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利润与业绩评价

作者:[梁斌 方其澎]

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为了促使企业经营者更好地为所有者服务,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企业所有者必须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监督,以降低代理成本。而这主要是通过会计报表提供的各种信息来实现。所有者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此决定是否更换经营者从而对经营者形成一种压力;或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对企业生产经营实施直接影响,促使经营者尽最大可能为公司创造业绩,维护所有者利益。因而会计报表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将直接影响到所有者的投资决策等,企业会计报表质量的高低以及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和评价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目前对企业业绩的评定,主要是采用利润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目前利润指标的特点及缺陷


从我国新会计制度来看,损益表反映的利润,更加突出谨慎原则。在确认企业损益时,尽可能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潜在损失,对资产按实际可利用价值预计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潜在收益则不计入本期收益。主要表现为:①对销售出去的产品,货款预期不能收回的,不能确认为收入,只能记在资产项目下;②对或有收益,从会计稳健性出发,只有在可能性较大的情况下确认为收益;③对非现金资产按预计可实现价值分别计提各种减值准备,如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④对于研制开发无形资产所发生的各项支出,直接计入期间费用;⑤筹建期间发生的待摊费用于开始生产经营的月份一次性计入期间费用。


从稳健性角度来讲,这些制度有利于保证企业资产的质量,有利于降低投资者的风险程度。但是我们在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企业可能存在的损失及风险,也应考虑到企业可能存在的潜在收益。我国新会计制度只注重计提潜在损失,不重视对潜在收益进行合理计量,例如固定资产潜在增值、长期投资潜在增值等。这些增值只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直接计入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部分,除此之外对资产增值根本不予计量,从而导致损益表中的利润总额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一个企业的损益状况。利润表中的各项利润(如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利润总额等)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存在以下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者对利润存在可操纵性。按会计制度,在资产负债表中,企业资产是以历史成本为主,并结合现值进行计价,相当于是一种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于资产历史成本低于市价的资产,表现为一种现行价值。对于资产历史成本高于市价的资产,反映的是一种历史成本,不能反映资产的市价,当与收入进行配比时,体现的是一种历史成本,这就为经营者操纵利润提供了可能。例如:某企业有一项固定资产,历史成本显著低于现实价值,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历史成本进行计价。经营者为了提高本期利润,可以将固定资产出售,资产新增价值在损益表中以营业外收入体现出来,造成利润总额增长。


目前中国许多企业的土地在以前都是由国家直接划拨、无偿使用,在账面上所反映的资产价值相对现价来讲都是相当低的,为了实现调节利润的目的,将固定资产进行出售,同时购入等值的新的固定资产,在损益表中反映为营业外收入,另一方面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为固定资产不变,虽然新的会计制度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长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过由于企业是刚刚按市价购入,一般不存在计提长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从而出现利润增长。另外,利用长期对外投资、无形资产进行利润调节都可以进行类似的操作。


2.不能较合理地体现经营者的当期业绩。损益表所反映的利润是一个按会计学理论核算出的利润,根据配比原则,将一定期间已确认的收入与一定成本相配比,确认一个时期内的收益。而业绩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来考虑,根据当期资产与负债的差额确认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净收益,这样两者之间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笔者认为,从经济学角度来考虑业绩评价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资产所有者主要是为了了解企业的潜在价值,业绩从其本身定义来讲,基本上能满足所有者在这方面的要求。对于当前企业来讲,越来越重视知识在企业中所起的作用,知识型企业不断地增长,具有知识形态的无形资产在企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例如,微软公司等一大批企业,将知识产权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层,无形资产在整个企业中的比重占绝对优势,企业为增强自身竞争力,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在现行会计核算中,一般是将无形资产的开发支出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在损益表中表现为营业利润减少,而对无形资产开发所取得的预期收益却不能在损益表中体现出来。然而这种潜在收益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若不能在企业业绩中得到公正的评价,必然会低估企业的业绩。其他由非经营者所控制的偶然因素,如税收政策、城市规划等造成企业商誉的增值,都会提升企业的价值。如果预期收益不进入会计的视野,必然会造成企业的利润总额与实际业绩之间形成巨大反差,给投资者进行决策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当某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前期历史成本时,由于利润是收入与历史成本的配比,必然会造成各个企业之间的营业利润相差很大。当采用净资产主营业务利润率对各个企业进行财务指标比较时,它只能反映一个企业某个时期已实现收入相对于历史成本的增值能力,并不能将资产以现行市价反映,在此基础上确定其增值能力。


3.会计政策的选择也会导致各个企业之间的利润不可比。例如:对于存货的计价,可选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对于折旧,可以分别选用平均折旧法、快速折旧法。由于各个企业选用会计政策不同,其结果是限制了各个企业间利润的比较。


二、损益表披露的改进


笔者认为,在评价一个企业时,不能仅以实现原则计算的利润作为评价企业收益的财务指标,还应将全面收益作为补充。在利润表采用现有计量方式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现时成本作为企业资产计价基础,计算企业的全面收益指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计算这个指标具有了一定的可行性。①企业在计算利润时已经采用现时价值作为历史成本的补充,采用现时价值来计量整个企业的资产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资产评估事务所的兴起以及上市公司的不断规范,为企业资产采用现行价值计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②采用现行价值计价的全面收益与利润相结合,更利于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深层次的认识,有利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③各个企业间的可比性也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了反映全面收益,企业应于每年年末对资产的现行价值进行评估,并计算与资产历史成本的差额(应扣除税收的影响)。


三、衡量企业业绩的评价指标


1.全面收益。全面收益是会计利润总额修正后的指标,即全面收益=本期利润总额+固定资产增值+无形资产增值+长期投资增值+其他资产项目增值。采用全面收益进行评价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企业总体收益,消除了因历史成本差异造成的各个企业随意调整利润总额的可能性。


2.企业现行价值全面收益利润率。为了消除因企业规模不同造成的全面收益的不可比性,可以将全面收益与企业现行价值配合使用。这时就有:








其中,所有者权益净值是以市价计量的所有者权益。这个指标可将不同企业的净资产价值固定到同一个时点,这样各个企业之间的业绩就有了一定的可比性,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营者的努力程度。


总体看来,通过企业利润计算出的所有者权益与企业净资产的现行价值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既不利于投资者对企业进行分析与评价,也不利于银行等部门对企业进行深入的分析。将改进的全面收益指标配合利润指标进行分析,有利于促进对公司财务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