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工程造价的全程控制
摘要:文章阐述了工程造价的产生与完成的过程,论述了建筑设计过程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推行限额设计、优化设计,并结合推行招标采购,控制工程变更,实行财务审计等手段来完成对工程造价的全程控制。
关键词:限额设计;优化设计;招标采购;管理改革;财务审计
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大型和超大型的建筑工程也越来越多,工程造价也越来越高,越来越难以控制。很多工程因为造价没有控制好,预算超概算,结算又超预算。一个工程建设项目的造价核算过程是多层次的。从编制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和确定招投标合同价,到最后的竣工结算与财务决算,整个过程是由粗及细、由浅入深的逐步分解和逐层控制的过程。在实施造价控制的过程中需及时纠正投资偏差,始终保持在预定的工程项目总造价范围内,最终实现控制造价的目标。
一、建筑设计阶段,严格把关,合理确定工程投资估算
工程项目从立项开始,建筑师就开始介入了。在可行性研究的过程中,业主应选择有相应资质、实力雄厚、具有类似工程经验的工程设计咨询单位。参加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成员组成除了工程技术人员外,还应有造价管理人员、财会人员等,统一考虑技术、经济等因素进行综合论证。在方案的筛选过程中,根据项目的总体建设目标,综合考虑各种建设条件,充分估计各种费用,在既不铺张浪费,又不留缺口的前提下,进行多方案比选,最终确定最合理、最优化的建设方案,为今后的工程建设总体目标,特别是工程造价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采取限额设计、优化设计的方法,控制工程造价
在工程设计阶段,特别是初步设计阶段,实行限额设计、优化设计的方法,可达到控制造价的目的。
1、整个设计过程中,限额设计是对工程投资目标进行分解,按上一阶段确定的目标控制下一阶段的设计,而且在设计中以控制工程量为重要内容。作为工程的建设单位可在委托设计单位或通过设计招标选择设计单位时,明确提出限额设计,促使设计单位加强造价控制的观念,强化设计人员的工程造价意识,达到技术与经济的统一。
2、作为工程的建设单位,可在设计阶段引进设计监理,特别是规模较大项目,能够通过优化设计,挖掘节省投资的潜力。对于较小规模的项目,也可通过监理单位在设计阶段介入,查看图纸,查找可优化的部位。参与设计监理的人员应是由具有类似工程设计经验的监理工程师和工程造价人员组成,协助建设单位配合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优化,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可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投资。
3、初步设计总概算是对(经审批的)工程投资总额的细化。控制好设计总概算的质量,对实现工程造价目标的实现是个关键。
(二)编制建设项目总概算
建设项目总概算是确定整个建设项目从筹建到竣工验收所需的全部费用,费用项目众多。在编制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费用,做到不漏项,又要在各种费用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1、设计单位的项目设计人员及概预算人员在进行初步设计前,应实地了解建设地址现场情况。重点了解场地“三通一平”与市政基础设施配套等情况。
2、按限额设计的要求,合理分配各种费用的限额,并应充分考虑工程变更、材料价格波动等不可预见的因素而预留足够的预备费。
3、编制设计概算时,虽可套用概算定额,但可结合编制时的材料、人工、机械台班价格变化做一些调整,真实反映当前实际价格。
4、施工图是招投标的依据。据其所做的预算应严格控制在批准的概算内,并争取有所节约。
限额设计应贯穿于设计工作的全过程,包括施工图设计阶段。该阶段限额设计的重点也应放在工程量的控制上,控制的工程量应是审定的初步设计工程量,将其作为施工图设计工程量的最高限额,不得突破。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当建设规模或设计方案发生重大变更时,必须重新编制或修改初步设计及概算,并按原程序报批。
(三)控制设计变更
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施工技术的要求或现场施工环境的变化以及业主的要求,均可能产生工程变更。为了降低工程变更费用,可采取下列措施:
1、提高勘察、设计工作的质量,减少图纸本身的问题而引起的设计变更。
2、提高工程招标文件的质量,特别是工程量清单应项目齐全,数量准确。避免在编制工程量清单时,项目未考虑齐全,造成漏项,或者工程量计算不准确,而在开标后工程量清单核对时,增加费用。
3、建设单位在委托设计任务前,应根据项目的实施目标,特别是分阶段实施的工程,周全考虑本阶段要实施的项目。以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临时增加项目,而产生业主引起的变更,导致施工单位提出工期及费用上的索赔。
对于必需的工程变更,变更前应预算费用,将设计变更控制在工程预备费一定范围内(一般为1/3左右)。
二、引进市场价格竞争,实行招标采购,并规范采购行为,遏制采购腐败
材料采购环节首先应推行工程项目招标采购制度,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供求双方的相互选择、竞争确定采购价格。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大小,对于拟发生的费用符合公开招标要求的金额时,应采用公开招标形式,吸引符合资质的承包商或供货商参加竞争,通过法定程序选择报价低,时间短,具有良好业绩的承包商;对于未达公开招标要求的项目,可采用议标的方式,参照公开招标的程序,经评议后择优选择合理低价中标单位。通过实行招标采购制度,引进价格竞争,可有效降低费用。
其次还要做好采购环节的管理工作。主要从两个层面着手,即技术层面提高业务的执行能力和系统建设方面创建良好的采购环境。
(一)规范采购行为,在技术层面上提升业务能力
材料采购管理是从采购计划开始,经过采购询价、采购合同签订,一直到采购材料进场为止的过程管理。
1、采购计划。编制材料需用计划。材料的需用计划一般由项目的技术人员编制,其主要依据是图示量和施工方案的选择等具体要求,编制好的材料需用计划是物资部门确定经济采购量和编制材料采购计划的主要依据,物资部门再依据采购计划确定订货点,继而签订采购合同以及进行后期的存货管理。(1)确定经济采购量。经济采购量就是项目一定期间内,与材料存货相关总成本达到最低的一批采购数量;与存货相关的成本,是指为形成和维持材料采购管理而引起的各项费用支出,其总额随材料数量、价格等属性的变化而增减,主要由订货成本、购买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四部分构成。确定经济采购量的目的,就是使与材料有关的上述四项成本总和达到最低。(2)编制采购计划。根据材料的需用计划和采购经济采购量的分析结果以及将要选择的合同类型编制采购计划,说明如何对采购过程进行管理;具体包括合同类型、组织采购的人员、管理潜在的供应商、编制采购文档、制定评价标准等。根据项目需要,采购管理计划可以是正式、详细的,也可以是非正式、概括的,关键强调其正确性、及时性和可执行性。
2、采购询价。采购询价就是从可能的卖方那里获得谁有资格、谁能最低成本完成材料采购计划中的供应任务,确定供应商的范围,即供方资格确认。获取信息的渠道有招标公告、行业刊物、专业建筑网站等媒体。
3、供应商确认和采购合同签订。选择供应商的主要参照条件就是在采购询价环节的评价结果,当然也要参照其他标准,如供应能力、历史信誉等。采购合同就是在确定了供应商后,项目与供应商之间签订的确保双方履行约定的一份法律文件;在签订之前,需要对合同类型进行选择,因为不同的合同类型决定了风险在买方和卖方之间分配;项目的目标是把最大的实施风险放在供应商,同时维护对项目经济、高效执行的奖励;供应商的目标是把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使利润最大化。
(二)遏制采购腐败,在系统建设上全面完善
针对采购环节,需要设置不同的岗位,是为了解决采购权力不要过分集中,需要互相制约和监督,同时又不要影响各岗位人员工作积极性。
岗位设置的多少也不是一概而论,要以项目的大小和施工时间的跨度等实际情况而定,最终目的就是把事情做好,建立好内部岗位间的权利制约机制。采购管理各岗位人员的选择标准,需要具备以下综合素质: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法律意识、清廉等,还要尽量避免项目最高管理者如项目经理的直系亲属担当采购总负责人。对一线的采购人员来说,还是不可避免地遇到供应商主动提供的种种诱惑,怎样防止诱惑背后的陷阱设置,就需要采购人员本身要具备清廉的素养和法律意识等等。
三、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配套措施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改革涉及建筑市场上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也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必须在有相应配套改革措施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进行。
(一)转变造价管理部门职能,改变管理方式
工程造价管理主体应加以明确,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和管理职能,应该是全面的、专业的、深入到建筑市场造价范围内各个经济活动过程中去,它与主管合同立约前负责招投标的管理部门是相辅相成的,台前台后协同管理的。招投标管理部门主要管市场、业主、设计、施工队伍的准入市场的行为,而造价管理部门则主管合同的计价方法、造价条款、市场价格信息、造价中介咨询机构和队伍等等。
(二)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积极培养从业人员队伍,提高业务水平。结合我国资格证书制度,大力推行执业资格认证,加强从业人员业务考核,恪守职业道德标准,力争使从业人员的素质有较大提高,逐步从单一的预结算编审走向工程造价的全程控制。为加强采购人员的守法意识,还可对采购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法律常识培训和公司制度培训等培训可以在环境上约束非正常行为,遏制采购腐败。
四、实行竣工结算审查和财务决算审计,防止施工单位多估冒算
根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格式文本的通用条款所示,在承包人提供的工程竣工验收报告经发包人认可后28天内,承包人向发包人递交竣工结算报告及完整的结算资料。发包人应在收到资料28天内进行核实,给予确认或提出修改意见。一般情况下,承包人或多或少会有多估冒算的,为了使竣工结算符合工程实际情况,发包人会进行结算审查。发包人应在收到资料后28天内提出书面修改意见,这样就不会造成合同违约。如果发包人有能力,可先进行内部审核,再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如无能力,则应及时委托中介机构,由中介机构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出具书面的修改意见。通过竣工结算审查,防止施工单位多估冒算,使建设投资控制在合理的金额内。通过财务决算审计,编制财务决算报表,检查基本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对项目实施的投资效益进行评价,为今后的工程实施积累经验。作为系统基建管理部门,可建立系统内的基建项目数据库,为今后类似工程决策时提供参考。
五、结语
文章对控制工程造价的整个过程进行了简单阐述。从工程立项到最后竣工,控制工程造价贯穿始终,逐步细化,层层分解,并最终控制在总目标内。特别是设计阶段,应该是“算着画,而不是画了算”,这个阶段控制成效最为显著。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建立工程造价目标,有重点、全过程地进行控制,最终实现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建国.工程计量与造价管理[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全国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3、戚安邦.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