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我国会计史研究主要成果概览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会计史研究的领域和成果可分为十大类别。笔者就会计史的十大类别中每类研究代表性重要成果作一概览。
【关键词】 改革开放30年; 会计史研究; 主要成果
我国近代会计发展和会计理论研究远落后于西方,会计史研究同样如此。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这方面成果,只有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发表的少量会计史研究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至改革开发之前,我国会计史的研究几乎停滞,研究成果极为少见。改革开放为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好环境,会计史研究迎来了灿烂的春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十个方面。
一、中国会计(含审计、财务管理,下同)通史研究
所谓“中国会计通史”,指的是中国会计从古至今(或至现代的某一时期)发展演变的历史。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重要的是郭道扬专著《中国会计史稿》(上、下)、高治宇专著《中国会计发展简史》(1985年,河南人民出版社)、李宝震和王建忠专著《中国会计简史》(1989年,经济科学出版社)、赵友良专著《中国古代会计审计史》(1992年,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李宝震1982年到1983年连续发表在《财会通讯》杂志上的系列论文“会计史话”。此外,还有介绍中国各时期会计史况的其他大量文章。
《中国会计史稿》分上、下两册,由郭道扬分别于1981年(上册)和1986年(下册)完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上册)、1988年(下册)出版发行。该书依据大量历史档案、文献和考古文物,分原始计量与记录时代、夏商周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秦汉时代、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唐宋时代、元明时代、清代、中华民国时期,系统地论述了自原始氏族社会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几千年间中国会计发展演变的过程,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会计历史的著作,也是有史以来我国第一部会计史专著,首次向全世界展现了一幅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会计发展的宏伟画卷。自此,中国开始有了自己民族的会计历史描述,中国会计审计的发展不再是无据可查的“盲史”。同时,该书还对中国不同发展阶段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指出:“作为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构成部分的会计学,一方面,它的产生、运用和发展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发展的促进和影响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在社会经济中会计并不只是被动的,它的产生、运用与发展对于社会经济又有一定的影响和反作用。”该书由于对中国会计历史研究的杰出贡献,丰富了世界会计宝库,不但在国内会计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得到了世界会计学术界的公认与推崇,在多国翻译发行。
二、近现代中国会计史研究
“近现代中国会计史”指的是近代以来(鸦片战争以来)或该时期内某一段时间中国会计的历史。这段时期中国会计值得总结的经验最多,也直接决定了影响着我国会计今后的发展。因此,近现代中国会计史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会计史研究的重点。
这类研究成果中专著类的主要有:赵友良《中国近代会计审计史》(1996年,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黄菊波《新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史》(1996年,经济科学出版社);丁学东、李国忠《中国企业财务改革》(1996年,经济科学出版社);项怀诚主编《新中国会计50年》(1999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等。论文类成果主要有:杨纪琬、余秉坚“新中国会计工作的回顾”(1988年《中国现代会计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余秉坚、高一斌“对新中国会计事务管理发展的几点认识”(2000年,《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丛书——会计史专题(200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郭道扬“20世纪的中国会计改革”(出版同上);王光远、吴联生“历史性发展:中国企业会计规范建设五十年”(2000年,《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丛书—会计史专题(200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付磊“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出版同上)、“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过去与未来”(2001年,《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前沿》,科学技术出版社)、“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探索”(2005年,《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丛书—会计史专题(2005)》,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回顾与思考”(2007年《会计研究》杂志);张天西教授等“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2000年,《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丛书—会计史专题(200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张雪芬“预算会计五十年改革初探”(出版同上)等。
《新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史》一书是目前为止少有的研究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史的著作之一,其研究内容为新中国成立到1995年间国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历史。该书中对新中国建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一五”时期、“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十年动乱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和市场经济为辅的时期、实行有计划市场经济的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国营企业财务管理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利润分配制度、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资金管理体制、流动资金供应和管理体制、成本补偿管理制度四个方面对新中国成立至1995年间的国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进程进行了梳理;回顾了这段时期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理论、社会主义资金理论、利润理论、社会主义企业财务理论以及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方面的讨论。论文“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研究了从1978年至1999年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而进行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文章将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1986年是第一阶段,围绕对企业放权让利,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主要从分配关系入手,扩大企业自主财权,实行经济核算制和经济责任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也对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配套改革进行了初步尝试。1987年—1991年是第二阶段,企业财务改革的主旋律是全面推行企业承包制,同时试行企业租赁、股份制试点和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1992年以后是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经济改革的重点是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此相适应的企业财务改革主要表现在公布《企业财务通则》和新的分行业财务制度;进一步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等。文章通过对上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分析,总结了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包括: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道路需自己摸索,没有直接经验可资借鉴;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与国家整体经济改革密不可分,是经济改革的一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要有金融、税收、财政、价格体制、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改革相配合;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主体是政府部门;改革的道理漫长,新问题层出不穷。文章最后提出了对深入进行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认识:加强理论指导;加强统一领导;防止思维方式的幼稚化等。
专著《新中国会计50年》的主要写作力量是财政部会计行政管理人员,是我国最高会计管理机构对1949年至20世纪末新中国会计工作的全面总结。该书的编撰宗旨是全面、系统地总结建国以来会计工作的历史经验,宣传新中国成立以来会计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深入探索会计建设与改革的客观规律,为了解和研究我国会计工作的历程和前景提供集理论与文献为一身的参考书。该书分为12篇32章,并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工作大事记(1949—1998年)。各篇的内容分别为:新中国会计五十年总览、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农业和农村会计、企业内部经济核算与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注册会计师事业、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教育、会计理论研究、会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新中国会计发展展望。该书对新中国的会计工作做出了全面的介绍,所使用的资料丰富、准确,是了解和研究新中国会计发展的权威性重要文献。
论文“新中国会计工作的回顾”分“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期间的会计工作”、“我国会计工作从第一次挫折(指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的‘简政放权’对会计工作的冲击)中复兴”、“会计工作在‘文革’中的奋争和新时期的蓬勃发展”三个段落回顾了1949年—1985年我国的会计工作,对一些重大事件做出了评述,并在历史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新中国会计工作发展的几点认识”。文章认为,积历史的经验,我国的会计工作必须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必须加强会计工作的法治;应大力开展会计理论研究;应重视培养会计人才。
“20世纪的中国会计改革”一文将20世纪我国会计的改良与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会计改良与改革的起步阶段,主要的改革成就有我国早期会计著作《连环账谱》、《银行簿记学》以及其他对我国早期会计改良与改革有启蒙作用的理财类著作,还有大清银行的会计改良尝试;第二,会计改良与改革的初步进展阶段,主要的改革是政府会计的变革和我国企业会计的革新运动;第三,中国会计改革的全面进展阶段,认为建国以来我国经济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会计改革逐步展开,并于1978年进入全面的改革。文章认为这一阶段我国的会计改革可以再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的成就主要有:建立了财计组织,领导全国的财政、会计工作与改革工作;建立了统一的会计制度;推行了班组核算制,稳固了企业会计核算基础;改革了会计方法体系,实现了企业会计方法应用的统一;发展了会计教育事业,以教材建设促进了会计理论建设;确立了总会计师设置制度,实行了总会计师责任制。第二阶段改革的主要成就包括:会计思想的根本性转变;会计法制体系的构建;在市场经济建设中会计实务的发展;在经济改革开放中会计理论的发展;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会计改革与发展中的计算机革命。该文对我国20世纪的会计改革述议结合,既勾画了该时期我国会计改革的基本轮廓,也对这些改革做出了评价。
论文“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回顾与思考”提出,我国企业会计改革历经30年,其中具有标志性的改革措施是1993年公布的会计准则、2001年公布的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我国企业会计改革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其他国家,特别对经济转型国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章认为中国企业会计改革的经验主要有:会计改革必须与国家经济改革相联系;改革必须处理好国际趋同与国家特色的关系;改革必须循序渐进;改革的进程与战术必须顺应实际情况的变化。文章在总结了历史经验之后,进一步指出了今后的改革中需要做好的一些工作:跟踪国际新变化;关注非上市公司的会计规范;研究和制定企业成本核算指导意见;加强和改进对企业的会计监督;加强对改革效果的检验;加强企业会计改革与其他改革的协调。
三、世界会计通史研究
“世界会计通史研究”指的是同时涉及中国与外国会计历史的研究。这类研究的重要成果有:《会计发展史纲》、《会计史研究——历史·现时·未来(第一、二卷)》、《世界审计史》、《西方会计史(上)——会计发展的五次浪潮》、《世界审计史》、《会计发展史》等。
《会计发展史纲》(郭道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既是一部研究世界会计发展的力作,又是我国第一部会计史教材。全书分“会计的起源”、“单式簿记的产生与发展”、“复式簿记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代审计组织的产生与发展梗概”等四个专题,清晰地展现出世界会计产生、发展过程的基本轮廓。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论的观点、方法研究分析了会计发展的历史进程,有史有论,史论结合。
《会计史研究——历史·现时·未来(第一、二卷)》(郭道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第一卷原名为《会计史教程》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于2002年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4年出版第二卷时改名为《会计史研究》,并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该书计划出版四卷七个专题,现已出版第一卷和第二卷。第一卷包括第一讲:会计的起源和第二讲:会计组织部门的产生与发展。其中第一讲由会计思想与行为的起源、会计命名的起源两章组成;第二讲由会计专职与职能部门的起源、官厅财计职能部门在封建制时代的发展、近代与现代政府财计职能部门的产生与发展、民间财务会计职能部门的产生与发展四章组成。第二卷为第三讲会计法律制度史研究,包括会计法律制度史导论、古代国家会计立法制之演进、近代国家会计立法制之演进、现代国家会计立法制之演进、未来会计法律制度演进基本态势研究、会计法律制度演进基本规律研究六章。本书是一部专著性的教科书,它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问题贯穿在一起加以研究,内容横贯古今,史料兼容中外,既揭示了历史演进规律,探索研究现实问题,又测试未来历史发展态势。该书对每一重要历史问题及其理论问题的研究,均以“会计环境”问题研究为先导,进而揭示了历史上各时期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指出一定历史阶段的会计环境制约着这一阶段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而这一阶段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又制约着这一历史阶段的会计组织、制度、理论、方法的发展以及会计工作的水平;人类会计的发展既不可能超越这一阶段会计所处的历史环境而产生超前性的会计行为,但也绝不可以任凭已经落后的会计思想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继续发挥存在,否则必然造成经济、政治、社会的损失。
《西方会计史(上)——会计发展的五次浪潮》(文硕,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年)共分三篇:第一篇文明古国的会计,第二篇中世纪的会计,第三篇近代的会计。第一篇“文明古国的会计“中包含了四章的内容:尼罗河流域的会计、两河流域的会计、古代希腊的会计和古代罗马的会计。每章从官厅会计、官厅审计、民间会计、珍贵史料、古代会计报告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得出结论:“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第二篇“中世纪的会计”也包含了四章的内容:拜占庭帝国和法兰克王国的会计、阿拉伯帝国的会计、意大利的会计、法国和德国的会计。每章论述了各国当时重要领域的会计,如教会会计、官厅会计和民间会计;各种簿记方法如佛罗伦萨式簿记、热那亚式簿记等的重要史料。第三篇“近代的会计”则包含了八章内容,第一章介绍近代会计的奠基人卢卡·帕乔利,第二章讲述卢卡·帕乔利以后的意大利会计,第三至第七章则依次讲解了意大利式簿记在德国、荷兰、法国、英国、美国的传播和发展,第八章为西式簿记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本书还论及了近代工业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学科领域的产生与演进。本书是我国第一部论述西方会计史的著作。为当时及以后的会计史、会计理论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成为很多学者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