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积极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
高明华 姚正禹
伴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以及企业生存环境的复杂化,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完善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和COSO发布的ERM框架,宣告了美国企业的控制管理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向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进化。2006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宣布将率先在中央企业开始推行风险管理机制。
然而,在实务操作中,风险意识淡薄、防范机制缺失,仍然是一系列恶性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再次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风险管理方法的深层次思考。
一、本次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及其对风险管理的挑战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正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与前几次经济危机相比,本次经济危机表现出了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本次危机的根源在于对风险的疏忽
美国次贷危机的起源是华尔街的金融机构违背了风险控制的原则,向没有信用证明、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却有大量其他负债的购房者提供大量贷款,然后利用金融工程技术,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构造出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进行出售。在高额利益的引诱下,投资银行、证券机构、专业银行、保险资金、企业年金和其他社会资金蜂拥而入,以平均1:30的杠杆比例,极度放大了次贷金融衍生品的盈利水平和风险,从而打造出一个近乎完美的金融链条。
(二)危机中带头倒下的是风险管理界的精英
从整体上看,此次经济危机首先出现的重灾区是金融型企业。在危机中率先倒下的金融机构包括位列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公司、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公司以及美林证券、美国国际集团等一系列著名大型机构。这些机构全部是行业龙头和业界精英,其风险研究能力与金融创新能力堪称世界一流,没有人比他们更懂风险的含义,然而最终他们却难逃轰然崩塌的厄运,其中缘由值得人们深思。
(三)危机破坏力强、波及面广
虽然这次危机由美国次贷引起,但波及的却已是整个世界的整体经济,危机也迅速扩散到了其他行业。危机震荡波首先引发生产型企业出现困境,因为这些企业无法从正规的市场渠道上寻求到急需的资金,难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产和经营,从而引发生产型企业的停产和倒闭。2009年1月,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的销售额分别下降了49%、40%和55%。6月,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宣布破产,成为史上规模最大的公司破产案。不仅如此,经济危机还在众多行业企业中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这对所有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是个严峻的考验。
(四)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挑战
本次经济危机反映出了当前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普遍较低的现状,不管是雷曼兄弟公司和美林证券等走在风险管理研究前沿的机构,还是普通的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仍然是企业生存的致命伤。本次经济危机折射出来的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风险意识淡薄,企业在追逐巨大利益的时候常常忽略了风险控制;二是风险管理流程不健全,缺乏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程序;三是现有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滞后于风险管理的需要,难以对抗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四是相关的监督机构和监督制度不完善,导致风险管理监督体系的缺位。
二、现代风险管理框架对传
统风险管理框架的改进
国内外的风险管理的实践已经表明,从整体和战略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全面管理是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风险管理框架对传统风险管理框架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险管理的目标与对象
传统风险管理的目标强调的是控制带来损失的风险,因此传统风险管理的对象实际上仅限于纯粹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能带来损失的风险,其后果要么为零,要么为负。后果为零指的是导致风险的事件实际并未发生,或者即使发生,但未造成损失;后果为负则是风险事件实际发生并造成现实损失。因此,传统风险管理对象侧重的是静态风险。
在现代风险管理框架中,风险不仅仅是损失的缔造或分配,也可能是收益的创造与分配;风险管理的目标不是纯粹的追求风险最小化,而是寻求风险与收益的最佳平衡点。
(二)风险管理的范畴
传统的风险管理侧重于个别(具体)风险,而现代风险管理则对传统风险管理范畴加以拓展,除了个别风险外,现代风险管理还十分关注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源于企业外部,是由于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而企业主观判断与客观实际出现偏离所造成的风险。比如经济体制变化、政策变化、宏观管理失误、经济滑坡、法律变迁、国际市场变化、利率变化、汇率调整、消费者需求变化、竞争对手出现等等,均为企业外部系统风险。外部系统风险是无法控制的,但是可以通过有效途径加以规避,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将企业面临的系统风险转变为个别风险加以控制。
(三)风险管理的因素
传统的风险管理框架通常只考虑企业内部程序性的控制因素,而现代风险管理框架认为,风险管理还应该包括道德、观念、文化和心理等因素。现代风险管理强调用上述非控制的手段来达到控制的目的,因此,现代风险管理能够更多地考虑企业社会责任、公司文化以及公司治理等因素。现代风险管理也因此在企业整体战略规划下有意识地允许企业选择技术导向型、人文导向型和财务导向型等风险管理模式。所以笔者认为,现代风险管理比传统风险管理更适应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更综合的风险管理模式。
(四)风险管理系统
传统风险管理建立的是一个分部门、分业务的隔离式风险导向管理系统,该系统以部门或业务作为风险控制单位,采取独立的风险管理措施。而现代风险管理是一个以资本契约和管理契约关系为依托,以价值流程为主线,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出发点,由企业所有者和高层管理者带领的控制组织行为和员工行为的系统。现代风险管理系统使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的整体战略、管理决策和经营活动之中,并塑造出全员风险意识。
(五)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
由于传统风险管理的目标主要是对造成损失的风险进行控制与管理,因此其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同样侧重于损失的衡量与控制。传统风险管理以定性分析为主,同时引入少量的定量分析,在分析方法上较多地运用成本效益分析、财务状况分析、决策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生产流程分析等相对简单的方法。与传统风险管理不同的是,现代风险管理大量引入定量分析方法,并结合数理统计技术,开发风险管理模型,以便满足企业精确度量风险的需要。
三、对构建我国企业全面风
险管理框架的建议
(一)提高风险意识,树立现代风险管理理念
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的风险意识淡薄,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风险意识是风险管理的起点,树立正确的风险理念首先要认识到,风险管理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部门的事,而应该贯穿到整个企业和全体员工,贯穿到业务的每个环节。风险管理应该由企业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领导,将风险容量列为制定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导,通过部门协调、人事制度和权责利等的制度性安排,最大限度地使企业活动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并通过激励考核机制,使每个层级的管理者与员工理解自己所做的工作与风险责任之间的关系。
(二)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程序不是孤立运用的管理方法,也不仅仅是运营管理层次的一个模块,风险管理贯穿了组织行为的全过程。在完整的风险管理流程中,风险识别程序辨别出各种明显和潜在风险发生的先兆、原因、损失和变化规律;风险评估程序分析和衡量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风险造成的影响;风险控制程序致力于降低、控制、转移风险,以及留存未加控制的残余风险;风险反馈和风险学习程序则进行风险控制效果的反馈、综合和评价工作,并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改进。
(三)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型与方法
当前,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较多地倚重定性分析方法,即使有采用定量分析,也只是局限于相对简单的计算方法。定性分析方法衡量的只是风险的相对等级,而不是精确地判断风险的可能性和损失值。由于定性分析方法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需要凭借分析者的经验和直觉,或者已有的标准和惯例,所以较容易因为分析者的判断偏差而使分析结果出现误差。
笔者建议,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应尽快引入定量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行业企业的特点,开发具有不同适用范围的计量模型。
(四)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与监督部门
为了保证风险管理的效果,需要在企业中建立一个向董事会报告并负责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比如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工作小组),该职能部门承担风险评估、风险控制、落实风险管理责任、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指导有关部门和各业务单位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等职责,并定期向董事会提供风险管理报告。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建立由董事会成员、总经理、财务总监、外部风险管理专家和其他部门高级主管组成的风险管理监督小组,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及单位:高明华,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姚正禹,深圳市通产丽星(14.80,0.00,0.00%)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