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核心——资产市值
提要: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目前已完成A股市值的90%,后股权分置时代我国资本市场将以股权所有制为根本引发一系列制度调整。上市公司作为市场基本单元,如何建立符合企业及市场实际情况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上市公司股东利益趋同于资产市值,它将是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核心。
在不同的绩效评价时期,采用的绩效评价方法不尽相同。在早期传统的单纯评价财务业绩时期,业绩评价是以股东价值为评价标准,与之相适应的是一套财务指标体系,有效的评价方法通常采用EVA法;进入多元化业绩评价时期,业绩评价是以顾客价值为评价标准,与之相匹配的是一套综合指标体系,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卡普兰提出的平衡计分卡满足了这一时期的绩效评价要求;在日趋发展的战略业绩评价时期,业绩评价标准是以利益相关者的价值为取向,与之配套的是一种基于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战略业绩评价方法——绩效棱柱法。因此,在经历了股权分置改革后的我国资本市场上如何顺应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方法简评
(一)财务指标型绩效评价
1. 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法。
2.新兰德绩效测评法。
3.沃尔评分法。
4.中国诚信公司评价指标体系。
(二)公司价值型绩效评价
1.EVA——经济增加值。
2.MVA——市场增加值。
综合上述评价方法,将各自的评价核心、体系构成及应用价值总结如下表。
二、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
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绩效评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股东利益一致化,使得绩效评价目标函数趋于一致,市场价值是股东的共同利益目标;第二,由于证券市场功能的恢复以及投资理念的理性化推动,使得证券市场资产价格趋于公允,具有绩效评价参数的合理属性。因此,在后股权分置时代,由于上市公司内部机制的变革和证券市场外部环境的影响,公司绩效评价的核心为资产市值。
(一)资产市值概念的界定
资产市值是指上市公司公开发行的可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的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具有以下特征:
1.流通性。
2.公允性。
3.可变性。
(二)以市值为核心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思路
(三) 价量结合是资产市值评价核心的重中之重
1. 价量关系的含义。
2. 价量关系原理在评价体系中的应用。
(注:本文为中国商业会计学会2006年度会计重点科研课题《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与保障系统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BAA2006007;本文为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基金课题《基于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JSCX2007-0216HLJ)
(详文见《商业会计》2007年11月 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