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视野中的经济学
会计研究2002.1
会计学视野中的经济学
阎达五 支晓强
(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 100872)
【摘要】经济学理论在会计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渗透到了会计学的各个领域。本文对我国与国外会计研究中经济学理论的状况做了介绍。并举代理理论在会计研究中的应用和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中对经济学理论的借鉴,来说明在利用经济学理论为会计研究所用中要注意深度和广度。会计学视野中的经济学应该是一种解释会计现象与拓展会计新领域的工具。
【关键词】经济学 代理理论 人力资源会计 会计研究
在会计理论发展的道路上,经济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七八十年代的马克思理论到现在盛行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会计学者们或使用着各种经济理论来佐证他们的观点,或另辟蹊径,开拓一片新天地。但随着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滥觞,会计学者们也在思考: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经济学?在引入经济学理念研究会计问题时,经济学的地位到底怎样,应该如何利用经济学理论来研究会计学?本文试图结合中外的会计理论研究状况对上述问题作些分析,以指明方向,有益于今后的会计研究。本文将介绍中外会计研究中对经济学的利用状况,然后再通过实例说明借鉴经济学应注意深度和广度,最后我们就未来的研究提出几点意见。
一、我国会计研究中的经济学
自1980年以来,我国的会计研究呈现一片繁荣的局面,除了纯会计理论的探讨,也有很多基于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会计研究中对经济学理论的借鉴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980年到1990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会计理论研究中所利用的经济学理论几乎全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尤为著名的是“过程的控制与观念的总结”,在谈及会计职能时是必然要引用的。马克思的成本补偿理论、价值与使用价值理论、资本流通理论等都被学者们从各种不同角度作了诠释。这与当时会计学者的教育背景密切相关,绝大多数研究者在学校中只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种情况与当时的客观环境也是分不开的,其时的经济学界也都以马克思经济理论作为研究工具,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并未形成今日之大潮。在这一阶段,会计学界也引入了西方的一些会计理论,但这方面的书籍与文章主要侧重于会计角度的规范论述,并没有涉及过多的经济理论。不过,在这一阶段,会计学界对管理理论、组织行为学等理论却引入较多,如“会计管理”的创立以及会计行为学的研究。
1991年到1996年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会计界逐渐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注重了对西方经济学的吸收。《会计研究》1992年第6期发表的《科斯定理与会计准则》(刘峰,黄少安,1992)标志着年轻一辈会计学者在吸收经济理论为会计所用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这一期间,中国经济学界正有一股新制度经济学热。所以,会计学界的论文里也充斥着产权、制度、交易成本等摩登词汇。1994年,会计领域又出现了一大批现代企业制度有关会计问题的研究,主要动因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思路。但这一阶段的很多研究都不很深刻,赶时髦的风气很浓,关键在于没有对经济理论进行深层次探讨,所以对大的方面说的较多,而没有深入到具体问题上。此时,也有会计学者介绍实证研究方法,瓦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