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甘肃省人力资源现状与开发战略选择


一、甘肃省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
2003年末全省总人口为2603.34万人,其中:15~64岁人口为1823.9万人;从业人员1510.8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890.04万人,比上年增加1.24万人;第二产业282.23万人,比上年增加3.87万人;第三产业338.58万人,比上年增加5.15万人。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分别为:58.91%、18.68%、22.4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4%,低于4.5%的控制目标。虽然甘肃省人力资源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1、总体文化素质较低
目前,甘肃省人口总体文化程度偏低,以低层次文化人口为主体,这已经成为甘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2002年,甘肃省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为6.8年,而同期全国及东部地区上述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分别为7.71、8.05年。与1999年美国人均12.74年相比,整整低了5.94年;与后发型国家韩国相比,也要低5.54年。甘肃省人口受教育年限之所以与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存在很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接受高层次教育人口比例过低和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口比例过大。这一方面意味着甘肃省人口素质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韩国以及我国东部地区;另一方面也表明甘肃省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任务非常艰巨。

表1 甘肃与其他国家25~64岁人口受教育状况比较
(单位:%)
国家 初中以下 高中 高等教育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美国(1999年) 13 52 35 12.74
韩国(1999年) 19 58 23 12.34
中国(2002年) 82.8 12.5 4.7 7.71
甘肃(2002年) 85 11.6 3.4 6.80
中国东部地区(2002年) 8.9 31.7 59.4 8.05
2002年,全国15岁及以上的文盲人口为11668.4万人,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11.63%。而同期,甘肃省15岁及以上的文盲人口为413.96万,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21.11%,文盲率超过20%,相当于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文盲,文盲率比全国高9.47个百分点。青壮年文盲率达12.32%,全省实现“两基”的人口占72.94%。这表明,甘肃省的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与全国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严重制约着甘肃的发展。
2、劳动力人口文化素质过低,科技创新人才严重短缺
(1)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
2002年,甘肃省15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平均为6.80年,而城市达到9.97年,县城达到8.98年,农村达到5.80年;25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平均为7.92年,城市达到9.90年,县城达到9.13年,农村达到6.63年。
甘肃省15岁以上人口中53.66%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9.17%,接受过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的占13.51%,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人口比重仅占1.11%。
甘肃省25~64岁劳动力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为84.57%,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5.43%,与1999年OECD国家同一指标的平均值69%相比,相差近4.47倍;与美国同一指标90%相比相差4倍。
(2)高层次人才极为紧缺
在甘肃省1500.59万从业人口中,高层次人才稀缺。2002年,25~64岁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比例仅为3.9%,而1999年OECD国家这一指标的平均值为24%,超过甘肃省6.15倍;甘肃省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比重仅占0.95%。据《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在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美国1993年为3676人,日本1994年为4909人,韩国1994年为2193万人,而甘肃省2003年只有481人,仅为美国、日本的13.08%、9.79%,科技人才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差距十分明显。而且甘肃省科技人才中,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占13.5%,因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低。
3、三次产业人员教育水平总体偏低,文化程度结构不合理
甘肃省三次产业的人口素质总体文化程度偏低,专业配置不够合理,与产业的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不相吻合。
表2 甘肃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构成比较
(%,年)
产业 文盲半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专及以上 受教育年限
总体 22.53 33.69 28.90 11.35 3.53 6.72
第一产业 27.27 39.82 27.68 4.65 0.12 5.46
第二产业 2.79 12.65 41.28 34.03 9.24 10.04
第三产业 2.17 8.28 28.96 39.32 21.37 11.22
全省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5.46年,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7.09%,严重影响了第一产业的人口顺利转移、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04年,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 56.72%,大专及以上人员文化程度的人员比例仅为9.24%,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难以实现产品升级;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1.22年,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9.41%,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仅为5.71%,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只占0.27%,目前,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只适应传统服务业的需要,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将难以获得重大突破。
4、各行业、职业人口学历层次较低
甘肃省各行业及职业从业人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队伍整体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表3 甘肃省各行业人员受教育水平
(%、年)
行业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 大专 本科及以上
农林牧渔水利业 67.62 27.69 4.59 0.09 0.01
制造业 13.08 41.69 35.58 7.48 2.18
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 11.67 41.25 39.63 5.85 1.59
批发零售餐饮业 20.68 43.97 29.37 5.01 0.98
房地产业 5.88 27.07 46.30 16.76 3.99
金融保险业 1.28 11.32 49.09 31.04 7.27
甘肃省农林牧渔、水利业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54年,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以及高层次文化程度人员比重过低,必将影响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严重阻碍甘肃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城镇化进程。
商业服务业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金融保险、房地产是市场需求旺盛的新兴行业,但在这些行业中,每18人中只有1人接受过本科以上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依然稀少。
5、城乡居民文化素质二元性明显
甘肃省城镇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在全国仍然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城镇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年,比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多受教育0.2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北京等8省市,居全国第9位。然而,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的劣势非常明显,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2年,还达不到小学毕业程度,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少受教育1.1年,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居全国第27位。
甘肃省城乡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仅二元性较强,而且城乡的差异性非常突出。甘肃省城乡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差3.6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年;城乡居民受教育比为0.7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4倍;二者均低于青海、西藏,都居全国第3位。大批低素质人口积淀在农村,加剧了农村的贫困程度
二、甘肃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
“十一五”及到2015年期间,甘肃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是:将人力资源作为支撑甘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从人口压力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转变,努力实现人力资源的“两个提升”,从教育弱省迈向教育强省,实现教育发展的“二步跨越”,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水平,实现“五大转变”。
1、 确立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
继续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树立人力资源是工业强省、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增效、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观念,将全面深度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实现富民强省的“第一省策”和各级政府的“第一责任”,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探索一条符合甘肃实际的教育人力资源适度超前发展的新路子。
2、 实现人力资源水平的“两个提升”
第一个提升。到2010年,甘肃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比率缩小在1倍以内。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第二个提升。到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现在的40%左右提高到60%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6%左右提高到20%以上,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二三产人力资源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就业和再就业水平显著提升。
3、 实现教育发展的“三个跨越”
到2010年,一是城镇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跨入全国先进省区行列。二是农村地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健全贫困学生助学制度,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基本实现从“两基攻坚”到“巩固提高”的跨越。三是集成各方面资源,努力建设几所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及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持续提高甘肃的创新能力和国内外竞争力,在实施“555”创新人才工程的同时,新启动研究生教育创新、高校科技创新和高校社科繁荣计划。统筹协调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和国际合作等各方面工作,使甘肃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使甘肃从教育弱省开始迈向教育强省。
4、 推进教育发展的“五大转变”
“十一五”期间及其未来15年,甘肃应全面建设能力本位型的现代教育体系。为此,要积极推进教育发展的“五大转变”。
(1)推进教育战略重点布局的转变
未来15年,甘肃面临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为非农业劳动力、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为此,要积极推进教育战略布局重点转变,教育要为包括农村在内的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支撑,在资源配置、财政投资上应充分体现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
(2)推进人才培养规格目标的战略转变
受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甘肃教育所遵循的依然是以正规学校和教育模式为主导的、与传统工业化阶段相吻合的人才目标体系,不符合新型工业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多层次、多样化的富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需求,这也是造成结构就业困难的重点原因,为此,要推进人才培养规格目标的战略转变。要围绕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增强多样化的国民教育供给,尤其要增强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的供给能力,提高学校及社会教育机构在高级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积极性、能力和水平。同时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科技和综合竞争力水平的提升,应加快与甘肃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相协调的重点学科和重点大学建设,为甘肃产业创新提供教育和人才保障支持。
(3)推进教育体制的战略转变
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制度创新。甘肃教育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从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轨迹来看,甘肃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主要是市场化改革滞后、教育产业正常运行的制度安排不到位所造成的。为此,应将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通过市场化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学校自主办学,政府公共治理,社会多元合作”三位一体是教育产业化运行制度框架。把教育体制转变作为实现教育超前适度发展的突破口和契机。
(4)推进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变
甘肃省的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要实现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变,教育培训要切实提高人们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以能力本位重构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5)推进传统国民教育体系向现代终身教育体系的战略转变
传统的国民教育体系是适应工业社会初期大机器生产对劳动力素质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职前劳动预备人员。现阶段,甘肃省应鼓励三级教育之外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多元化的教育形式,提倡学有所用、边学边干、技能为先的教育新理念,并逐步将职前的正式与非正式、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沟通以及职前与职后教育相衔接,将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补充、在岗进修与脱岗学习相交叉,构建机制健全、开发公平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文明进取的学习型社会,促进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的普遍提升。


作者:李萍 文章来源:兰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