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在商业企业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企业作业活动的动态追踪和反映,计量成本和资源的耗费,区分作业的性质,进行过程的改善和过程的革新,体现作业的过程管理,以达到降低成本,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从成员企业的实践证明,作业成本法在商业企业同样是有所作为的。
一、 作业分析
(一)区分重要(关键)作业与一般作业。商业企业的作业成百上千种,作业区分工作抓住供应链中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主线,把采购的组织形式、管理架构、供应商队伍、进货方式,信息系统及装修工程,作为重点分析对象。
(二)区分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商业企业的采购、销售作业一般都是增值作业,但对进货中的移动、储存、等待等,即使非一定可省略,也应尽量减少这部分作业。
(三)同业比较,寻求改进。把本企业的作业与同行业中的先进水平进行比较,对比找出差距,以实际案例揭示存在的问题,明示需要进行作业改进的环节。
(四)分析作业间的相互关系。在企业的各个作业间的相互关系中,寻求形成理想的价值链,如管理架构与配送流程,进货与结算、商品销售与货款回笼、采购成本与销售毛利率、促销方式与企业盈利等,理想的作业形成的作业链,应是使作业完成的时间最短和重复的次数最少。
二、 流程再造
对作业进行分析的过程,既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改进运营管理流程,进行流程优化再造,消除不增值作业的过程,企业主要抓住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调整管理架构。
(二)优化采购体系。
(三)提升营运管理。
(四)强化资金控制。
(五)构架信息系统。
(六)严控项目投资。
三、 几点启示
(一)商业企业应从战略管理的高度考虑作业成本问题。结合经济活动实际情况,把着眼点放在创造价值上,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真正为顾客创造价值,从而赢得市场竞争优势,赢得长期发展优势。
(二)商业企业的成本管理要进一步考虑价值链的外延。包括上下游环节,将供应商与顾客纳入网络,寻求与供应商和顾客间的合作,以实现整个作业链的最小总成本,超越竞争者。
(三)商业企业信息系统的网络化是降低企业作业成本,提高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流程再造,改进作业环节是实现信息化的前提,是一项重要、艰巨而又细致的工作,是一个否定自我,创新变革的过程,需要企业各个作业部门、各个作业环节的通力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