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有单位财务管理现状
摘要: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是企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文章分析了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并全面剖析了国有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对策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国有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本文将分别介绍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现状。
一、国有企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企业财务制度的改革逐步深人,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这在增强企业活力上的成效显而易见,但也存在着忽视对企业财务行为进行必要调控和严格监督的倾向,致使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不合理
目前国有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部分国有企业管理层缺乏严格的约束,凌驾于内部财务控制之上,在投资、采购、销售、基建等经济活动中,大搞权钱交易、商业贿赂,侵害企业利益,造成国有财产损失。
(二)财务风险管理不健全
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大部分国有企业又对财务风险认识不够,普遍存在财务风险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尤其是近年来,部分国有企业从事期货及金融衍生品、股票、委托理财等高风险业务,而由于这些资产价格波动剧烈,导致市场经营风险增大,资产减值因素增多,甚至发生了巨额亏空或损失。
(三)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对多变的市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他们的理财观念比较滞后,理财知识相对欠缺,理财方法十分落后,缺乏掌握财务管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愿花时间、花精力去更新相关的财务知识,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企业实现信息化、知识化理财的目标。
(四)依法理财意识薄弱,财经纪律不强
由于法制意识淡薄,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企业领导随意干涉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授意、指使甚至强令会计人员编造虚假会计信息,达到粉饰政绩、转移国有资产的目的;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监控措施不力,无法从根本上预防营私舞弊、贪污盗窃以及其他违法违纪行为。
(五)财务管理方法落后
目前,部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没有在知识创新上与时俱进,造成企业财务管理方法仍然比较落后,仍使用传统的管理手段,不按照财务管理的要求来进行财务分析和处理。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财务管理的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财务管理工作的不重视,或将财务管理工作简单等同于会计核算工作的现象。由于我国的事业单位体制诞生于早期的计划经济时代下,其资金的来源基本是依靠财政的全额拨付,这使得事业单位的包括会计核算制度在内的许多管理制度和模式都与一般的行政单位类似。
(二)财务管理制度比较落后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财政支出相关的新制度和新规定,这些新制度和新规定的实施必然会引起财政预算管理和各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重大调整,但大多数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制度和规定的相关改革方面并未做到与时俱进,依然对旧制度、旧规定进行延续性使用,因此造成了会计制度滞后于会计实务,不能正确、合理、可靠地反映本单位的实际经济状况,既无法适应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也无法适应本单位自身的发展和改革需要。
(三)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
内部监督机制作为事业单位开展正常财务管理活动的有保障,其在实际中却往往不能发挥出应有的监督和规范作用,一方面,内部监督机制中相关制度和规定缺乏必要的改进与新,不能对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起到有效的制止和监督作用,从而纵容了这些问题所产生负面影响的扩大和蔓延;另一方面,有效的监督制度和规定需要有强制力的配合才能充分履行其功能和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其于在执行过程中的不严格和随意性所产生的问题要比制度和本身还要严重得多,因此必须予以重点关注。
(四)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无论是在重要性还是在复杂性上都较之企业而言有较大的不同,因此在其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上也不如前者那样高,因此就造成了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无法起到提高本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实质性作用。例如在会计电算化业务的具体处理上,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依旧停留在依靠财务软件进行会计的基础工作上,而无法实现对财务软件更深层次分析预测等功能的挖掘,而这也恰恰与事业单位低层次的管理需要是相关的。
三、国有单位财务管理发展对策
针对以上财务管理实务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改进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实现国有单位整体财务目标及战略目标提供了保证。针对我国国有单位内部财务控制薄弱的现状,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一是在单位财务管理全过程中,要实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控制制度,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内部控制体系。单位管理人员在从事财务管理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防止管理层凌驾于内部财务控制之上。二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财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非常规性的核查,建立以检查性控制为主的监控防线。只有实现单位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管理,才能真正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二)强化财务风险管理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国有单位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渐增多,财务风险也有加大的趋势。因此,国有单位应围绕总体经营目标,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有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二是通过在单位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要高度关注市场形势的变化,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切实做好资金筹划,优化融资和资本结构,防范债务风险。完善重要业务活动和关键业务环节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特别要高度重视过度负债、对外担保、应收账款、金融及衍生品业务等风险管理。
(三)创新财务管理方法
在当前知识经济环境中,国有单位要特别注重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一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他们紧跟时代和形势变化。提高应对新事物、新现象的能力。二要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国有单位要高度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要积极发挥财务信息化在财务业务一体化、全面预算管理、成本费用控制和重大事项监控方面的作用,切实提高国有单位信息化水平。
(四)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措施
建立管理资产的专门机构或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加强固定资产验收和使用管理。加强会计核算,实行集中管理,分级分口负责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的财务审计监督。对单位资产的运作以及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及不流失。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资产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固定资产产权登记、界定、变动和纠纷的调处,保全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五)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单位需要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要加强财务管理,规范会计行为,制度是重要保证。要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结合本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针对本部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办法,提出标本兼治的措施,努力从机制上、源头上加以防范和解决,切实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聂媪璐.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思考[J].魅力中国,2009(22).
2、李志勇.浅谈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09(6).
3、杨忠明.论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商业,2009(32).
(作者单位:陕西地方电力集团榆林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