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管理应革新传统方法
始于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时间之长、破坏程度之烈,不仅对政府宏观管理理念和方式敲响了警钟,也对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企业经营中的核心内容,需要尽快适应形势,及时转变传统理念,革新传统方法。
就此,财政部金融司司长孙晓霞在2009年首席财务论坛上提出四点看法:
立足宏观、着眼微观。虽然企业无力决定也难以改变宏观环境,但企业必须根据宏观经济运行周期,制定自身财务发展和经营策略。只有宏观、微观相结合,企业才能在经济向好时蓬勃发展,经济下滑时“明哲保身”。在国际金融危机刚刚蔓延的初期,盲目“走出去”进行境外投资或“抄底”,注定产生理财失败的结局。
注重长期、强调持续。传统上,企业经营管理以利润为核心,决定了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这是资本的逐利性决定的。但是,我们从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中,可以清醒地看到,以利润为核心的财务管理,容易导致经营管理行为的短期化,忽略长期风险。为了避免重蹈危机的覆辙,新时期的企业财务管理,其核心应该从企业利润向企业价值转型。在以价值为核心的理念主导下,企业应该以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共同最大化为目标。在自身价值方面,企业要更加关注资产质量和财务风险,并引入经济增加值管理,注重长期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要尤其注重风险管理。在社会价值方面,企业要更加注重承担社会责任,包括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稳定就业、照章纳税等等。
审慎稳健、科学精细。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下,企业要按照审慎稳健和科学精细的要求,客观真实地向股东和投资者反映资产、负债、盈利、风险等财务信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允价值的计量。公允价值作为一个新的计量属性,其有效性依赖严格、有序的财务管理。二是减值准备的提取。虽然国家对企业提取减值准备制定了一些标准,但是企业提取减值准备的规模不仅与资产质量相关,更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理念和水平有关,是一门财务平衡的艺术,需要非常精细的风险判断和管理过程。
规范严谨、合理有效。企业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包括筹资、投资、成本、分配、绩效等方面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安排,形成规范严谨、公开透明、合理有效、监督有力的内部财务控制机制,以便合理确定资本结构、降低成本、控制风险、提高投资效益、实现目标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