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新内容

  我国新会计准则已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包含越来越多的未来估计,因此,对估计过程的控制已成为决定结果可靠性的关键。在新的经济与新的商业模式下,会计利润的确认时点已悄然改变,当利润的确认时点从现金交易向实现原则、估计产销、估计经营一步步前移时,需要预测与控制的因素就越多,估计的空间就越大,利润的不可预测性也会越大。此次次贷危机所反映出的恰恰是对第二、三层次利润确认的不可预测性,当这种不确定性从表外进入表内后,再次通过盈利预测与华尔街的评级机构进一步将这种不确定性进一步放大,金融资产之间的联动性与市场定价与估值的密切性,促成不确定性的进一步扩散,直至影响整个金融市场。
  
  会计利润确认呈现新趋势
  
  会计利润确认的准确性需要事后判断,在有强制性信息披露监管要求的情况下,最主要的预测不准确性常常通过财务报告重述体现。财务报告重述指公司自愿或在审计师、监管当局的敦促下修正先前的财务报告。已有研究表明,除了报表项目重分类重述外,财务报告重述通常最终都会涉及利润变更。近年来世界主要资本市场进行财务报告重述的上市公司数量和比例日益增加,从财务报告重述分析会计利润确认中出现的新趋势具有很好参考意义。
  国内已有研究表明,每年大约有20%左右的上市公司发布各种补充公告与更正公告。由于我国尚未对财务报告重述有明确的强制性披露标准,无法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利润重述进行全面统计。但是,通过美国财政部2008年所发布的对1997年~2006年间所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重述行为的分析,可以反映出国际上与会计利润确认相关的一些新变化与新趋势:
  一是财务报告重述急剧上升,基本与舞弊无关。在过去的十年,美国财务报告重述出现了急剧增长,从1997年的90件,增加到2006年的1577件,增加了将近18倍!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表示对这一增长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非常重要。美国近十年内财务报告重述的增加并不是因为舞弊行为的上升,相反,与舞弊相关的财务报告重述的比例,在十年内急剧下降:从1997年的29%下降到2006年的2%。
  二是绝大部分财务报告重述减少利润,反映出利润确认的高估。在这十年期间,88%的重述结果减少利润,这反映出原有确认的利润存在普遍的高估倾向。
  三是对收入的重述比例明显下降,非核心费用上升明显。在重述公司中对收入的重述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平均只占20%左右,远低于美国COSO委员会与特许舞弊审查会对1987年至1997年对AAER分析所得出的50%的公司收入确认(26%记录虚假收入,24%提前确认收入)存在问题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与成本费用(包括核心成本费用与非核心成本费用)相关的重述比例呈上升趋势,尤其以非核心成本费用的上升更为明显,从1997年占重述总数的20%上升到近几年的40%,主要归因于衍生工具、可转债利息等的错误陈述。
  四是重述所涉及的时间区间越来越长。从1997年平均1.25年上升到2006年的将近2年,最长的案例年限为16年,根据美国资本市场反映的数据,对年限越长的重述,市场反映越小,因为投资者更关心当前与未来的回报情况,即更关注的是对未来的估计,而在过去时间内对未来估计的错误更能容忍。
  五是利润重述的特征依行业特征而定。美国财务报告显示,制造业与批发零售业的财务报表重述行为与核心成本费用相关度最高,高科技业的财务报表重述行为与收入相关度最高,金融业与服务业的重述行为则与非核心成本费用及重分类相关度最高。由此可见,与财务报表重述的相关利润因行业的利润的确认方式与时点不同,产生了显著的差异。(见表)
  美国财务报告重述呈现的这些趋势在这十年中日渐明显,它带来几点启示:第一,利润确认的不确定性加大,并不是舞弊行为才会导致利润失真,由于利润确认时点前移的特征,利润的不可预测性加大,对利润确认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必要性上升。
  第二,企业通过利润确认前移的特征,高估利润的倾向明显,并且利用投资者面向未来的投资倾向,倾向于延迟更正利润,以减少对公司的负面影响。
  第三,在美国这个拥有最发达债券市场的国家,衍生工具、资产证券化等产品的估计与确认仍存在诸多偏差,尤其是对按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中所规范的第三层次的不可观察的输入值的获取、模型确定与确认披露的标准方面,迫切需要进一步细化与明确,减少利润的异常波动。
  第四,利润提前确认的特点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分析已不同于单一历史成本法下的截面分析,区分不同行业利润提前确认的特点,分行业分析更能获取有效的信息量。
  
  次贷危机暴露监管问题
  
  美国次贷危机在一年半的时间内通过金融链条迅速传递,造成世界金融市场的巨大动荡,并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冲击。与美国1929年的第一次市场大萧条、2000年的第二次大萧条相比较,此次危机反映出以下特点:
  首先,经济过热现象发生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特殊的利润确认方式对经济的影响力可能加大。美国第一、二次经济萧条源于经济过热,它们发生的时间间隔为70年,而2000年距今的时间间隔不到8年。2000年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高科技泡沫的破灭,也暴露出利润确认时点改变对盈利预测波动性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技的发展,市场震荡的震中出现的次数可能越来越频繁。
  其次,会计计量属性的改变,使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利润确认后果的联动性会更明显。会计信息从可靠性向相关性的转变,促成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特别是在金融工具方面的广泛运用,使会计信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加大,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与经济的全球化,使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更加密切,利润确认的时点、方式所产生的后果对资本市场的联动性会更明显。   第三,会计不再是单一的替罪羊。利润确认时点的前移,使对企业有效的风险管理已成为监管之重。美国第一次经济大萧条中,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认为会计信息缺乏统一实务标准,导致决策失误,将会计作为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次经济大萧条中,安然、世通等一系列财务丑闻的爆发,会计仍是首当其冲的指责对象。这两次经济衰退都引发财务丑闻,并且在大萧条后都引发了严刑竣罚,分别促成了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萨班斯法案)的出台。但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今,尚没有发现明显的财务丑闻潮,对衍生品长期低估风险与风险控制缺失的批评超出了对会计的指责。并且,在萨班斯法案仍然面临着成本效益论争的同时,它的实施后果已得到较为普遍认可,而且仅限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已显示不足。
  会计不再成为经济的单一替罪羊,如何加强对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成为取代对会计指责的一个重点,但是,在财务会计利润确认方式不断演进的情况下,风险监管的重点在何处呢?
  
  加强上市公司会计监管
  
  次贷危机的经验表明,一个有弹性的监管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模式。针对如何适应公司报表中利润预测性因素的不断上升,试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新内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事后会计监管不再是单一的手段,对内部控制的监管应成为一种辅助方式。
  由于不同层次利润提前确认时点的不断前移,对利润预测的不确定性不断加大,应加强对利润预测要素的可靠性的关注,会计监管不再是单一的监管手段,会计监管的重点可以向一种包含财务报表供应链监管在内的弹性监管模式转化,而内部控制的监管是其中的监管新内容及辅助方式。同时,加强保荐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责任。
  第二,加强对盈利预测的关注,充分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利润确认时点的多元化,使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信息真实性更加重要。应加强对公司盈利预测的关注,充分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防止上市公司利用操纵利润确认,虚假盈利预测。
  第三,改变单一历史成本模式下,对利润的“面”化分析。
  在原有会计准则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除应收款项外,基本不存在较大的利润提前确认空间。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采用,使会计利润确认包含了不同层次的利润提前确认。虽然我国目前对公允价值的使用有诸多限制,并且,财务报表总体结构仍处于从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向历史成本与有限地使用公允价值的二元计量属性的转变,不同于美国在同一财务报表中同时存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二元计量属性(如:“资产证券化”),正在向单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转变的阶段。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不可避免地造成不同行业间会计利润提前确认的不同。改变单一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对利润的“面”化分析,形成根据行业特征,对会计利润的“条”化分析,更能获得有效信息。
  第四,应关注国际上利润确认从高估收入转向低估费用的倾向,依具体情况调整监管的关注点。
  传统以来,对收入的监管一直是监管的重点,但近年来,利用公允价值与利润确认的空间,由对收入的调控转向费用调控的手段应引起重视,建议依公司调控手段特征,适时调整监管重点。
  第五,规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重述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重述没有强制性规范,公司披露的情况与尺度并不统一。建议制订相关规范,统一我国财务报告重述行为,防范多次“打补丁”行为。规范的财务报告重述披露,有助于对重述现象的原因及后果进行深入分析与风险防范。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所在机构的观点)
  (作者供职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博士后工作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