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的三重世界与会计作用问题研究
现代经济已变得光怪陆离,以至于我们对自己时常谈论的“经济”究竟是指何物不明所以。如果我们对现代经济发展及其实现形式所隐含的一些基本矛盾缺乏正确的认识,那么,对现代经济问题的各种所谓研究都将成为无的放矢。本文试图剖析现代经济发展的实现方式上所内含的基本矛盾,揭示这些矛盾的本质,并提出解决这些矛盾从而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已有研究及其不足
按张晓晶(1996)的说法,对现代经济实现方式作明确区分的首推彼得。德鲁克在1980年《未来经济学趋势》和1986年《管理的前治》两书中,把现代经济一分为二:实体经济与符号经济。在定义上,实体经济是指产品和服务流通,而符号经济是指资本的运动、外汇率及信用流通。前者以货物、工作、劳务为构成要素,后者以货币、信用、贷款为构成要素。张晓晶正是循着这样的认识基点。论述了“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1996)。他认为,符号经济开始于货币产生后实物流与货币流的分离,而股份公司的兴起,两权分离使符号经济在现代经济中取得支配地位。所有者远离以其资本购置生产的机器、厂房和材料及产品,但运用股票、债券等符号能有效的控制和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在资本市场上,符号经济斩钉截铁地引导着资本流动进而直接影响各个上市公司-实体经济的基本组成单位。符号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了信用支持,使迂回的生产过程得以顺利完成,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实体经济的运作效率。同时,符号经济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实体经济所产生的个别性风险,大大地减少了实体经济领域的振荡(破产倒闭),促进了资源配置与运作的健康发展。现代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和运用,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对此,阿伦。格林斯潘1994年在向美国国会作证时作了如下结论:“本委员会认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批衍生金融工具提高了经济效率。这些合约的经济功能是使以前被绑在一起的风险分解成不同的部分,而把每一部分风险转移给那些最愿意承担和篮球管理这些风险的人。”不过,符号经济往往又会扭曲反映实体经济,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导致企业片面地追求利润,追求高分红,追求高增长率,以换取市值的上升,这容易使企业陷于经营行为短期化的陷阱。
无独有偶,欧美学者拉鲁什和EIR也曾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现代经济过程包含两个方面:1.金融和货币过程;2.实物产品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包括技术进步。按他们的看法,现代金融体系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底层是实物产品,其上是商品和真实的服务、商业与贸易,再上层是复杂的和名义上的债务、股票、通货、商品期货等,最上层是衍生期货和其他纯粹的虚拟资本。他们的分析目的,是为了提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的失衡(何清涟,1998)。
由此可见,对现代经济发展实现方式,经济学界已形成了两分法,即把经济世界分成两大紧密相关的领域:实体(实物)经济与符号(货币)经济。货币经济占主导统治地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这种分析,为深化对现代经济的认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不过,这种分析仍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这就是,无论是认识实体经济,还是认识货币经济,或是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一般都是借助于一系列数据进行的,离开了这些数据,所谓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皆成为不可捉摸的东西。这表明,我们所认识的,首先是数据表现的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而不是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本身。数字表现的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与客观存在的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虽然是后者决定着前者,但前者又往往偏离后者,所以前者在存在形式上具备了相对独立性。我们对现实经济的认识和分析决策,一般是建立在前者基础上。我们把数字表现的经济世界,简称为“数字经济”,是人类认识现代经济的第一世界。现代经济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贷币经济,首先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并为我们所认识和管理。如此,现代经济已客观地表现为三重形态:实体、货币、数字。两分法的最大不足,就是未能看到并在理论上肯定数字经济的客观存在及其在现代经济中的重大作用。正因如此,两分法不能为正确认识、研究并控制现代经济提供一种比较完善和实用的分析方法。
二、现代经济三重世界之间的关系
(一)实体经济与贷币经济的关系
1. 实体经济决定货币经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使用价值与价值关系理论,完全适用于本项分析。实体经济的顺利进行,必然表现为货币经济的顺利周转;实体经济的生产周期,对货币经济的周转期起决定作用;实体经济的质量,决定着货币经济的效率。
2.货币经济控制着实体经济
在现代,拥有一定的货币资金,是实体经济顺利进行前提。保持企业支付能力,避免出现偿债危机,虽然不是现代企业的目标,但却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商业信用的产生并广泛应用,标志着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离,使货币经济对提高实体经济的效率产生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现代证券市场的发达,以及新金融工具的使用,导致了货币经济背离实体经济而单独运行并形成独自的运行规律。这些规律主要包括:(1)平衡规律。货币收入与货币支出,在数量与时间上要实现平衡,不能收不抵支,也不能无收就支;货币存在的各种形态,不论是作为支付职能存在的货币,还是作为价值尺度职能存在的货币(实物价值伯货币表现),在运行环节上要保持衔接,以使货币顺利周转,在数量上要保持比例上的协调,以实现货币经济对实物经济的控制作用;货币所有者权益结构适当,一个国家财政收入与借债之间 要有严格的比例控制,一个企业资本与负债之间更要把握恰当的比例。(2)综合反映实体经济的规律。货币形式表现的耗费效果,综合反映了实体经济人力、物力消耗的质量;货币形态表示的周转速度,综合反映了实体经济各环节是否衔接顺畅;货币形式收益规模,综合反映了实体经济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货币表示的资源报酬水平,综合反映了实体经济对各种资源利用效益的好坏。(3)增值规律。货币经济塑造了一种天性,即哪里赚钱就流向那里,货币流向的唯一驱动力是增值。货币经济的这些规律作用,使之对实体经济具备直接的控制职能。
3.货币经济可以背离实体经济
就一个国家范围看,由于货币发行权控制在政府手里,所以流通中货币数量大小完全体现了宏观控制的愿望。货币经济借助于银行组织,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政府对货币数量和利率的操纵,调节和控制国家的实体经济。在微观领域,货币经济通称为财务活动,由于商业信用的采用,货币表现的经济,与实物表现的经济,往往会在时间和数量上产生背离。例如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就是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在时间上背离的产物;而材料与产品、劳务价格的涨跌,造成了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在数量上的不同步运动。立足世界角度,由于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货币,国际资本的流动和国际收支活动,产生了汇率制度和功能货币,从而形成了由实体经济的国际交往产生并独立存在的不同货币折算后的货币经济,这种外币折算及交易表现出相对独立的运动方式,对不同国家的实体经济交流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而现代证券市场的充分作用,客观上塑造了一个既与实体经济有关又往往背离实体经济的货币经济,从而赋予了货币经济通过自身运行亦能产生利润的功能。例如,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的业绩表现是股份的涨跌,而股价涨跌的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实体经济。这样,人们为了追求市场股价的良好表现,只追求短期利润,而不一定在实体经济领域苦练内功。我国一部分上市公司违规操作,将上市后而获得的资金再投入股市以获取高额利润的做法,某种意义上表明,货币经济离开实体经济,也能独立创造利润。货币经济的这一功能,是产生泡沫经济的根源。
(二)实体经济、货币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关系
现代经济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货币经济,只有通过数字经济表现出来,才能为我们所感知、认识进而管理。可以这样说,我们面对的经济,首先是最广泛的表现形式是数字经济。我们管理经济只能从数字经济入手,借助于数字经济引导、控制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
1.数字经济是实体经济、货币经济的直接反映
数字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是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数字经济就不复存在,也无法为人们理解。可以这样说,数字经济只是对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按人们认识与管理的要求所作的“录相”。就此而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并非二物。
2.数字经济是人们知识、管理实体经济、货币经济的通用语言
经济活动规模小、范围窄、关系简单,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不但合而为一,而且极易为人们认知管理。同时,对之所作的一些记录只对历史学家有用,对日常管理确实可有可无。但若经济活动的主体扩大、范围广泛、关系复杂,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开始分流运行,此时,对其运动过程及结果作出同步的记录,从而形成数字表现的经济,对于管理决策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现代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在其活动中,贯穿始终的是三种流动:一种是人力、物力的流动,一种是财务的流动,一种是随上述这两种流动产生的大量数据、资料、指标、图纸、报表等信息的流动。前两种流动是现代经济的主体流程,其通畅与否决定着经济活动效果的好坏。人流、物流、财流畅通的前提条件是信息的畅通。因此 ,现代经济的顺利发展客观上需要一个灵敏的信息系统。以信息系统表现的数字经济,成为人们认知、管理实体经济、贷币经济的通用语言,并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立管理意义的领域。因此,从事现代经济管理的人们,首先要能解读数字经济。不然,管理就难免无的放矢。
3.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货币经济产生偏差
必须指出,本文所指的数字经济,与现代流行的数字货经济或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含义是不同的。实体经济、货币经济、数字经济的规范说法,应该是经济活动的实物形式、货币经济、数字的规范说法,应该是经济活动的实物形式、货币形式和数字表现,因此,本文认为它们是同一个经济活动的三重世界而非三个世界。经济的数字化、网络化是最近几年经济发展所凸现出来的一种趋势,但经济的数字表现即数字经济却是与实体经济、货币经济与生相伴的现象,其历史与统计、会计的历史一样悠久。只是,在初期,实物化的数字经济为主,到后期尤其是现代,货币化的数字经济占了统治地位。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货币经济产生偏差,其原因有两方面:首先,数字经济并不是实物经济、贷币经济的直接“录相”,而是对实体经济、货币经济的语言化“录相”。这种语言化“录相”并不是对客观的简单复制,而是按管理决策要求所作的系统化描述。这种描述,强调的是及时、准确、适用、经济,而不是实体经济、货币经济的“同声翻译”。其次,数字经济的形成往往是统计、会计工作的成果,作为统计尤其是会计,其对实体经济、货币经济的关系化描述,往往需要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四个环节。在各个环节上,会计人员根据经济业务的性质和会计准则,发挥其职业判断能力,对各事项作出处理。由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限制,又由于会计准则对众多经济业务的处理往往提供了多种方式,加上会计信息生成与报告全过程会受到会计人员自身利益和单位领导操纵行为的影响,使会计信息与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发生各种各样的偏差。因为会计信息在财务分配、经济奖惩中发挥着主要甚至是唯一依据性作用,导致这种信息偏差的广泛存在,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五花八门。
实践表明,我们管理经济,依据的既不是实物经济,也不是货币经济,而是数字经济。因此,在现代经济的三重世界里,数字经济是一个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领域,它是连续管理与经济的唯一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