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乡镇政府债务
作者:[唐艺萍]
一、乡镇政府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
1.兴办公益事业形成的债务。前几年,有的乡镇中小学校硬件设施较差,为通过普六、普九达标验收,乡镇政府举债兴建教学楼;乡镇为加快各村道路“硬化”建设,实行了“以奖代补”政策以及有的乡镇为加快城镇化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使乡镇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2.农村合作基金会违规经营形成的债务。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整顿所产生的债务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乡镇财政运行的沉重负债。农村合作基金会以入股的形式吸收村集体的公积金、公益金以及农民手中的闲散资金,然后再投放给入股的农户或村队用于发展农牧业生产。然而基金会在具体经营中违背自己的宗旨:一是在未经人民银行批准的情况下,违规经营储蓄信贷业务。基金会不仅大量向社会吸收企事业单位的存款和居民储蓄,还大笔向企业和农户发放贷款,有的还跨区域向外县外市发放贷款,致使大量资金无法收回。二是违规高息揽存,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三是违反金融企业核算制度。基金会不但不缴纳税金,连呆账准备金、应付未付利息也不计息,从而使账面盈余大为可观。
3.乡镇政府提供担保衍生的债务。乡镇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积极争取市、区财政部门财政周转金贷款,财政部门要求各乡镇对财政周转金提供担保,在一些企业和个人无偿还能力的情况下,本应由企业和个人承担的债务被转嫁到乡镇财政身上。
4.为达到财政平衡形成的债务。有的乡镇为达到当年收支平衡,人为地虚列收入,有的将预算外调入预算内,有的将村提留纳入乡统筹,变相增加财政收入,有的甚至为求平衡而举债,这样长期以来,给乡镇政府造成严重的债务隐患。
5.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形成的债务。乡镇政府由于财力紧张,应由机关事业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以及住房公积金,均未足额缴纳,从而形成乡镇政府的财政负债。
6.人员的急剧增加形成的债务。1985年乡镇政府成立时,中等规模乡镇机构人员在30人左右,到2002年底,中等乡镇机构人员在100人左右,17年的时间人员增加了2倍多,再加上从1999年以来,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经过3次大的调整,人员工资支出增加了近1倍。为了“保工资、保稳定、保法定支出”,有的乡镇不得不以借贷度日。
二、消化乡镇政府债务的几点建议
1.强化领导,制定规划。沉重的债务负担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已经影响了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因此要把消债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乡镇政府财政部门应做好调查研究,制定出具体实施细则,将债务量化分解,按年制定分期消债计划。
2.推进乡镇财政改革,实行“零户统管”和综合财政预算。在乡镇全面推行综合预算,由乡镇财政统筹乡镇所属各部门的资金,统筹安排支出。乡镇年度预算的编制必须严格执行《预算法》和有关政策法规,从严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对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实行“零户统管”,以增强预算的调控,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用结余资金消化债务。
3.盘活资产,消化债务。搞好清产核资,尤其是查清因举债而形成的固定资产,要对资产分门别类进行登记,对富余闲置资产进行拍卖,将拍卖资金用于还债。
4.加大债权催收力度,组织资金偿还到期债务。乡镇应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大催收力度,保证乡镇债权及时清收。一是对有能力偿还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催收借款。二是对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债权呆坏账,严格审核,并按程序上报核销。
5.建立偿债基金,用于专项还债。一是乡镇要按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的一定比例,提取偿债基金,年初纳入预算,专项用于还债。二是从预算外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偿债。
6.建立债务监管机制,严格审批新增负债。为了从根本上控制和消化乡镇负债,应建立相应的债务监督机制。一是加强干部离任审计,实行债务终身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加强债务日常监督检查。三是贯彻新建项目量力而行的原则,避免寅吃卯粮。四是建立新增负债审批制度。凡未经批准产生的新增债务,按照“谁决策,谁负责,集中决策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原则”严肃处理,把新增债务降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