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对我国统一货币问题的思考-中元何时出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军事的强大、政治制度的完善,尤其香港及澳门的回归,中国货币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日渐增加。但长期以来,中国货币一直以“人民币”为其名称。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国参与国际分工规模持续扩大及中国现今的政治军事的情形下,是该时候考虑如何将人民币、港币、澳币及台币逐步统一正式形成为“中元”(Chinese  Yuan)。经济的理论及欧元的实践都证明了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时代潮流,亚元的出现是迟早的事情,而谁先走一步谁就占有了先机,中国人应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先走一步。现在是成立“中元”最好的时机,一是以日本目前的经济状况,已无暇干预“中元”的发展;二是“中元区”相互之间在文化上比较接近。只要时机成熟,三五年应该就可以了。即使新台币不加入“中元”,也同样可以由人民币、港币和澳门元来组合“中元”,同时若能说服同是华人居多的新加坡加入,就会更进一步壮大“中元”的力量。
一、发行“中元”的可能性。货币的发行及其名称,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主权宣示的意义。对中国政府来说,发行具有国家名称的货币,本身是一种公权力的象征,可以明确表明其对中国领土的有效统治。对人民来说,货币是日常生活中最经常和大量接触的东西,以中国为名称的货币经由广泛的流通使用,可以极大地强化民众的国家意识;在意识上达到统一全中国。在现今的情形下,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台湾问题的解决已经摆在面前,中国已经强大,中国要作自己的主人,中国不要再受凌辱,中国政府迫切需要各族人民对国家有着强烈的认同,来凝聚全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完成统一大业,完成新世纪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强盛的任务。经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尤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货币的对外兑换性,已经处于可兑换与尚不可自由兑换之间的模糊界面。随着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和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其货币实现自由兑换并逐步溶入国际金融体系,也只是时间和程度上问题,加上香港、澳门的回归,中国更加强大了,统一两岸领土,统一货币计量的任务迫在眉睫。我们应该看到,人民币国际化的实际进程正在加快。周边国家与中国的边境贸易已广泛使用人民币,沉积未回流的人民币甚至在境外某些小区域实现了自由兑换,我们甚至看到了东南亚某国首相鼓励国民使用人民币的“利好消息”。中央银行在积极扮演着政策推动者的角色,中、日、韩亚洲三强国达成了货币互换协议,为亚洲经济货币安全建立了一种保障机制。为伊疯狂的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主办国韩国给予了中国人民币与美元、欧元、日圆这世界三大货币同等的流通待遇和手续费下浮高达30%的兑换优惠。最近中国与尼泊尔还签署了两国央行(人民币)双边结算与合作协议。据称中国央行还将与部分邻国央行签署类似协定,让我们看到一线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之一的璀璨。然而鲜花与陷阱往往是并存的。中国正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那么以市场经济的观点,人民币只有彻底地实现市场化的定价和流通,也就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内外价值,除此之外相应的(金融)货币监管手段由“管制”状态提升到“管理状态”并具备更高超的驾驭能力时,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世界货币才会有更坚实的基础,才将会令到索罗斯的后继者们长叹“撼英镑易,撼“中元”难!” 当欧元从1:0.83美元的历史黑暗中步步为营走向光明时,“欧元之父”蒙代尔教授来了,他的“亚元”的提出令人心潮澎湃。“欧元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教授曾断言金融的全球化必然要经过区域整合的阶段,欧元、美元及亚元将是金融全球化的三大支柱。美元早已存在,欧元也出现了,那么亚元将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呢?又为何到现在还不出现?
  按照蒙代尔的推论,亚元的出现也要经过区域化的过程,在亚元形成的第一步,要促进“中元”的产生,把人民币、新台币、港币及澳门元结合起来,以“中元”这种新货币取代原有的货币。我们可以很容易设计了“中元”的版面:上印“中国中央银行”文字,“人头”可印黄帝、孔子、老子、孙中山或玛祖等。
二、对“中元”的设计及“中元”和亚元的关系。对于“中元”到底应该是什么,以及“中元”和亚元如何联系的问题最可能的解释,我想是随着“大中华经济圈”的形成,两岸三地的经贸一体化加速,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都将促进和推动以人民币、港币、新台币、澳门元为组成部分的“中元”的诞生,并必然以人民币作为“中元”的整合核心。人民币作为自由兑换货币的假设和条件下的市场化金融工具体系、金融监管体系的研发、构建与完善,将为这种最能振奋中华民族精神的快意整合提供充分的准备,而“中元”也将因此具备诞生时不输于外人的应有的市场广度和深度。作为21世纪的中国人,我们期盼“中元”成为亚元的引领货币、核心货币(组成部分)。其实“中元”的说法早就引起了台湾商界的关注。其中,特别是银行界对“中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些商人提出,实现“中元”,台湾的银行就不属于外资银行,也没太多的管制,就可以更好地在中国大陆开展业务。自1997年金融危机以后,港币和人民币已经开始整合,澳元和人民币的整合也不会存在太大问题,所以目前的突破口是新台币,关键是两岸尚未统一,如果中国统一了台湾,那么实现“中元”就不会存在问题了;其实“中元”的出现,对香港和台湾最有利。欧元已不是金融狙击手能轻易战胜的,而面对零散的亚洲区,金融狙击手的力量还很大。所以,若再不整合,就只能看到“金融危机”在头上转。为了寻求安全,就必须实现“中元”。 有人担心,目前,尽管两岸三地的经济贸易发展得很快,但是大陆和台湾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上差别甚大,在许多领域中还存在着对立情绪。台独活动不断恶化两岸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建立“中元”是否操之过急,不合时宜? 其实“中元”的目标很简单。“中元”是走向“亚元”的一个阶段,而“亚元”则是实现金融全球化的必然环节。无论喜欢或者不喜欢,金融全球化是历史潮流,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了。在最近十年之内,世界上出现了46次金融危机。金融风暴的冲击频率越来越高,冲击强度越来越大。在欧元区形成之后,美元区已经初见端倪,亚洲地区的金融风暴的压力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如果亚元迟迟不能出现的话,那么,金融风暴将始终在亚洲上空徘徊。金融危机创建中元既不是为了哪个集团的经济贸易利益,也不是为了什么共同的区域目标。只有把一个区域内的货币绑在一起才能够有效地抵御外来的金融冲击。说到底,货币整合的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创建“中元”为的是保护自己。很简单,如果中国大陆遭遇金融风暴,那末台湾和香港还有澳门也绝对逃不过去。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参加中元的整合主要的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因此,加速货币整合是积极的防范金融风险的必要措施。在现代金融理论中有一条“不援助法则”。搞货币整合自然要付出一定代价,其结果是换得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如果不参加货币整合,又能够享受稳定的金融环境,对于参与货币整合的国家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如果在遭遇金融风险的时候不参加整合的国家能够得到外部援助,那就更不公平的。因此,在欧元形成过程中明确地规定了“不援助法则”。要么参加欧元的整合,要么就在外边旁观。不过,欧元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援助欧元区外的货币。事实上,旁观者很快就发现,随着欧元货币整合的进展他们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境地。 “不援助法则”把那些不参与合作的小国直接暴露在金融风险面前。当其他国家的货币整合起来之后,孤孤单单地被隔绝在欧元之外的国家非常容易成为国际金融投机集团攻击的对象。在当今世界上,开放型的中小型货币体系是难以抵御区域金融风暴的。就像在狂风巨浪中的一叶扁舟,无论船长的技术如何高超,小船迟早是要沉没的。除非在金融市场上占有相当份量的大经济体,一般的国家很难承受这样的压力。这就是为什么当德国和法国谈妥了之后,欧洲其他国家一个又一个加入了欧元体系的原因。 创建“中元”有许多条路可走,并不一定非要所有经济体统一看法。如果,新台币暂时不参加也没有关系,其他几种货币可以先谈起来。也并不一定要局限于中国人这个圈子。新加坡可以请来谈,亚洲的其他国家,如同韩国、泰国等都可以接触探讨。在某种程度上,货币整合的谈判要比经济贸易谈判简单得多。在货币整合的谈判中需要解决的是货币发行机制、风险防范机制以及各个国家应当遵守的规则和义务,并不直接涉及贸易利益的分配。也就是说,来参加谈判的各方为的是各自的利益。在谈判各方之间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防范金融危机。在欧元形成过程中,欧洲经历了经济动荡、金融危机、政治争执,但是共同利益使得各国坐在谈判桌旁,一直谈了下去,最终谈出一个欧元来。既然大陆、香港、台湾、澳门在防范金融风暴上具有这么多的共同利益,那么就必然会走到一起来。只不过是时间迟早而已。如果海峡两岸的领导人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就应当尽早开始创建“中元”的研究与谈判。可以预见,如果海峡两岸的政治人物囿于私见,无动于衷,就会错失良机。等到金融风暴冲击到头上的时候就悔之晚矣。不过,在某一个经济体遭遇金融危机之后,势必会把整个地区的金融系统都卷进去,从而使得整个地区遭受非常严重的损失。等到那个时候,也许不用多说,政治人物就会坐到一起讨论货币整合,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难道中国人一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才会变得更聪明些吗?
三、创建“中元”的必要性。从2002年2月1日开始欧洲12国已经全面放弃使用本国货币。法郎已经有640年历史,法国人的民族情绪比较重,要它们放弃法郎实非易事。在人民币、港币、新台币和澳元四种货币当中澳元的历史最长,也不过100多年,新台币和人民币只有五、六十年。要求民众接受新货币所遇到的“感情阻力”大概不会比法国人更强。如果实现了亚洲区域货币一体化,那么,无论是人民币、新台币、港币都将成为历史。如果进一步实现了全球货币一体化,那末,亚元、欧元、美元也都将成为历史。实现全世界统一的货币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在货币市场上可以非常明显地观察到经济规模对稳定性的重要影响。经济规模越大,投机炒作的风险就越小。统一货币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度部分货币主权换取金融体制的稳定。在货币区内一劳永逸地消除了炒作汇率的可能性。例如,在海南和福建之间就不存在任何炒作货币的可能性。如果中国几十个省市自治区都发行各自的货币,不晓得会闹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某个地区实现了单一货币,就可以提高货币体系的透明性。由于统一货币区内各国都放弃了独立的货币政策,不存在某个国家突然增发货币的可能性,从而大大提高了民众对货币政策的信任度。统一货币能够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节约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商品、资本、人员的流动,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化。统一货币可以减少内部磨擦,促进投资,提高国际竞争力。统一货币能够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欧元最大的贡献就是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并且具体证明了组建区域货币的可行性。
四、创建亚元所面临的问题。虽然许多人都预测在亚洲也必然会出现货币整合,但“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亚元的出现似乎遥遥无期。亚洲货币一体化远远滞后于贸易和投资合作。显然,如果欧洲、北美完成了金融整合,而亚洲各国依然一盘散沙,那么在经济竞争中非吃亏不可。 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剧烈冲击之下,亚洲各国普遍认识到通过货币整合来增强金融市场稳定性的重要意义。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由于亚洲各国,除了日本之外,经济规模都不是很大,缺乏相互协调的机制,结果被国际金融投机集团各个击破。一个国家出现的金融危机很快就通过外溢效应蔓延到邻国,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台湾、香港、一直冲击到东北亚的韩国和日本。在金融风暴中各国都竭尽全力应付,也曾经相互磋商,希望能够协调一致,集合地区内更大的力量来制止风暴的蔓延。但是,由于缺乏协调机制,甚至还出现了以邻为壑的做法,结果一个又一个国家在金融风暴中倒了下去。整个亚洲经济遭遇到难以估量的损失。实践证明,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之下,一个孤立的经济体很难独善其身。只有联合起来,建立某种形式的货币联盟才能增加地区的金融稳定性。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泰国外长素林提出要在“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增加“灵活干预”这一原则,希望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达成金融货币联动体系。 一般说来,遭遇金融危机之后是金融改革的最佳时机。可是,亚元问世仍然几经坎坷,难以突破。问题的关键就是小日本。依照经济实力,小日本总以为自己应当成为“亚元”的整合中心。但是,因为小日本至今尚未就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侵略行为认真反省,无法取得亚洲各国的信任。日本政府在1997年9月建议以ASEAN+3(东盟各国加上中国、韩国和日本)方式筹集1000亿美元,成立亚洲货币基金,作为稳定亚洲金融的基金。尽管韩国和有些东盟国家表示赞同,但是小日本的建议并没有得到更多国家的呼应。有些日本学者认为应当建立以日圆为核心,建立盯住区域中心货币的名义驻贸体系。可是,小日本在20世纪末陷于长达十年的衰退,银行系统危机迭起,不良贷款数量惊人,遭遇金融危机的风险越来越大。拿日圆作为亚洲货币整合的核心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小日本不具备在亚洲金融整合过程中扮演领头羊的能力。
五、大陆、香港以及台湾在创建“中元”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像大江东去一样,经济规律是任何力量都难以阻挡的。在最近十几年内海峡两岸贸易和经济合作有了非常显著的进展。到大陆投资的台资超过了400亿美元。由于台湾地区的平均工资高于大陆,大陆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具有非常明显的比较优势。不过,台湾金融业的发展程度高于大陆,台湾的金融人才比大陆多,在金融业上台湾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台湾金融业早就力图进军大陆。创建“中元”,对于台湾的金融业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如果实现“中元”,台湾金融业必然可以取得更大的空间,发挥更大的作用。 建立“中元”体制是走向亚元和世界货币一体化的一个可行的步骤。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分别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纵向分工上已经形成了互补性很强的产业结构,建立了各种经贸合作的渠道。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地区和台湾、香港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在金融业已经出现全面合作的趋势。随着两岸先后加入WTO,两岸不对称贸易的局面将被逐步改变。目前,台湾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已经纷纷登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市场上更将担负极为重要的作用。创建新的货币体制是完全有着现实的基础。是否有可能在海峡两岸首先进行货币整合,建立一个“中元”。在“中元”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亚洲的货币整合,最终建立起亚元体系? 众所周知,实现亚元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是,亚洲各国对于实现亚元的呼声仍然在持续增强。创建中元将为亚洲金融整合提供了一个突破口。可以设想,如果“中元”诞生的话,新加坡元可能会投奔过来,随后,我们将面临和东南亚国家就亚元进行谈判。为了亚洲各国各自的金融安全,东南亚各国会很认真地考虑和“中元”的整合。也许有些日本人对“中元”的诞生很不满意,但是,他们目前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无力顾及。那末,在这些谈判和探索过程中,就让小日本在外边当“英镑”好了。等到中元把亚洲多数国家都吸引过来之后,小日本想加入的话,很好,请提出申请,看看是否符合亚洲各国制订的规则和条件。 历史给中国人一个契机,中国人应当为亚洲和世界金融整合做出自己的贡献。如果建立“中元”,人民币、新台币、港币、澳元四个货币区必须同时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放弃“铸币权”。欧元已经做出了榜样,放弃这些之后换来的是金融稳定,何乐而不为?欧元是欧洲12个国家讨价还价、最终达成的利益均衡。“中元”所要求的只不过是在海峡两岸四个货币区之间的谈判,情况要比欧元简单多了。在经济上,大陆可能要给香港和台湾金融业让出一部分市场。但是,大陆的经济规模很大,受到的相对冲击强度比较小。由于符合“一个中国”的原则,主动提出“中元”在政治上使得大陆在两岸关系上更为主动。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将人民币的名称改为“中元”并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既然为了统一大业,连国号都可以商量,那么把货币名称改改,不足为奇。大陆对自己的经济实力充满信心,时间在大陆这一边。给台湾和香港的金融业让出些地盘,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对于香港来说,创建“中元”正中下怀,求之不得。香港的金融业非常发达,创建中元区之后,恰恰为香港的金融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香港的金融人才得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而港台的金融人才进入大陆之后,势必推动大陆的金融改革,提高大陆商业银行的素质,有助于稳定大陆的金融体制。对于澳门来说。实现中元之后,方便了来澳门的游客,博彩业生意一定会更好。创建“中元”对于台湾也是非常有利的。台湾经济在1997年以后几次面临金融风险,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马上就遭遇本土性的金融危机。从2000年以来,台湾不断出现乱局,经济衰退,人心不稳。台湾金融界许多明智之士已经认识到要防范金融危机,就必须实现在区域内的金融整合。在实现了“中元”之后,货币市场规模扩大,有利于抵抗外来的金融冲击,从而提高了台湾金融的稳定性。“中元”的出现对台湾的金融稳定是至关紧要。台湾的金融业发展程度高于大陆,实现“中元”以后,台湾的金融专业人才取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台湾的领导人对于“三通”已经很头痛了,再跑出来一个“中元”,更加难以应付。如果和大陆使用同一种货币,让台独分子实在难过。不过,要反对“中元”,有三点难以交代:首先,难以向学术界交代。要反对“中元”,总要找出理由。为了建立欧元,不知道有多少经济学家在金融理论上做出了各自的贡献。蒙代尔、斯蒂格利兹等著名的经济学大师就是因为在货币整合理论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倘若要在理论上反对“中元”,首先就要去批判这些大师。假若真的能够驳倒创建“中元”的理论,岂不是也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了吗?假若有人要反对“中国中央银行”,势必要准备一套理论来反对“亚洲中央银行”,更需要准备在未来反对“世界中央银行”。逆金融全球化的潮流而动,寻求理论支持的难度很大。将来,连亚元都要消失,更何况新台币呢?谅来台独份子很难找到有足够分量的经济学家来提供理论工具。倘若没有理论基础,则难以自圆其说。 其次,难以向台湾的金融界交代。明摆着那么好的商机,却偏偏要把台湾金融界的手脚捆起来,怎么能够让台湾金融界服气? 第三,难以向台湾民众交代。如果台湾拒绝参加中元整合,难道其他几家就不可以做了吗?人民币、港币、澳元,新加坡元等照样可以讨论区域整合。在区域金融整合中,国际上通行“不援助原则”。当亚洲其他国家开始整合之日,就是台湾金融风险加大之时。台湾的经济规模有限,如果被抛在区域整合的潮流之外,很可能成为国际金融投机集团的猎物。如果金融风暴的阴影总在台湾上空徘徊,台湾民众会答应吗?肯定会有人千方百计抵制“中元”。用不着做什么说服工作,金融风险会把游离在外的经济体逼进金融整合的潮流当中。在台湾报纸报道了关于创建“中元”的消息之后,官方保持沉默,只有几位学者表示,“中元”或者亚元的出现恐怕遥遥无期。确实,创建“中元”还需要做许多事情,绝非易事。欧元问世花了40年时间,急什么?不过,“中元”和亚元的出现绝对用不了那么久。发明和改进电脑花了很长时间,可是,中国人只花了几年工夫就跨过了前人几十年摸索的道路。在金融创新上恐怕也是同样的道理。欧元已经解决了许多理论和技术上的难题,从而大大缩短了亚洲人探索的道路。欧洲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也一样能够做到。“中元”究竟在什么时候才能出世?我们期盼“中元”成为亚元的引领货币,就象上个世纪末德国人怀揣着德国马克、带着虔诚之心期盼欧元出生那样。吼一首疯狂的歌吧,明天,太阳将为中元、为亚元升起。


作者:王琳 施金平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会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