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存货计划成本核算法特殊情况

本文以材料成本核算为例,就计划成本核算及特殊情况下的会计处理作些探讨。   

  例:某制造业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进行材料核算。1997年6月份该企业原材料科目某类材料的期初余额为100000元,计划单位成本10元/公斤,材料成本差异10000元。7月10日外购该材料5000公斤,单价11元/公斤,款项通过银行支付,7月11日该批材料验收入库。7月20日外购该材料5000公斤,材料验收人库,但结算单据8月5日到达。7月15日、7月25日生产车间分别领用该材料4000公斤(该材料增值税率17%)。   

  按常规,根据上述资料进行会计处理如下:   

  1、7月10日购入材料,支付货款55000元,增值税款9350元(55000×17%=9350)

  借:材料采购     55000

    应交税金      9350

    贷:银行存款        64350   

  2、7月11日,该批材料入库

  借:原材料       50000

    材料成本差异    5000

    贷:材料采购        55000   

  3、7月15日,车间领料,暂不处理,待月末填制“发料凭证汇总表”一并反映。   

  4、7月20日,收到材料5000公斤,由于结算单据未到,暂不处理。   

  5、7月25日,车间领料;暂不处理,待月末填制“发料凭证汇总表一并反映。   

  6、7月31日-7月20日入库材料结算单据仍未到,根据计划成本暂估入账:

  借:原材料     50000

    贷;应付账款       50000   

  7、7月31日,编制发料凭证汇总表,发出材料计划总成本80000{10×(4000+4000)}

  借:生产成本     80000

    贷:原材料        80000   

  8、月来计算并分摊本月领用材料的成本差异: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10000+5000)/(100000+50000+50000)=7.5%   

  本月发出材料应分摊的成本差异额=(4000+4000)×10×7.5%=6000

  借:生产成本     6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     6400   

  上例业务是完全按照前面材料计划成本计价核算法进行会计处理的,表面看来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月末暂估入账的5000公斤原材料,其本身的材料成本差异在7月份并未体现出来,但却参与了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计算。等到下月,该批材料结算单据到达,其材料成本差异才登记入账。并参加下月份耗用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在这种情况下,在材料暂估入账的月份及其下一月份,实际发出材料的成本反映就会失真。当该批材料的成本差异为正值时,就出现了低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高估下一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的现象;反之,则会高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低估下一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这样就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使成本、利润及税金等一系列指标的计算出现偏差,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为了弥补上述做法的一些不足。我们把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稍微变动:   

  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暂估入账的材料成本)×100%   

  按这种做法对上例重新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如下:   

  月末计算并分摊本月领用材料的成本差异:   

  月材料成本差异=(10000+5000)/(100000+50000)=10%   

  本月发出材料应分摊的成本差异额=(4000+4000)×10×10%=8000

  借:生产成本       8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      8000   

  这种计算结果较之前述计算结果会更加接近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