等结合COSO框架进行内部控制研究,介绍了该框架的部分内容,并从内部控制的整体架构、设计和评价、风险管理等方而来阐述内部控制理论。?
  
  3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想关联的文献综述?
  
  3.1 国外文献综述?
  有关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研究,国外主要是以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以及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代表。其中,前三者被称为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早在1992年,卡德伯利报告就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内,明确要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并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议董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应对董事会发表的声明进行复核。?
  1999年被作为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准则指南的特恩布尔报告指出,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寻求日常的保证,使内部控制系统能有效发挥作用,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其中特别指出,董事会应在谨慎、仔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正确判断。?
  2004年DECD《公司治理原则》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对公
  司和股东的责任和忠诚。同时,要求董事会确保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独立审计师的完整性,确保公司具备恰当的控制制度,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财务和营运控制制度等,确保公司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相关的准则等。?
  3.2 国内文献综述?
  (1)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主要有四种观点,混合论,即将两者混合在一起,不加区别的相互串用;割裂论,即将两者完全分割开,彼此将对方视作无关联因素;环境论,即将公司治理作为内部控制的环境看待,例如吴水澎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阎达五也指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嵌合论,在2005年由李连华提出了,认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2)不同产权结构下内部控制的效率。一般认为,不同产权结构下的内部控制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具有不同的效率,私有产权结构下独资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对员工具有较高的效率,但对业主往往是失败的;而合伙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则主要取决于在合伙契约及相关规章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国有独资企业是公有产权结构企业的典型代表,这类企业的内部控制很多处在初稚状态,流于形式,内部控制效率极低。混合产权结构下的现代股份公司则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使得内部控制具有极高的效率。关于不同产权结构下内部控制的效率分析,各方的意见比较统一,主要的研究者包括冯均科,李培根、李希富。?
  (3)通过公司外部治理手段来克服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刘明辉、张宜霞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内部控制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其目标没有与企业的整体目标相结合,从而导致不能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构建内部控制。因此,应该打破传统内部控制的狭隘性,拓宽内部控制的内涵,由局部的会计控制、财务控制扩展到整个企业的资源管理控制,并在今后的制度建设中重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己形成企业内部控制和资本市场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4 结论及今后研究方向?
  
  内部控制发展至今,其内涵已大大延伸,与公司治理有着越来越多的结合点,因此以后无论在理论还是实务中,都应将内部控制问题置身于一个更大的环境中来研究和对待。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嵌合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完善的公司治理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健全的内部控制也将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吴水彭、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4).?
  [2]?阎达五、宋建波,双元控制主体架构下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新思考[J].会计研究,2000,(3).?
  [3]?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