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会计实验发展规律研究

【摘 要】 我国的会计实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已经在会计教育界形成全国性发展规模。目前,应如何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笔者主张,首先应考察会计实验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主要经历过哪些发展阶段?从中探索其发展的规律性。
  【关健词】 会计实验; 发展阶段; 发展规律; 新学科; 基础理论研究
  
  一、引言
  
  目前,在会计教育界,会计实验已经形成全国性的发展规模。但是,与这种轰轰烈烈的会计实践活动比较,其理论研究却显得十分冷清。目前的研究,关于会计实验教学的内容多,关于实验基本原理的内容少。因而无法对这一新的会计实践活动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
  实验会计学是一门新学科。要研究一门新学科,可谓千头万绪、纷纭杂沓,这就需要选择科学的研究视角。列宁80多年前曾说过:对社会科学要用科学眼光观察,“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实验会计学也属于社会科学,但至今还未发现有专门研究其产生发展的研究文献。笔者拟通过追踪该学科的发展道路来进行研究。具体包括:会计实验是怎样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主要经历过哪些发展阶段?其发展的规律性是什么?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所持的基本立场是:尊重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但是,由于笔者调查研究不够和文献查阅不充分,很可能会出现挂一漏万的情况。值此,恳请有关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二、我国会计实验发展的几个阶段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一般都经历过从初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实验会计学的发展也是这样。为了便于认识其产生和发展变化情况,笔者将这一过程划分为初创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三个阶段来进行说明。
  (一)初创阶段
  在新学科的初创阶段,其标志是出现了某种客观存在的实践活动,并具有了初步的发展规模。在初期,可能很多规律并不明显,但是有一个特点与众不同,即自身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同时,研究主体已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并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由于我国会计实验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处在一个特殊时期,从时间上划分,其初创阶段应该是从1955年起,至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即1992年11月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前止。
  下面,笔者分别从会计实验活动和对会计实验活动的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会计实验活动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根据现有文献记载,1955年在我国的东北财经学院(现东北财经大学)率先出现了一种被大多数人称为“会计实验”的新会计实践活动,并建立了会计实验室。遗憾的是,到“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原本很有希望的活动却夭折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会计教育界重新兴起了会计实验活动。其中,天津财经学院于1983年建立了会计实验室,进行会计实验教学。北京经济学院是在1981年开始筹建会计实验室并进行会计实验。其他的院校,如中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其他一些学校,也开设了会计实验课。在初创阶段,我国北方的几所商业学校开展会计实验的时间也比较早。如内蒙古商业学校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将该校的会计实验教学过程制成了录像,并在商业系统内进行宣传。
  会计实验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是什么?这是研究会计实验发展规律必须回答的问题。据天津财经大学于玉林教授的研究,会计实验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或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会计基本技能”。1955年,伴随着新中国诞生和前进的步伐,为了加强学生会计基本技能的培养,东北财经大学率先出现了会计实验活动。虽然由于我国“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原因,这一活动被迫停止了十多年,但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后,各行各业出现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当时,百业待兴,各行各业亟需建设人才。然而,与现代化建设的紧迫需要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时会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完全适应这种紧迫需要。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理论与实际相矛盾的表现。同时,也反映出传统的教育方法已不能有效解决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问题了。这就迫使会计教育必须另辟途径予以解决。于是,为适应培养学生会计基本技能的客观需要而重新兴起了会计实验活动。需要说明的是,各个学校开展会计实验的具体原因是不完全相同的。如北京经济学院是受国外设置“会计车间、会计实习教室”的启发而进行会计实验的。当然,在学校建立会计实验室并进行会计实验,其目的也离不开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问题。
  2.初创阶段对会计实验的研究
  会计实验活动是在教育界出现的,必然首先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和研究。从总体上看,初创阶段论文的数量较少。从内容看,主要以经验总结性的论文居多。但其中也出现了一批涉及会计实验的基本原理或基本理论、有较大影响的专业论文,如:
  曹刚:“应当开展会计的实验研究”,载于《会计学丛》1988年第3辑;
  于晓镭:“会计科学实验刍论”,载于《会计研究》1990年第3期;
  谢基煌:“天津财经学院筹建会计实验室的设想和部分实践”,载于《会计学刊》1987年第1期;
  程夏:“财会实验教学研究”,载于《现代会计》1992年第3期;
  吴永和
:“努力创建新兴的实验会计学”,载于《四川会计》1992年第4期等等。
  教科书或称教材,是实验会计学的入门之阶,是会计实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正式出版的会计实验教材,主要有于玉林主编的《会计核算基础实验教程》,葛文玉主编的《商业企业综合模拟实习题》等。此外,很多学校还编写了一大批自用性质的好教材。
  (二)发展阶段
  在发展阶段,其标志是该活动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理论研究取得明显进展,在重要专业期刊(SCI和CSSCI)上发表论文,并初步形成该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从时间上划分,应该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至现在。下面,仍然从会计实验活动和会计实验活动的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发展阶段会计实验活动的发展情况
  与前述初创阶段比较,其发展阶段的发展表现出以下两个特征:
  (1)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在会计教育界形成全国性发展规模。上个世纪80年代重新兴起会计实验后,经过了将近20年左右的发展,其发展速度迅速加快。据初步调查,目前会计实验已经在开设有会计专业的经济类院校基本普及,在职业教育系统也基本普及。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开设有会计专业的工科院校、综合性大学等也开展了会计实验。目前,虽然对会计实验还有不同看法,但是从其发展规模观察,已经形成了全国性的发展规模。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2)实验方法已逐步实现现代化和信息化。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日新月异,电子计算机在我国迅速普及,企事业单位也迅速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和信息化。会计活动的这一新发展,对会计实验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会计实验也逐步实现了现代化和信息化。主要表现在:开展会计实验的院校不仅建立了手工会计实验室,而且纷纷建立了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同时,一些院校还开始运用计算机的强大信息处理功能对一些复杂会计问题进行研究。
  在发展阶段,为什么会计实验活动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这也是研究会计实验发展规律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这与会计实验产生发展的动因直接有关。新学科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会计实验的发展显得尤其不同,因为一没有政府的强力支持;二没有全国性学会和理论界的肯定、引导与鼓励(2006年第七届实验专题研讨会已得到中国商业会计学会支持-笔者注)。会计实验的发展是由于其自身的科学性而逐渐被人们认识后缓慢地发展起来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会计专业权威杂志上曾出现著名会计权威专家公开批评会计实验的论文,他们说:会计“不同于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凭借实验设备来进行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的实验”,“实验室毕竟是实验室,受场地、资金等条件限制,它无法模拟企业的全貌,也无法描述企业会计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会计权威专家这种斩钉截铁般的否定意见,对会计实验的震动是很大的。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会计实验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就使我们不得不联系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来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