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后续计量概念界定及引入的现实意义

会计计量被看作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会计计量的发展水平,往往直接标志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水平。因而,新会计准则仍把修订的重点放在会计计量上。除了在基本准则中明确提出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外,还在许多具体准则中提出对会计要素进行后续计量。新会计准则第一次明确提出对会计要素进行后续计量的要求,那么,什么是后续计量?引入后续计量有哪些现实意义?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后续计量概念的界定

会计计量被认为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核心环节,是运用一定的计量单位(主要是货币计量单位),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并通过一定的计量方法,确定应予记录和报告的各会计要素金额的过程。按照现代资产计量理论的要求,应从完整的时空观来反映企业资产(或负债)的价值状况,从时间维度来说,会计计量可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时至今日,至于什么是后续计量,理论界与实务界并没有达成共识。

笔者认为应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对后续计量进行界定:

(一)对于后续计量的内涵。

(二)对于后续计量的外延。

二、引入后续计量的现实意义

(一)能够很好地履行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职能是会计本身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会计职能在不断扩展,然而反映(核算)和监督一直被看作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反映职能要求会计如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与财务真相的。

(二)有助于会计计量目标的实现。会计计量是实现财务报告目标的重要手段,会计计量目标应该与财务报告目标具有一致性。新会计准则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义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三)顺应资产负债观的客观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这在会计准则制定或修订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会计准则的制定除要遵循一定的概念基础,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外,还要以特定的会计理念为指导。收益计量理论是一种会计理念,通常包括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在会计准则制定时,应当以其中的一种理念为指导。美国FASB于1980年12月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3号(SFAS3)《企业财务报表要素》,标志着FASB公开宣告偏好资产负债观而非收入费用观。这一举动在国际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也纷纷效仿。为了实现会计的国际趋同,我国新会计准则也引入资产负债观,即会计准则制订机构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总是首先定义并规范由该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其对相关资产和负债造成影响的确认和计量,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确认收益。后续计量是对经初始计量后价值变动的资产和负债进行的新起点计量,不仅要对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动进行反映,而且要对因价值变动而产生的损益进行反映。可见,后续计量是顺应了资产负债观的客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