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金流量信息含量与财务困境预测机制探析
一、引言
自从Beaver(1966)和Altman(1968)的开创性研究发表以来,关于财务困境预测的研究持续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①。在国内,自从1998年我国证券市场引入上市公司特别处理(ST)制度以来,截止2003年底被特别处理的公司累计达207家。这类陷入财务困境的ST公司数量大,行业分布广,已引起投资者、市场监管机构和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国内财务困境预测的研究大多选择此类公司为财务困境样本。国内外的学者们为什么一直热衷于财务困境预测模型的建立?我们认为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财务困境的准确预测对企业管理层和投资者可起到警示作用,无论是改变经营政策、财务结构重组,还是自愿清算都可能减少困境所招致的不应有的损失;其二,学者们在财务困境的定义、预测变量和估计模型的选择等方面未能达成一致,不同的研究结论之间缺乏可比性。纵观财务困境预测的现有文献,在预测变量的选择上基本分为四类,即会计比率类、现金流量类、市场收益类和市场收益方差类,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会计比率类变量。使用会计比率类指标作为预测变量,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会计比率的计算均基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项目,而这两张报表均遵循应计制原则编制而成。不同企业之间会计政策的选择即使不考虑盈余管理因素往往也存在差异,由此造成不同企业之间会计比率缺乏可比性。
其二,会计比率自身的局限性。会计比率的分子和分母在理论上应符合配比原则,但实践中并非如此。以销售利润率为例,利润的生成渠道不仅包括销售收入,还包括对外投资和其他非常项目,故以利润/销售比率并不能充分描述利润和销售之间的关系。与会计比率类变量不同,现金流量类、市场收益类和市场收益方差类变量不易被管理者所操纵,具有客观性特征。其中现金流量类指标的编制依据是现金收付制,基本不受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而且以现金流量作为财务困境的预测变量符合理财学的估价原理,即企业的价值等于预期现金流量的净现值。另外,从“技术破产”角度来看,财务困境正是指一个企业处于经营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现有到期债务。国外现有文献对现金流量在财务困境预测中是否具有信息含量尚没有一致的结论。本文选择研究现金流量在财务困境预测中的信息含量,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责任编辑: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