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措施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十五”期间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高校财务风险日益加剧。高校应从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理顺财务管理体制;强化预算管理,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加强贷款管理,有效防范贷款风险;加强科学管理,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强化高校管理,加大监管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建立良好的财务工作环境等措施防范财务风险,方可从人、财、物、信息等全面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 财务风险 措施
辽宁省财政厅课题,《高校财务风险问题研究》(20060571)的前期成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十五”期间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财政投入不足、银行贷款还贷高峰、运行成本急剧膨胀、高校财政资金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投融资决策失误、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外部监管缺失等等。如何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确保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是新形势下是高校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针对当前高校财政压力和财务风险,新时期高校应从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理顺财务管理体制;强化预算管理,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加强贷款管理,有效防范贷款风险;加强科学管理,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强化高校管理,加大监管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建立良好的财务工作环境等措施防范财务风险,方可从人、财、物、信息等全面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和谐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理顺财务管理体制
在新形势下,高校已经置身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行财务活动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风险,要承担和面对风险,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高校教育目标。高校财务管理是严肃执行国家财经纪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从制度层面,从源头上防范经济犯罪、避免财产损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不是单纯的后勤服务工作,更不能把财务工作理解为仅仅是算账报账的服务部门,而应转变观念,应将其视为整个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保证,是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基础,是高校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参谋,同时也是保护国有资产安全的守护者。因此,高等学校各级各类人员要研究和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投入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事业发展需要和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树立风险意识,必须将财务风险意识贯穿于整个高校工作的始终。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 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高校财务工作可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适度放权”的财务管理体制,坚持“财务集中,财权适当下放”的原则,以确保高校财务制度、经济分配政策、经济资源配置、财务收支预算、会计核算等高等统一。财务处作为高校一级财务机构,在高校党委、校长或分管财务副校长的领导下,统一管理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负责全校范围内的财务管理和确定范围内的会计核算,以及各类财务活动的管理监督;参与高校经济活动的决策和监管;负责所有涉及收费业务的组织实施,任何单位或个人没有财务处的委托或同意不能随意向学生收费。
高校财务工作要坚持做到三个统一,即所有经济活动统一高校核算;所有创收业务执行同一项分配政策;所有支出业务遵循统一的核算办法,保证高校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强化预算管理,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一)强化预算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高校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预算管理工作抓得好,则可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
高校应在财务处内成立预算管理科,专门负责预算的编制、审批、监管,建立全面的预算控制系统。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有所为,有所不为”,“与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相结合”的战略预算原则。
高校要合理测算并严格控制支出预算;要切实加强对基建和设备采购的管理,严格控制投资规模,严格实行招标制度;对于道路维修、修缮、批量仪器设备购置、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等专项经费全面实行项目管理,通过项目申报,对项目的目的、计划和效益等情况进行可行性论证,根据高校财力情况,列入年度预算。高校按照“经费包干、专款专用、结余留用、超支核减下年度指标”对各单位经费的使用范围、开支标准、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高校的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审核、辅导和监督,同时定期对校内各单位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依据预算对单位的负责人进行责任考核。
预算的编制采取逐级编报,从高校的最基层逐级汇总上报,逐级审批,经各职能部门综合平衡后提交预算科审批,预算一经确定,即成为高校内部组织经济活动的法定依据,不得随意更改,预算管理科负责监督预算执行情况,严禁无预算或超预算的情况发生,并以此作为院系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建立绩效评价体系,优化资源配置
要加强预算项目管理,必须实行绩效评价工作。首先,建立绩效评价的专门机构。如在财务处设立绩效评价科重点对高校下达的实行项目预算管理的经费进行绩效评价,使高校的每一分钱用得合理,用出效益。其次,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实行资金使用问责制,资金使用量、任务完成量、质量情况及资金使用效果等将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结合经济责任制和经济效益挂钩,使责任人把高校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处处以节约和谨慎的原则,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再次,开展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各单位、各部门预算期内预算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益也将逐步纳入评价考核。把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和考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项目立项或本年度项目是否中止和安排预算的考核依据。高校根据各单位的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情况对其单位进行奖惩。对资金使用效益高的,给与适当的奖励并在下年度预算安排中享受先安排项目等优惠政策;对挪用、挤占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低的,除追究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外,上年结余收回,下年度的预算定额下浮。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十五”期间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高校财务风险日益加剧。高校应从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理顺财务管理体制;强化预算管理,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加强贷款管理,有效防范贷款风险;加强科学管理,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强化高校管理,加大监管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建立良好的财务工作环境等措施防范财务风险,方可从人、财、物、信息等全面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 财务风险 措施
辽宁省财政厅课题,《高校财务风险问题研究》(20060571)的前期成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十五”期间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财政投入不足、银行贷款还贷高峰、运行成本急剧膨胀、高校财政资金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投融资决策失误、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外部监管缺失等等。如何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确保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是新形势下是高校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针对当前高校财政压力和财务风险,新时期高校应从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理顺财务管理体制;强化预算管理,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加强贷款管理,有效防范贷款风险;加强科学管理,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强化高校管理,加大监管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建立良好的财务工作环境等措施防范财务风险,方可从人、财、物、信息等全面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和谐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理顺财务管理体制
在新形势下,高校已经置身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行财务活动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风险,要承担和面对风险,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高校教育目标。高校财务管理是严肃执行国家财经纪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从制度层面,从源头上防范经济犯罪、避免财产损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不是单纯的后勤服务工作,更不能把财务工作理解为仅仅是算账报账的服务部门,而应转变观念,应将其视为整个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保证,是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基础,是高校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参谋,同时也是保护国有资产安全的守护者。因此,高等学校各级各类人员要研究和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投入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事业发展需要和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树立风险意识,必须将财务风险意识贯穿于整个高校工作的始终。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 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高校财务工作可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适度放权”的财务管理体制,坚持“财务集中,财权适当下放”的原则,以确保高校财务制度、经济分配政策、经济资源配置、财务收支预算、会计核算等高等统一。财务处作为高校一级财务机构,在高校党委、校长或分管财务副校长的领导下,统一管理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负责全校范围内的财务管理和确定范围内的会计核算,以及各类财务活动的管理监督;参与高校经济活动的决策和监管;负责所有涉及收费业务的组织实施,任何单位或个人没有财务处的委托或同意不能随意向学生收费。
高校财务工作要坚持做到三个统一,即所有经济活动统一高校核算;所有创收业务执行同一项分配政策;所有支出业务遵循统一的核算办法,保证高校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强化预算管理,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一)强化预算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高校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预算管理工作抓得好,则可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
高校应在财务处内成立预算管理科,专门负责预算的编制、审批、监管,建立全面的预算控制系统。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有所为,有所不为”,“与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相结合”的战略预算原则。
高校要合理测算并严格控制支出预算;要切实加强对基建和设备采购的管理,严格控制投资规模,严格实行招标制度;对于道路维修、修缮、批量仪器设备购置、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等专项经费全面实行项目管理,通过项目申报,对项目的目的、计划和效益等情况进行可行性论证,根据高校财力情况,列入年度预算。高校按照“经费包干、专款专用、结余留用、超支核减下年度指标”对各单位经费的使用范围、开支标准、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高校的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审核、辅导和监督,同时定期对校内各单位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依据预算对单位的负责人进行责任考核。
预算的编制采取逐级编报,从高校的最基层逐级汇总上报,逐级审批,经各职能部门综合平衡后提交预算科审批,预算一经确定,即成为高校内部组织经济活动的法定依据,不得随意更改,预算管理科负责监督预算执行情况,严禁无预算或超预算的情况发生,并以此作为院系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建立绩效评价体系,优化资源配置
要加强预算项目管理,必须实行绩效评价工作。首先,建立绩效评价的专门机构。如在财务处设立绩效评价科重点对高校下达的实行项目预算管理的经费进行绩效评价,使高校的每一分钱用得合理,用出效益。其次,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实行资金使用问责制,资金使用量、任务完成量、质量情况及资金使用效果等将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结合经济责任制和经济效益挂钩,使责任人把高校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处处以节约和谨慎的原则,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再次,开展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各单位、各部门预算期内预算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益也将逐步纳入评价考核。把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和考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项目立项或本年度项目是否中止和安排预算的考核依据。高校根据各单位的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情况对其单位进行奖惩。对资金使用效益高的,给与适当的奖励并在下年度预算安排中享受先安排项目等优惠政策;对挪用、挤占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低的,除追究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外,上年结余收回,下年度的预算定额下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