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夯实会计监管工作基础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摘要】 自2007年1月30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以来,在证券监管部门的要求下,上市公司对信息披露的体制和结构有了进一步的改进,信息披露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信息披露质量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是会计基础工作不牢,脆弱的会计基础工作无法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数据,也难以将其加工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因此,完善和规范会计准则制度、夯实会计基础工作是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 强化监管;夯实基础;提高信息质量
  
  一、研究背景的简要回顾
  
  1988年,深圳特区尝试对一些企业进行股份制改制,由此产生了经人民银行批准公开发行上市的中国第一支股票,这就是后来让无数股民爱恨交织的深发展(深圳发展银行,股票交易代码为000001)。第一只股票的诞生后,经历过二十年的风风雨雨和跌宕起伏,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拥有既包括深发展、万科这样的“老龙头”股,也包括工商银行、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等国企大盘蓝筹股在内的1 600多支股票。近年来,通过深化公司治理、提高规范运作水平、增强信息披露主动意识、增加管理层与独立董事的沟通以及发挥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作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整体信息披露质量正在不断提高。
  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上市公司虚构会计信息的案例开始见于报端。深圳“原野”、北京“中诚”、海南“琼民源”、成都“红光实业”、四川“东方锅炉”和河南“郑百文”等一系列震惊中外的会计欺诈和审计失责事件以及接连发生的“银广厦”、“麦科特”、“ST黎明”等一系列上市公司造假丑闻等等,都使资本市场的成长和投资者的信心经受了严峻考验。
  由此可见,为了保证中国证券市场的繁荣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加强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多年来,各级监管部门在提高监管水平方面一直做着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7年,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加强了对会计行为严谨性和真实性的规定,为更有效地达到这个目标提供了法规层面上的有力支持。
  
  二、我国上市公司监管的现状
  
  我国目前形成的是以政府监管为重点、内部监管为基础和社会监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管模式。由于实际运行中法制和体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内部监管和社会监管并未能发挥积极作用,所以我国现行会计监管仍是政府监管为主的集中监管模式,该监管模式如图1所示。
  这种监管模式有四大特点:1.在组织上,由全国人大或国务院牵头,形成监管合力。2.在监管标准上,设立全国性的法律鉴定委员会,提高监管的权威性。3.在制度安排上,明确政府在会计监管方面的行政权力。4.在监管方式上,采用例外管理原则,即不完全依赖市场力量。
  
  而且,我国在借鉴美国和香港等国家与地区的经验基础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框架结构,主要包括监管目标、监管主客体、监管内容、监管手段、监管模式、监管原则等内容,如表1所示。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
  
  2004年5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对“时代出版”(股票代码600551,原“科大创新”,2008 年11月5日经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上海证券交易所核准,由原“科大创新”更名为“时代出版”)及公司部分董事进行了公开谴责。从公开披露的信息获悉,实质上在上市前的2001年和上市的2002年,时代出版公司一直采用虚增利润的方式欺骗监管层和投资者,而上市后公司在业绩上继续造假的同时,部分高管人员涉嫌挪用公司资金高达5 000万元,造成公司巨额亏损。
  这个案例暴露的仅仅是国内近年来会计监管不力、信息披露失真问题的一个缩影。以从1994年至2005年间证监会披露的信息可知,共有454次违规事项(其中部分公司被多次处罚)。
  
  从1999年开始,由于国内上市公司规模的扩大与证券市场规范化的进一步发展,上市公司监管得到加强,被查处的上市公司违规案明显增加。从表2、表3、图2可以看出:1999年共有19家违规上市公司被查处,占当年上市公司总数的2.0%;至2005年被查处的违规上市公司达到80家,占当年上市公司总数的5.8%。5年内被处罚的上市公司数和占当年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分别递增33.31%与23.73%。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出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在逐渐加强,同时也反映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有日益加重的趋势。
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法律监督体系不健全,政府监管不力
  就目前国内会计监管的条件而言,内部监管和社会监管的执行力较弱,政府监管必须承担起会计监管的主力角色,以法律规章为武器,以强势手段打击虚构会计信息的行为。可是,当前我国法律体系并不健全,监管部门权责不清、力量不强、程序不明、执法力度不大、处罚落实不到位,外部约束缺失,严重影响了会计监管的效果。
  时代出版公司上市募集的资金损失过半,对公司的利润产生了严重影响,严重侵害了投资者利益。而证监会仅仅对15位现任董事给予公开谴责的处罚,惩罚力度过于轻微,很难起到对违规企业的警示作用。
  可以认为:目前我国政府监管机制不成熟,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违规成本过低,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不规范行为愈演愈烈。
  (二)内部监管形同虚设
  时代出版公司原总裁、董事陆晓明和财务总监张建生私自将异地存款违规对外担保以及委托理财,难以收回的资金共计5 000万元,公司对这两项难以收回的资金全部计提坏账,直接导致时代出版2003年出现亏损,而在此过程中,公司董事会、内部审计部门却无动于衷,没有发挥内部监管的作用。实际上,时代出版公司的财务管理非常混乱。早在2003年8月18日,公司就曾收到证监会合肥特派办出具的《限期整改通知书》,指出公司募集的资金存在多头开户、管理分散、不利控制的问题,特别是异地开户存放风险较大,但公司并没有对此进行整改,公司董事也没有尽责提出异议。可见,公司内部会计监管不力,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管主要是由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内部审计部门实施的。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管相当薄弱,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内部审计部门没有担负起监管的角色。
  以监事会为例,笔者考察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部分公司有关监事会的情况,并随机抽取其中5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来分析造成上市公司监事会监管不力的原因。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得出表4、表5、表6如下:
  通过对上述上市公司监事会情况的分析,可以归纳出造成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监管不力的一些具体原因:
  1.监事会规模偏小且处于弱势地位。样本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规模主要集中在三人制和五人制,平均不到4人。
  2.对监事会激励不足。监事作为出资者的代表,出资者的利益是监事的激励要素。但是我国监事会经费与监事报酬很多都是由董事会甚至是管理层决定的,这种决定权的不合理设置反而使监事会的地位处于董事会之下。从样本数据也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监事领取的薪酬也偏低,缺乏有效的激励。
  3.监事会成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且专业性差。样本数据反映出监事会成员知识水平主要为本科和大专学历,学历偏低,高层次学历人员不多,而且知识结构也不合理。
  
  
  四、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与会计准则的关系
  
  纵观世界各国,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证券市场有着密切的关系。就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史来看,正是证券市场暴露出的问题推动了会计准则的发展和完善,使会计理论的研究由传统会计理论逐步转向实证会计理论;反过来,会计准则的发展和完善又为规范证券市场的运作、有效化解投资者的风险提供了保障,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证券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上市公司,由于公司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众多投资者不可能直接去了解企业的经济状况,只能借助于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因此,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会计规范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上市公司规模大,业务复杂,新的经济业务层出不穷,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不容置疑,研究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的主要问题就是完善会计准则,完善和规范的会计准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
  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有了规范的会计准则,强化执法力度,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完善和规范的会计准则,必将制约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加大造假者的成本。
  
  五、夯实会计监管工作基础,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从2007年度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反映的问题看,上市公司总体上能够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和披露年度报告,但也仍然存在会计政策理解不到位、会计估计判断不适当、相关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准则执行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配套制度,夯实会计监管工作基础,才能提高信息披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