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挑战和要求

 [摘 要]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发布,一方面可以顺应我国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经济需要,另一方面对于广大会计人员素质尤其是职业素质是一项挑战,这意味着在有限的时间内,我国的上市公司以及一些大中企业的会计人员应尽快理解新准则的理念、原则,学习新准则的内容和方法,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处理企业会计业务,以使会计信息尽可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求。
  [关键词] 新企业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会计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7)01-0021-03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了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加速了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是我国会计改革和会计准则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主要内容和变化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起点高、内容完整、覆盖面广,建立起了较为科学完善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标准,填补了我国会计规范领域的诸多空白,而且在有关会计计量、企业合并、金融工具会计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和突破。主要内容和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基本准则的主要变化
  1.会计目标的变化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会计目标的表述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这一规定过于笼统,不够明确,将外部和内部使用者混同;而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信息”,“财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人、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可以看出,会计目标由改革前的主要为上服务变成主要为下服务。
  2. 会计的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会计核算的13项一般原则,作为会计核算工作的最基本原则性规范;新会计准则中将会计基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除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外,继续保留和强调了其余各项,并突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强调会计的目标为广大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3. 以资产负债观为指导理念
  一直以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计量收益比较倾向于收入费用观,强调配比原则的运用;新会计准则将资产负债观引入其中,更加强调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注重相关性原则的应用,以一种对信息使用者最相关的方式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反映,有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市场效率,体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公共利益的核心理念。
  4. 将会计计量单独作为一章,引入公允价值
  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新会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尽管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公允价值的运用比较谨慎,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但涉及的具体准则仍达17个之多,这既是我国会计与国际趋同的实质性进展,也是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会计准则在资本市场中发挥基础设施作用的必然要求。
  (二)具体准则的主要变革
  1. 存货管理办法变革
  新《存货》准则中,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以防止企业利用存货成本计价方法来调节期末资产和利润;同时规定了符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可以计入存货成本,扩大了原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
  2.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变革
  新会计准则中增加《资产减值》一项具体准则,将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多种资产规范在内;同时规定了此类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3. 债务重组方法变革
  新《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原准则中任何重组方式均不确认重组损益,均采用账面价值入账这种“一刀切”的规定,将因原债权人让步而导致的债务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处理方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对于非现金资产抵偿的债务,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按新准则规定,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债务重组成功所获得的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被直接反映在当期的利润表中,这样可能会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
  4.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变革
  至目前为止,我国的企业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多由政府或企业上级决定,并不完全是合并方与被合并方出于自愿的市场交易行为,因此合并对价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不能体现公允价值。新《企业合并》准则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种,并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应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以避免利润操纵;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可以在双方自愿交易的情况下,以公允价值作为入账的基础,并可确认因此而产生的购买商誉。
  5. 合并报表基本理论的变革
  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发生了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按照实体理论,企业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纳入母公司合并范围不仅仅以股权比例为标准,而是将“实质性控制”这一原则系统地贯彻到合并范围的确定中。同时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这一变革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中披露的损益和财务状况将产生较大影响。
  6. 金融工具准则的变革
  有关4项金融工具的具体会计准则是新增内容,主要适用于金融类企业,这几项准则对金融企业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如何利用金融工具以及衍生金融工具这把“双刃剑”进行企业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是新会计准则的一大变革。  二、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保障新准则的顺利实施
  
  新会计准则在防止企业调节利润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相对而言,减少了部分的职业风险,但是新准则在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过程中,在新概念、新观念的引入和运用等方面,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近几年,我国会计界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会计准则体系的进程中,对于有关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讨论和研究也予以高度的关注。笔者以为,对于新会计准则的学习掌握,首要的是加强广大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建设,以便能够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新会计准则体系,确保新准则的贯彻实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造就作风过硬、恪尽职守、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爱岗敬业的会计人员队伍,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准则处理会计事项,不做假账、不畏权势,不被利益所左右,只有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修养,才能保障新会计准则的指导思想、理念得以贯彻、执行,会计目标得以实现。
  会计处理过程中对于各项资产的减值损失、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选择、公允价值的运用计量、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等等,这些既属于职业判断能力,也是一个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准的体现。
  如,借各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新《资产减值》准则做了明确规定,一些长期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一旦确定,在以后会计期间将不得转回。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利用大幅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节的公司, 为避免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后,这些“隐藏利润”将来再无机会转回,有可能在2006年将减值准备过分冲回,其利润将大受影响。
  
  再如,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的方法上,成本法和权益法对于企业当期期末的收益影响是直接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将会影响到是采用符合准则规定、客观公正方法,还是对企业有利方法的选择。
  2. 提高会计专业技术水平
  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主要包括具有较高的服务意识、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3方面内容。会计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的职业特性,树立为企业出谋划策、为信息使用者担负责任的服务意识,对于国内、外相关本行业的经济法律法规了解、熟悉,真正体现会计工作的规范性,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有用性,起到会计工作应有的作用;同时应不断钻研业务,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学习、理解,融会贯通,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如,资产、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及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残值的确定、资本化借款费用的确定等涉及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方面,企业会计人员要保证职业判断的正确、公允,不仅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还应该理解、熟悉有关的法规制度,从企业长远、总体的利益目标出发,才能兼顾企业长远发展和各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3. 强化会计职业责任意识
  保守秘密、开拓创新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会计人员所应具有的最基本和必要的职业素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随着企业进出口贸易的扩大以及相应增加的倾销反倾销等外贸争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与并购,民营经济的加速发展和转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金融全球化,融资证券化和金融创新等等,这一切都会使更多的经济领域和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满足其进行经济决策的需要。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决定了作为会计人员不仅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水平,而且还必须具有责任意识,保守企业商业秘密;同时这种责任意识还体现在对待新业务、新理论、新方法等方面,能够积极进取,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勇于创新、敢于实践,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经济建设对会计工作的需要,真正从过去的传统会计行为规范转变为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的高度上,发挥会计工作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叶陈刚等. 会计伦理概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李勇等. 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比较研究:美国的经验和启示[J].会计研究,2005,(12).
  [4] 韩传模,郝景昭. 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与重塑[J]. 会计研究,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