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单位如何编制汇总报表
作者:[鲁聚华]
对现实的企业而言,资产减值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资产减值是指受社会原因(如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新技术、新发明的应用,债务人的破产等)和企业内部原因(因使用或操作不当而造成资产的提前报废、因环保问题而造成资产被限期停用、企业的经营业绩已经或将要不及预期)的影响而导致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低于账面价值。资产减值准备则是指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按其估计金额预先确认损失并计提准备。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了对企业货币资金以外的八项资产均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目的在于要求所有的企业都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这对于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规范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行为,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及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1.体现了会计要素中资产的本质特征。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使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资产符合资产要素的定义,体现了客观性原则。各国对资产的定义基本上都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的,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六号公告将资产定义为“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及《企业会计制度》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本质特征之一,也是企业持有资产的主要目的。如果预计一项资产能够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要发生减损,则该减损部分不符合资产定义,不能作为资产价值的一部分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反之,“企业计算的当期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如果低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金额,应按其差额冲回多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但冲减的资产减值准备,仅限于已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即我国是允许减值恢复的。因为资产是未来的经济利益,而未来的经济利益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减值计量的变更理所当然。由此可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及冲减的资产减值准备都是资产这一本质特征的体现。
2.体现了稳健性原则。市场经济与风险、不确定性总是相伴而生的,由于风险存在,增强企业的实力、提高企业的抵御能力、实现资本保全就显得尤为重要。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虽然使企业的资产和利润减少,但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时,能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从而防止高估资产和夸大所有者权益,避免由于资产虚增、利润超额分配而造成企业账面资产和财务实力严重背离。
同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将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期摊销,减少了突发性损失对企业当期损益的影响,有利于企业的持续、稳定经营,也提高了经营者的风险意识。通过确认资产减值,还可使企业减少当期应纳税款,增加自身积累,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中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可使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资产已得到优化,对企业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更具有信心。
3.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社会问题,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是会计制度不完善而导致企业对有关资产的确认与计量存在诸多弊病。
如在行业会计制度中,有些企业钻计提坏账准备没有硬性规定的空子,借故不提或少提来操纵利润。如一些企业收不回欠款,期末应收账款余额过大,超过了政府一定时期考核标准,就将超过部分转入其他应收款,这样就缩小了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从而使利润虚增;有些企业存在存货积压,变现能力差,存货市价已经低于其账面价值,但仍以成本来反映;有些企业因技术进步,某些设备已遭淘汰或长期闲置不用了,而照样以历史成本来核算等。
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以将资产中“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以相应资产的账面余额减去相应的减值准备后的净值列示。同时,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以资产负债表附表的形式,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中单独披露,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对于应收账款,制度扩大了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但坏账损失的处理只能采用备抵法,不能用直接核销法。这些规定解决了长期以来大量呆、坏账长期挂账,妨碍资金周转,导致企业现金流量严重不足的问题,避免了资产和利润的虚增,使会计信息较真实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
4.有利于有关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目前,资金短缺是我国股份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上市公司从包装上市起就存在利润操纵行为。资产减值准备的颁布与实施对遏制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压缩上市公司的利润操作空间;另一方面,虽然有些公司由于各种原因有不愿计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况,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公司财务报告时,对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以及会计政策变更的关注和发表的意见,可迫使公司财务报告更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此外,不少上市公司资产总量虽然比较大,但逾期账款账龄较长,潜伏着较大的坏账风险,长短期投资总体收益不高,老化过时的机器设备较多,这些都反映出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对全面、公允地反映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盈亏问题,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无疑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可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5.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接轨。会计作为一种全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各国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我国已经成功加入WTO,我国企业要走出国门,要能在国外的资本市场上融资,首要一点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要遵循国际惯例。
早在1998年6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就正式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成为资产确认和计量不可缺少的内容。虽然各国会计准则对资产的期末计价、减值、价值恢复的处理等有不同的规定和不同的处理方法,但准则中有关减值准备的计提都体现了资产计价的稳健性与科学性。
在新形势下,借鉴国际会计计量改革的经验,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引进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一稳健的做法,对缩小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开拓资金来源渠道,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6.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企业会计制度》只规定了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内容及其计量的一般原则和标准,而具体执行这些标准,则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经验进行估计和判断。如《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定期或年终,对因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长期投资,按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但对如何具体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制度并没有给出十分具体的规定,只给出一个标准,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制度给出的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又如,在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确定问题上,要求企业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情况和现金流量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合理地估计,计提坏账准备的具体方法企业可以自行确定。
这些标志着《企业会计制度》实现了会计标准实质上的转换,即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明确了会计职业判断的标准和合法性。另外,会计标准的转换要求企业管理人员、会计人员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职业道德,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促进广大企业管理人员、会计人员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