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财务管理是个大事情
□张凤环
农村财务管理,因涉及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一时间,成了广大农民关心的热点,农村工作的焦点,基层工作的难点,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源。农村财务问题,成为引发村干部犯罪,激化干群矛盾,导致群众上访,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制约农村经济健康运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强对农村财务的管理,纷纷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和制度,各级农村干部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但是,由于农村财务管理面大,情况复杂,也有一些现实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造成农村财务管理问题不少,如:土地征用费管理发放漏洞多、村级集体资产流失现象严重、村级非生产性开支居高不下、村级基建工程项目的管理和经费拨付不规范。还有,少数村干部违反财务规定,公款私存、侵占、挪用和出借村集体资金、违规为企业或亲友提供经济担保,导致村集体资产流失等等。
采访中我们发现,造成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管理分散,权责不清。一个市、县,往往有6、7个部门参与村级集体经济的监督管理,一些职能相互交叉重叠,有些工作职责不清不明,制定政策、布置任务时,相互沟通衔接也不够,抓村级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监督工作没有真正形成合力;其次,管理力量欠强,履行职责不到位。力量上的薄弱造成了职能部门难以切实担负起管理主体的责任,对村级财务的日常管理、业务指导显得不够;村会计由于权力不对等,对村干部也难以实施严格的监督,从而产生了做账不管账的现象,弱化了本应有的监督功能;村级财务公开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虽然村级财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等都有明确规定,但不少村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打折扣。有的村虽然定期将财务公开,但是公开形式不规范,公开的内容不完整、不全面,财务公开的实际效果不理想;村级财务的内控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村财务监督小组成员大都由村老干部或村民代表兼任,虽是本村村民,但由于缺乏财经法规知识以及对村财务收支情况不了解等原因,对村级财务的审核监督往往流于形式,走过场。更有甚之,一些村财务管理制度松懈,财务报销制度不规范,单据审核把关不严,白条报销现象时有发生。少数村干部财经纪律意识淡薄,对大额资金使用把关不严,造成了严重后果。
如何从健全制度、规范运作、加强监管入手,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监督管理呢?各地探索出许多切实有效的办法,定州市“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制”是成功范例。
定州市的这一做法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