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也需要规划
裁员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者必须关注整个行动中的关键点,稳健执行,及时控制。而更进一步,会发现:企业在裁员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通常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好坏成反比。于是有了一种说法:裁员比招聘更能够体现出一个企业的文化。
过去的2005年,一轮轮的裁员消息接踵而至,从跨国企业波及到内资公司。年初德意志银行宣布裁员5200人,UT斯达康计划裁员1400人;惠普1900名员工 “自愿”离职,京瓷削减员工1700人,BBC裁减20%员工,爱立信关闭CDMA业务裁员250人……当我们正诧异为何近来裁员特别多之时,5月份的IBM“血洗欧洲全球万人裁员计划”,6月份的西门子手机80%销售被解雇,7月份的三洋亏损裁员逾万人等诸多惊人消息却又相继传来,种种 没有哪一年让我们看到如此之多的裁员新闻,也没有哪一年让企业员工们如此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平日视如鸡肋般的饭碗,还是非常珍贵的。随着身边平日风光的白领、小资们不断落马,员工对工作的安全感和对公司的信任度也正在持续受到挑战。面对汹涌而来的裁员风潮,以及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的挑战,公司管理层有必要掌握更专业的裁员知识和方法。
作为一家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着资深专业经验的咨询公司,华信惠悦提出了 “裁员100天”的概念。
该方案以100天为一个完整的时间段,将裁员行动分为事前规划、事中执行和事后整合三个阶段。在前30天,重点关注整个行动的分析、规划与安排;中间阶段,重点在于对前期计划的执行与控制、调整;最后,就企业前期工作和裁员后效果进行评估与分析,进而指导未来的工作。
怎样进行裁员规划?
企业在裁员规划时,需要确定以下几个关键点:裁员目的、裁员范围及选择标准、目标、效果时间安排(开始与结束时间)、执行人员及可能的风险分析。
■ 裁员目的决定裁员类型
不同的裁员目的将直接影响对被裁人员的圈定标准以及选择的方法。按裁员目的不同,裁员一般可以分为结构型裁员、经济型裁员和优化型裁员。
结构型(战略型)裁员,主要是由于行业、技术和公司战略发展变化所导致的,是相对大范围的裁减员工活动。这种裁员主要发生在企业业务收缩或合并时,表现形式是整个工厂或分支机构甚至业务部门、事业部的关闭。
经济型裁员,是旨在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以减员增效为目标的裁员,在表现形式上一般不会是整个工厂的关闭,而是按照部门、人员的比例,以及经过分析的员工劳动生产率进行缩减。
优化型裁员,则主要关注员工的绩效,裁减那些业绩表现不佳的员工。相对而言,此类裁员是企业对内部的人力资源正常优胜劣汰的表现形式。这种裁员方式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出现在那些对员工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强制分布的企业。绩效考核结果强制分布是指在一个相近的员工群体中,将他们的绩效考核结果排序,强制性地找出绩效表现最差的一小部分人。不管企业是否有正式的离职制度,那些采用绩效考核结果强制分布公司的员工都面临着被迫离职的境遇。
■ “购买”型企业裁员较直接
以购买为主的企业,裁员决策相对更容易做出,因为本身企业对员工的投入就不是太大,一买一卖之间,感情因素搀杂不多。因此裁员标准往往来得简单直接,基本就是哪些部门富余,哪些相关人员直接卷包走人,或者直接以工作绩效作为选择标准,较少涉及人员转岗或培训待岗。
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采取简单的基本补偿方案,事先高度保密而沟通相对较少,对人感情方面的顾虑不多,极端的案例包括:在2小时内完成离职通知和面谈,让员工在企业的记录中彻底消失,工作位置、邮箱、识别卡等立刻封存,取走个人物品之后再无联系等刚性措施。
■ “培养”型企业裁员较变通
以培养为主的企业,做出裁员决策相对较为困难:一方面,公司对现有员工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员工的流失会导致公司资产的损失;另一方面,裁员对那些留下的员工冲击较大,裁员本身代表公司承诺的部分未履行,可能会导致这些员工对公司信任的危机而流失。
因此,这些企业会较少地选择裁员,而更多地采用一些变通的办法,如:转岗、待岗或集体降薪。就算是最后决定裁员,在标准的选择上,也会更多地关注如:进入公司的时间、在公司内部轮岗的情况等,而不是单纯与工作绩效相关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