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分析法在综合财务分析中的应用
提要:层次分析法是美国学者萨特提出的一种决策分析方法,目前,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运用。本文通过对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的介绍,旨在为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全面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层次分析法及其特点
(一)评价指标的设计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构造判断矩阵。
3.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就是根据判断矩阵来计算下层要素相对于上层某个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即相对权重,用W表示。本文计算W采用方根法。计算过程如下:
首先计算判断矩阵A每行元素的乘积Mi;然后计算Mi的n次方根;最后对做正规化处理,所得到的W即为下层所有要素对上一层的某个要素相对重要性。
判断矩阵是根据人的主观判断得到的,因此需要评价一下判断矩阵的可靠性,即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就是计算随机一致性指标CR。一般认为,当CR<0.1时,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否则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直至通过一次性检验。
4.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是利用层次单排序的结果,计算同一层次所有要素对于最高层要素的优先顺序。层次总排序是自上而下逐层进行排序的。指标权重的大小,反映了指标对财务状况的影响程度。
(三)财务分析模型
层次总排序以后,我们可以根据每个指标的权重和指标的实际值来计算企业的综合指标值,通过这个值,就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二、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下面,以A公司为例进行财务分析。A公司最近三年的财务数据如下:
根据A公司的实际情况,构建层次结构模型为:第一层(目标层)是企业的财务状况(A);第二层(准则层)为偿债能力(B1)、营运能力(B2)、盈利能力(B3)和发展能力(B4);第三层(具体指标层)有流动比率(C1)、速动比率(C2)、资产负债率(C3)、存货周转率(D1)、应收账款周转率(D2)、总资产周转率(D3)、资产报酬率(E1)、股东权益报酬率(E2)、销售净利率(E3)、销售增长率(F1)、资产增长率(F2)和利润增长率(F3)。
根据本模型可构造5个判断矩阵,具体如上所示。
准则层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及一致性检验的结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