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财务管理备战创业板
文/屈涛
被外媒誉为“中国版纳斯达克”的创业板经历10年磨砺终于亮剑,这让多年来困窘于融资难的中小企业看到了一线曙光。
证监会《创业板IPO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今年5月1日起开始生效,对拟到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发行条件、发行程序、信息披露、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企业才能有幸搭上创业板的首航。
四道财务门槛
根据《办法》规定,到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应当是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三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企业发行后的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
符合这四条财务要求是创业板上市企业要跨的第一道门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样的财务门槛并不高。”傅子刚咨询公司合伙人傅子刚认为,“实际上,经过最近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已拥有一批数量可观、成长性较好的中小型和科技企业群体。很多企业的整体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创业板IPO暂行办法中财务指标的要求,而 30%的年营收增长率对相当一批成长型企业也不是问题。”
深交所副总经理周明4月2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深交所近期一项针对29个开发区的900多家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有300多家已经达到上市要求。而《创业家》杂志二三月份的一份调查也表明,目前仅就中关村符合创业板条件的企业就有1000家以上。
据悉,证监会为保证首批登陆创业板的企业质量刻意抬高了门槛。据了解,数家从中小板上市申请中“刷下来”的公司,其财务质量已经远超征求意见稿中设定的标准。
“在创业板市场处于摸索的前期阶段,门槛高一点、公司质量好一点是很必要的,对市场的长期发展是有好处的。” 傅子刚表示。
此外,首批Pre-IPO企业必须在行业里面要足够优秀,并且代表中国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向,最好是在生命周期上处于成长期并接近成熟阶段的公司。
三个月审核
证监会副主席姚刚日前表示,企业正式在创业板挂牌的时间是2009年8月后,这中间的三个月,此间证监会会出台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姚刚解释说,中小企业因为稳定性差一些,风险高一些,需要更加慎重,对于一些新型的产业,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研究。
对此,傅子刚表示认同,严格的资本市场审核不仅能规范企业运作,降低投资者风险,对整个市场也有益,“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必须保证这个市场的成功率,做好第一批上市的公司审核,创业板才能保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和参与度。”
有业内人士分析,“把配套制度出齐再加上培训,至少需要一个月;然后编制招股说明书,发行保荐书,准备相关材料,也至少需要一个月;再初审、反馈、发审会,批文,又需要一个月。”
两项准备
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除了股份制改造等基本条件外,即将上市的企业应当从两方面着手准备。
一是做好业务方面的准备。股份本身就是一种金融产品,企业上市事实上就是让股份所代表的业务获得投资者认可。因此,商业模式以及对市场资源的把握应该成为上市前需要自查的软指标。
二是完善公司财税法制度。按照规定,上市保荐人应向与企业联系密切的机构全面了解情况。比如向税务部门了解企业的纳税情况;向贷款银行调查企业的贷款数额及还贷情况等,以了解企业的信用;通过向上下游客户调查原材料购买、产品销售情况,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市场发展前景;向会计师事务所了解企业的财务情况等等。因此,企业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协同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上市保荐人、会计师事务所和券商(主承销商)等专业机构配合尽职调查提供真实的资料。
此外,合理计划安排上市日程也是上市准备的一个重要方面。上市准备工作牵涉面广,耗时长。可将上市准备工作分解成多个连续的阶段,最终完成上市。
一个合力
创业板的推出为成长型中小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但是企业能否成功上市、融资,最终取决于市场、取决于投资者对企业以及相关中介机构的信任。因此,首批上市企业的幸存率对于创业板长远来说也至关重要。
从上市企业角度看,不能把创业板看成一次简单的融资活动。“创业板上市后,打通了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上市和再融资的平台,甚至是一个品牌的发展空间。”傅子刚坦言,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社会的认知度和信用度非常关键。因此,上市企业无论是在招股书公布之前还是公司上市以后,信息披露都是非常重要的,上市公司有责任向股东交代企业发展的过程。
而从投资者角度看,《办法》首次引入投资者准入制度,意在保护投资者。第一批上市的公司应当是能够让投资者赚到钱的公司,这样市场才能够良好地运行下去。
投融资双方积极参与,形成合力,创业板市场才能培育起来,中小企业才能真正多一个有效融资渠道。
1998年到2008年是中国创投行业的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创投行业从无到有,经历了完整的冷热轮回。
中国创业投资十年回顾
2009年对世界经济而言极不平静,一场被形容为风暴海啸的金融危机正席卷全球,所过之处均在思考如何处理及把握危机中的机会。
2009年,也是中国创投行业十年风雨的里程碑,回首十年,中国创投业从无到有,经历了完整的冷热轮回。
创投环境十年变迁
在过往十年,中国经济经历了年均复合为10%的GDP增长,中国A股市值占GDP比重也经历了一轮飙升,流通市值1999年从9.2%曾经跃升到2007年的36.2%。宏观经济形势的利好极大的助长了中国创业投资行业的爆发性发展。
在国家立法方面,创投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政策环境也在逐步改善。从1998年民建“中央一号”提案到2008年社保投资资金,再到创业板的草案,特别是最近创投领导基金办法,很多利好消息都在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的外管局系列文件,对外资创投在中国的投资有很大的影响,过去的三四年里我们见证了外资创投飞跃式的发展(见图1)。
在经济、政策双重向好的形势下,十年间中国创业投资表现异常活跃,募资和投资活动频繁。创业投资从概念型的投资方式逐渐被大众所熟知、接受。中国创业资本规模与投资总量呈跳跃式快速增长,屡次刷新历史记录,在募资金额上,年均复合增长达到33%。
创投管理的资本量也在稳步的增长,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统计,2001年活跃在中国市场的创投基金可投资到中国大陆的资本存量为115亿美元,而在2008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244亿美元。十年间,年均复合达到11%的递增。资本的趋之若鹜、势不可挡,必有其逐利的理由。中国资本市场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从市场制度到政策环境都具备了成熟发展的基础,创投管理的资本量稳步增长,这普遍反映出资本对中国未来的信心,也反映出资本对中国企业的认可(见图2)。
创投投资也保持着快速增长,几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投资案例则以9%的速度增长,2008年的绝对投资额达到42亿美元,投资案例为607起。从创投投资平均投资额的变化上也可见一斑。十年时间里,2002年是单笔投资额的低点,为200万美元,而2008年这个金额则达到780万美元,涨幅惊人(见图3)。
虽然面前资本市场上IPO的大门尚未重新开启,但清科十年数据告诉我们,这个期间创投在IPO退出数量上稳中有增。其他的退出渠道形式上丰富多彩,包括股权转让、并购、上市后减持、回购、MBO、清算等各个方面均有涉及。
投资行业、阶段、地域全面开花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全面数据统计,创业投资在十年间呈现各个行业全面开花之势,而广义IT领域则更为吸引创投者的目光,显示出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期间,互联网、软硬件、通信、IT服务、光电等领域极具发展空间、深具投资价值。无论在已经披露的创业投资数量上,还是已经披露的创投金额上,广义IT行业都以53%的比例占据半壁江山。传统行业与服务业则在创业投资数量与创投金额上分别占据了第二位和第三位。
创投投资上多元化,但针对初创期、扩张期、成熟期处于不同时间阶段的企业,创投显示了资金的偏爱,从创投案例和投资数据上看,创投对扩张期企业的投入独占鳌头(见图4)。
创投在各个行业全面呈现,但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创投则更愿意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联姻,北京、上海、江苏、深圳、浙江、广东、山东等成为创投重点开发和发展的地域(见图5)。
外资创投主力军 本土创投在崛起
中国创投行业经过十年发展,也一步步发生着显著变革。在本土创投和外资创投募资比较上,外资创投募资在2005年井喷式增长,其后呈稳定之势;本土创投募资循序渐进,逐年攀升,但与外资募资尚有差距。在未来若干年内,人民币投资有机会超过美元投资,成为中国创投的主流。但回顾十年我们看到,外资创投带来的美元投资还是占据着大部分。在本土创投与外资创投管理资本量的比较上,外资创投管理资本量的增长似乎更加稳健(见图6)。
但值得关注的是,本土创投在投资案例上近几年增长迅猛,至2008年本土创投以270个投资事件直追外资创投的296个投资事件。国内本土的创投市场上,像上海创投、深圳创投等,在过去十年间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强。他们投资的项目数,从以前一年两三个项目,到2008年一年投了60个项目,增长非常迅速。资金规模也是如此,很多人民币基金今年做的预算是放量增加的。人民币基金投资特别像数学里面的函数,有望再次进入增长周期,人民币基金募资速度正在快步赶超美元基金的过程中。
综合分析,本土创投在管理资本、募集以及投资金额的增长上,为交错式增长,投资规模的涨幅上则更胜一筹。人民币基金募资则正在快步赶超美元基金(见图7)。
创投促企业展翅高飞
创业投资家们在中国的十年开拓和耕耘中,不仅仅要找到好的投资项目,在找出下一处宝藏在哪里这个艰辛而专业的过程中,还要寻找那些真正能够改变产业发展方式的创意、技术或创新。但不管创投们活跃在哪个领域,也许在前景广阔的生命科学、在进展迅速的信息技术、在创新不断的光伏能源,客观上创业投资家们与企业形成合作关系之后,除了以资金换取被投资公司的部分股份外,创业投资家还会通过在董事会担任某个职位以积极促进公司发展,介绍客户,扩展更多的合作伙伴关系,帮助团队招募优秀人才等等。
事实上,更多的优秀企业以及高科技成果成功的借助了创投资金,并进一步通过海内外融资上市,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最直接的成果通过清科的统计数字得到了全面反映:创投投资案例稳步递增,2001年至2005年,每年创投投资数量保持在200起左右的水平,而近三年,则一年迈上一个台阶,2008年创投投资案例数量达到607起;有如此坚强的基础,创投支持的IPO企业的数量,才得以稳步而平衡的健康发展;
另一个令人难忘的数字是,创投支持的中国上市企业市值已逾800亿美元。在海外市场上,创投支持的上市企业数量为89家,上市企业市值为523亿美元;在境内市场上,创投支持的上市企业数量为84家,上市企业市值为299亿美元(见图8)。
总结过去十年,创投极大的推动了中国企业的成长,中国创投行业的十年,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就业增长的十年;但不可忽视的是,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资本市场以及股权投资市场都带来严重的冲击。
危机中潜藏着更多的机会。中国是一个孕育新兴企业、快公司、新商业模式的温床,是创投的天堂。在互联网、在服务领域、在传统行业等方方面面,中国给创业投资企业带来巨大商机,而且中国的市场潜力还没有进一步释放。国有资本对创投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不管是社保,还是其他的保险机构会慢慢进入这个市场。另外,多层次市场的建立,包括ODC市场,创业板市场,都逐渐在中国建立,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随着中国4万亿元的巨大投资机会,最佳投资时机将如期而至。
(本文由清科研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