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提高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搞好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必须实行全员全过程的管理,需要全体职工的参与、配合,需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保证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
施工企业生产具有流动性,点多、面广、线长,管理难度很大。近年来,建筑市场“僧多粥少”,竞争十分激烈;特别是建设部推行工程担保、清单报价、低价中标三项制度以来,市场逐步规范,而竞争也更加残酷,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市场现状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本管理应由单纯的生产管理扩展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即从工程信息跟踪、投标中标、施工准备、组织生产到工程竣工交验、保修。施工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以合理价格中标,并生产出工期短、质量好、成本低和用户满意的产品,必须走加强企业管理、节能降耗、内部挖潜的路子,通过降低成本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变化,企业在市场开发、施工组织、财务核算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给成本管理带来了许多新课题。面对新形势,许多企业转变思想,积极应对,改革内部经营机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向管理要效益是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还存在许多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任何管理活动,都应建立在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基础上才能取得成效,而现行的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体制,没有很好地将责权利三者结合起来,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企业缺乏科学公正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重奖轻罚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利于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二)面对清单报价,缺乏本企业定额。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要求参加投标的施工企业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施工项目的工程数量,按照本企业的施工水平、技术及机械装备力量、管理水平、设备材料的进货渠道和所掌握的价格情况及对利润的期望值计算出总造价,对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进行报价。同一个建设项目,同样的工程数量,各投标单位以各企业内部定额为基础所报的价格不同,反映了企业之间个别成本的差异,形成企业之间整体实力的竞争。为了适应工程量清单报价法的需要,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定额的建立已势在必行。但是,目前许多施工企业没有制定出企业定额,实际工作中只能以国家行业或地方有关部门颁布的预算定额作参考,对外参与投标报价,对内测算成本控制指标都缺乏科学的尺度。
(三)材料管理粗放。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材料费占工程成本的60%左右,因此它在施工企业项目成本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材料成本管理的成败,就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成败。为加强对材料的管理,各单位都制订了物资管理办法,但实际中存在很多问题。大多数项目部有无计划的采购现象,结果往往导致材料的积压、超支;有的采购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造成材料采购价格偏高,材料质量存在缺陷,甚至索要回扣。在材料保管阶段,材料堆放零乱,变质锈蚀,有效利用率低。在材料的领用上,不按定额发料,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四)忽视工程项目“工期成本”和“质量安全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某些企业未能充分认识质量、安全、工期和成本之间的关系,有的强调工程质量,而对工程成本关心不够,造成工程质量过剩,使经济效益不理想;有的因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造成工期拖延,遭到业主经济处罚;有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地赶工期要进度,而忽视质量、安全,因发生安全事故或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额外返工、保修等成本,又对企业信誉造成不良影响。
(五)法律意识淡薄,合同管理不够规范。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施工项目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出现的,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实际上是履行合同的一个过程。许多企业合同条款不严谨,工程合同、分包合同、劳务合同、变更签证等签订不及时,甚至还签有阴阳合同。由于防范意识差,法律诉讼不断,导致银行账号被查封,严重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
二、施工企业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的对策
目前,靠经验型粗放的成本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成本管理应树立大成本观念,围绕影响成本变化的各个环节,从传统的模式向成本的事前预测决策、事中调节控制、事后分析考核兑现转变。成本控制对象除生产成本外,还包括质量成本、安全成本等。施工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深化项目法施工,围绕项目开展成本管理工作。针对上述问题,施工企业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应实行全员全过程的管理,强化全员成本意识,调动全体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成本管理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企业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责任成本体系,根据建设单位签订的合同,和项目经理签订项目目标责任书,明确项目班子的责任、权利、义务、奖惩等内容。项目经理应按照成本管理责任制和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进行职责分工,将成本目标分解落实到职能部门、班组及个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项目成本要全过程进行控制,把降低成本的任务落实到投标、施工准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的各个环节,使项目成本始终处于有效控制之下。项目完工后及时进行竣工审计,以目标责任书为依据,逐项核实、对比、分析各项考核指标,客观地进行项目绩效评价,依据审计结果兑现奖惩。
(二)制定企业定额,做好成本预测、控制、分析工作。企业定额是对外参与市场竞争和指导投标报价的依据;也是对内项目经济指标、工程项目分包、限额领料、项目考核的依据。没有企业定额,成本预测、成本计划都可能与实际产生较大的差异,成本控制、成本分析也就无从谈起。各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按照科学合理、平均先进的原则制定本企业的施工成本定额,规定在科学的施工组织和安全生产的条件下单位产品耗用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数量标准。企业应结合项目所在地实际情况,及时发布建材市场指导价格,从数量和价格两方面控制工程成本。定期开展经济活动分析,重点放在成本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上,找出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潜力。
(三)加强材料设备管理,努力减少物料消耗。搞好材料设备的采购和管理,努力降低各种材料的消耗是降低工程成本的主要措施,对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材料设备采购是物资管理的首要环节,企业要建立大宗材料和机械设备采购公开招标制度,选择质优价廉、有实力和信誉高的供货商。项目部要依据施工组织设计制订材料计划,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选择合理的采购时间,保证能够使施工顺利进行,而且又不会产生大量的材料过剩或者积压。严格材料的限额领料制度,应按照预算限额和施工进度领用所需材料,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和仓储损耗;鼓励各施工班组及施工人员回收再利用废旧材料,提高材料的使用率。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处理好质量、安全、工期和成本的关系。
四)忽视工程项目“工期成本”和“质量安全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某些企业未能充分认识质量、安全、工期和成本之间的关系,有的强调工程质量,而对工程成本关心不够,造成工程质量过剩,使经济效益不理想;有的因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造成工期拖延,遭到业主经济处罚;有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地赶工期要进度,而忽视质量、安全,因发生安全事故或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额外返工、保修等成本,又对企业信誉造成不良影响。
(五)法律意识淡薄,合同管理不够规范。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施工项目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出现的,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实际上是履行合同的一个过程。许多企业合同条款不严谨,工程合同、分包合同、劳务合同、变更签证等签订不及时,甚至还签有阴阳合同。由于防范意识差,法律诉讼不断,导致银行账号被查封,严重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
二、施工企业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的对策
目前,靠经验型粗放的成本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成本管理应树立大成本观念,围绕影响成本变化的各个环节,从传统的模式向成本的事前预测决策、事中调节控制、事后分析考核兑现转变。成本控制对象除生产成本外,还包括质量成本、安全成本等。施工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深化项目法施工,围绕项目开展成本管理工作。针对上述问题,施工企业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应实行全员全过程的管理,强化全员成本意识,调动全体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成本管理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企业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责任成本体系,根据建设单位签订的合同,和项目经理签订项目目标责任书,明确项目班子的责任、权利、义务、奖惩等内容。项目经理应按照成本管理责任制和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进行职责分工,将成本目标分解落实到职能部门、班组及个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项目成本要全过程进行控制,把降低成本的任务落实到投标、施工准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的各个环节,使项目成本始终处于有效控制之下。项目完工后及时进行竣工审计,以目标责任书为依据,逐项核实、对比、分析各项考核指标,客观地进行项目绩效评价,依据审计结果兑现奖惩。
(二)制定企业定额,做好成本预测、控制、分析工作。企业定额是对外参与市场竞争和指导投标报价的依据;也是对内项目经济指标、工程项目分包、限额领料、项目考核的依据。没有企业定额,成本预测、成本计划都可能与实际产生较大的差异,成本控制、成本分析也就无从谈起。各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按照科学合理、平均先进的原则制定本企业的施工成本定额,规定在科学的施工组织和安全生产的条件下单位产品耗用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数量标准。企业应结合项目所在地实际情况,及时发布建材市场指导价格,从数量和价格两方面控制工程成本。定期开展经济活动分析,重点放在成本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上,找出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潜力。
(三)加强材料设备管理,努力减少物料消耗。搞好材料设备的采购和管理,努力降低各种材料的消耗是降低工程成本的主要措施,对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材料设备采购是物资管理的首要环节,企业要建立大宗材料和机械设备采购公开招标制度,选择质优价廉、有实力和信誉高的供货商。项目部要依据施工组织设计制订材料计划,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选择合理的采购时间,保证能够使施工顺利进行,而且又不会产生大量的材料过剩或者积压。严格材料的限额领料制度,应按照预算限额和施工进度领用所需材料,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和仓储损耗;鼓励各施工班组及施工人员回收再利用废旧材料,提高材料的使用率。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处理好质量、安全、工期和成本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