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浅谈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摘 要]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在于对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在分析当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内部审计 质量控制 对策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由内部审计的业务管理机构对内部审计的各项业务活动进行有计划地监督和协调[1]。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质量的生命线[2][3],对于内部审计职能实现的好坏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最终要落实到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上。
  因此,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对于提高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增加组织的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项目质最控制的基本内容
  内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计划-实施-报告-复核-督导等环节;也是一个体系,涵盖了内审人员、审计组、内审机构和组织管理层内的相关机构和人员;具体内容包括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的控制、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审计档案的质量控制等。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核心是分清责任,明确责任才能对审计全过程和各个层次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也利于建立审计责任追究制度。
  简言之,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要以责任为核心,按照审计工作程序,规范各个环节的作业标准和方法,分层次全方位实施审核、监督和责任追究,构成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
  
  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领导重视不够。目前,在不少的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还不独立,财务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合设,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不突出,独立性差。
  (二)内部审计人员的配置不科学。部分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经验、知识结构与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不相匹配,造成内部分工不均衡,分工不明,出现能者多劳的不合理现象,导致应该实施的审计程序不能得到执行或者很好的执行,可能造成一些重大事项遗漏等后果,增大了审计风险,影响了审计质量。
  (三)审计实施过程不规范、审前准备不充分,审计通知的下达,审计方案的制订,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审计报告起草和出具,后续审计的执行,审计档案的管理等工作,随意性大,没能贯彻执行内部审计准则的规定,增大了审计风险,影响了审计质量。
  (四)审计质量责任不明,缺乏与审计项目质量相对应的审计项目业绩评价体系,以及与审计人员责权利相统一的奖惩制度。
  
  三、加强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对策
  (一)落实国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做到应设必设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单位权力机构或者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独立的开展工作,保持其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
  (二)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职业道德的培训,注重提高和保持必要的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
  选拔合格的内部审计项目组组长,在内部审计项目中配置遵守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经验、知识结构与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相匹配的不同级别的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项目内部营造“争先创优、奋发向上”的氛围,充分发挥每个审计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审计小组每个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向着同一目标扎实工作,促进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的整合,优化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的配置。
  (三)以落实审计责任为核心,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
  1.审计通知的质量控制。审计通知是内部审计机构在实施审计前,通知被审计单位和个人接受审计的书面文件。通知时间,必须强调要在审计进驻三天前发出,若有特殊情况必须征得领导同意并与被审单位进行解释说明。审计通知内容必须全面,表述清楚,而且不能超越审计通知的范围进行审计,通知也是审计的一种文件,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效力,不能随意增加或删减审计内容。审计通知的格式必须统一,通知格式可以根据审计的需要进行设定,但一经确认,就不能随意变动,每次设定的通知格式至少使用一个审计年度。
  2.审计工作方案的质量控制。审计方案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中起着“龙头”作用,审计方案的编写应建立在充分开展审前调查和积累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应具备审计目标清晰,审计方法和程序可操作、预定的执行人和执行时间明确等特点。
  3.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用以证实审计事项,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的依据,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可靠性和合法性的特点,在获取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适当的抽样方法、合理的审计风险水平、成本与效益的合理程度以及具体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
  4.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管理。审计工作底稿是现场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对审计证据的分析、整理、提炼、升华,是形成审计结论的直接依据,也是体现审计人员业绩,界定审计责任的书面载体。
  审计工作底稿应当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订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在书写格式上,必须达到规范统一;在内容上,做到规范清晰;在签字确认上,做到规范整齐,各种公章、名章齐全,使底稿的形成及确认责任清晰、明了。在审计复核上,必须规范复核的内容、要求、依据、办法,每份底稿都要做到三级复核,确保每份底稿记录的事实确凿,被审单位无异议等。
  5.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审计报告是体现审计成果的重要载体,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的实现和审计成果的转化,作用十分重要。
   审计报告的编制应当实事求是、格式规范、要素齐全、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易于理解。
  6.审计的质量控制。后续审计是指在审计报告发出后相隔一定时间内,内部审计人员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和建议是否已经采取了适当的纠正行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实施的跟踪审计。
  后续审计是审计报告、决定质量控制实施的关键一环。重点是检查审计结论、建议和审计处罚的落实,对已落实的审计结论、建议要收集实施的证据,未实施的查清未执行原因,若是建议本身不可行,审计组要进行修正。对审计处罚处罚上,要查阅相关会计及账簿,不要听之任之,要落在纸上。在其他问题的整改上也要进行实地调查,有必要的进行重新审计   7.审计档案的质量控制。审计档案是项目审计的主要载体,是审计业务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经验、业绩、责任等的一个积累,是审计历史的一个浓缩,它所保存的都是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字、图表、照片、声像等等的历史记录,对今后的内部审计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所以在档案的建立、保管、查阅等方面都要形成质量管理制度,以约束档案的各项管理行为。
  在归档资料的顺序上,要有明确的排列规则,作到清晰、规范。在档案的保管期间,作到按规定日期保管,做到查阅、借阅登记制度,明确档案内容保密责任等。
  (四)制定科学有效的审计项目业绩评价体系,完善与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相对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全员参与”实现审计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保卿.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探讨.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1):24-27.
  [2]胡德明.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几点思考.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26-29.
  [3]李晶.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探讨.甘肃科技纵横,2004,(6):86-87
  
  作者简介:常泰(1974-),男,河南南阳人,会计师,中国CPA,工作单位:南阳市鸭河口水库工程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