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帕玛拉特事件
作者:[王欣 龚欣]
2003年12月19日,意大利著名乳制品与食品加工企业帕玛拉特(Parmalat)公司的财务丑闻曝光后,在意大利引发强烈“地震”并波及整个欧洲。19日当天,该公司的股价大幅跳水,下跌了66%,公司债券价格狂跌至不到其面值的三分之一。由于公司无力填补规模达100多亿欧元的财务黑洞,意大利地方破产法院已批准对它实行破产保护。帕玛拉特丑闻案使人们再一次拉紧被银广夏、安然等假账事件抽紧的神经,将视线再次聚焦于会计信息虚假和会计监督问题。
一、帕玛拉特公司的财务黑洞
这一丑闻案的直接导火索是2003年12月19日美国美洲银行发出的一份传真。传真显示,帕玛拉特公司的一家分支机构在该银行账户上所存的一笔钱并不存在,而帕玛拉特公司提供的一份与此有关的证明文件也是伪造的。这意味着,帕玛拉特公司的分支机构Bonlat金融公司于2002年12月31日在美洲银行存有一笔39.5亿欧元的流动资金并不存在。意大利司法机关据此猜测帕玛拉特公司账目中隐藏着“漏洞”。于是,米兰检察院和帕尔马检察院的检察官顺藤摸瓜,揭出了公司内部隐藏巨大金融欺诈和银行假账的内幕。
在初步调查后,意大利检查人员表示,在过去长达15年的时间里,帕玛拉特公司管理当局通过伪造会计记录,以虚增资产的方式弥补了累计高达162亿欧元的负债漏洞。欺诈的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隐瞒公司因长期扩张而导致的严重财务亏空,二是把资金从帕玛拉特公司(其中坦齐家族占有51%的股份)转移到坦齐家族(坦齐,帕玛拉特公司创始人,公司前董事长)完全控股的其他公司。目前的调查情况显示,帕玛拉特公司财务欺诈的手法有四种:
1.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和复杂的财务交易掩盖负债。例如,1999年,帕玛拉特公司向花旗集团借款1.17亿欧元,但这笔借款却由花旗集团的一家分公司以“投资”形式流向帕玛拉特公司,从而掩盖了负债。
2.伪造文件虚报银行存款。帕玛拉特公司通过伪造文件,声称通过其开曼群岛的分支机构Bonlat金融公司将价值39.5亿欧元的资金(大约占其资产的38%)存放在美洲银行账户。但美洲银行在2003年12月19日称,帕玛拉特公司设立的这一账户并不存在,而且提供的证明文件也是虚假的。
3.利用关联方转移资金。帕玛拉特公司利用复杂的公司结构和众多的海外公司转移资金。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帕玛拉特公司注册在荷属安德列斯群岛的两家公司是用来转移资金的工具。操作方法是:坦齐指使有关人员伪造虚假文件,以证明帕玛拉特公司对这两家公司负债,然后帕玛拉特公司将资金注入这两家公司,再由这两家公司将资金转移到坦齐家族控制的其他公司。到1998年,帕玛拉特公司对这两家公司的虚假负债达到了19亿美元。
4.设立投资基金转移资金。帕玛拉特公司与注册在开曼群岛的一家神秘的证券投资基金的关系扑朔迷离。多名成员在接受采访时也称毫不知情。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坦齐的授意下,帕玛拉特公司的财务总监通纳和一名外聘律师兹尼建立了这个基金,目的是向坦齐家族控制的其他公司转移资金。
帕玛拉特丑闻案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很明显。因公司股价连续暴跌,意大利证券管理机构于2003年底决定暂时中止帕玛拉特公司股票在米兰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已要求帕玛拉特公司赔偿美国投资者在这起金融欺诈案中蒙受的损失。由于帕玛拉特公司的乳制品加工所需的原料是从意大利5 000家牛奶供应商那里获得的,总量约占全国牛奶产量的10%,因此帕玛拉特丑闻案给供奶牧场主带来的经济损失估计有上亿欧元。帕马拉特公司作为意大利食品行业的“旗舰”之一,为意大利人所骄傲和自豪,由于帕玛拉特丑闻案的曝光,不仅损害了意大利诸多企业的利益,同时也对政府的形象和信誉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帕玛拉特事件暴露的问题
在欧洲国家中,意大利一直被认为对会计的监管最为严格。然而,欧洲有史以来最大的会计丑闻却发生在意大利。以前欧洲国家普遍认为,类似美国安然的事件“不会在这里发生”,并声称美国“以规则为基础”的会计文化非但不能防止舞弊行为,反而会使管理层有机可乘。会计界广泛讨论着“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文化的优越性,但帕玛拉特事件使欧洲国家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帕玛拉特事件暴露出与生成财务信息链条相关的问题,既涉及公司本身,又涉及政府监管机构、利益相关者和审计师。
帕玛拉特事件暴露出欧洲跨国公司存在着巨大的财务透明度缺陷。美国萨班奥斯里法案的倡议者认为,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是改善财务报告质量的关键。帕玛拉特公司拥有超过200家附属公司,且偏好利用大量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交易,复杂的财务结构和交易使公司监事会和审核委员会无法了解公司真正的财务状况,严重损害到会计报表的正确性和透明度。
除公司内部管理不严外,帕玛拉特事件产生的更深层次原因是,政府对公司内部的审计工作监管不够,缺乏严格的惩罚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公司内部做假账的歪风,并给那些进行金融欺诈的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帕玛拉特事件中,一些利益相关者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花旗集团、美林证券等投资银行为帕玛拉特公司设计衍生金融工具和复杂的财务交易,使之能够向海外转移资金,并利用这种交易进行投机。
关于帕玛拉特事件中审计师的责任问题,由于目前案件尚在调查中,均富会计师事务所和德勤公司是否涉嫌舞弊,尚不得知。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均富会计师事务所作为Bonlat金融公司的审计师,如果独立致信美洲银行,就有可能察觉文件是伪造的。
三、帕玛拉特事件引发的思考
1.全面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帕玛拉特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业务比较新,且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复杂。如果注册会计师缺乏对该行业及业务的了解,就很可能被蒙蔽,无法发现其中的不当处理。因此,注册会计师也要走专业化的道路,针对不同行业建立专门的审计队伍,以避免由于不了解行业特点、缺乏行业知识而导致的审计风险。另外,应强调“真实、公允”这一根本原则。对于利用现有会计制度的漏洞人为操纵会计报表的行为,注册会计师应当投入更多的关注,不能因为照搬制度而偏离了“真实、公允”的根本原则。
2.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规范体系。信息披露不应以数量来衡量,而应从信息披露对投资者及报表使用者的实用性、可理解性来考虑。虽然帕玛拉特公司的信息披露也很多,但就连普尔公司负责财务分析的专业人员都无法弄清数据的来由,更何况普通的投资者。因此,信息披露应强调反映交易的实质,要披露其风险所在,使投资者能通过信息披露了解交易的实质及风险。
3.重视事前预警。监管应强调事前防范,不应以事后补救代替事前防范,并应将重点放在高风险的上市公司。所谓高风险公司往往是指这样一些公司:管理结构不明晰、内幕交易较多的公司;发展“太快”、“太好”的“神话”公司;特殊交易较多的公司;高负债的公司;现金流量与利润差距较大的公司等。对于这样的公司,在出现问题之前,就应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规范和引导,以避免给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造成巨大损失。
4.监管机构改变监管方式。帕玛拉特事件显示,监管机构应采用全面而非零星片面的监管方式来处理企业财务报告和治理问题。对付误导性的财务报告就如一场战争,必须在多个前线采取行动,覆盖财务信息供应链上每一个环节,包括企业管理层、董事会、审计师、准则制定机构、监管机构及其他市场参与者(如律师、投资银行、分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