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财会制度改革新五项制度颁布
据介绍,此次财政部会同卫生部等有关部门同步推出的五项制度包括新修订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新制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印发的《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
“五项制度的同步推出既是落实医改有关精神的要求,也是深化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需求。”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如是说。
健全医院财务、会计制度迫在眉睫
我国医院财务、会计制度颁布于1998年,对于规范体制转轨初期的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医疗卫生体制和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医疗机构的运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活动更加复杂,迫切需要进一步健全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会计和审计监督制度,完善财务会计管理机制,满足各方面管理监督的需要。
王军介绍,新修订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充分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点,强化了医院的收支管理和成本核算,在医疗药品收支核算、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会计科目和财务报告体系、医院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等方面凸显了一系列重大创新。
新制度进一步强化了预算约束与管理,将医院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维护预算的完整性、严肃性,杜绝随意调整项目支出等问题,促进医院规范运营。规定医院要全面披露资产负债信息,加强资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此外,新制度还规范了医院收支核算管理,强化成本控制,并改进完善会计科目和财务报告体系。
根据部署,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将于2011年7月1日起在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执行,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执行。
基层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制度受关注
此次发布的五项制度中,专门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制定财务、会计制度受到各方关注。新制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将从2011年7月1日起全面执行。
对此,王军指出,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单独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制定财务、会计制度,主要是考虑到医改意见及实施方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提出了不同要求,以及新形势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在政策和管理上存在的较大差异。
王军指出,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职能定位、财务管理办法、补偿政策、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等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及基本医疗服务,而公立医院主要承担危重急症和疑难病症、科研、教学等综合方面的职能。
新制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托代理记账做出规范,进一步强化了预算约束机制。
此外,制度明确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主要由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构成,在会计核算流程中清晰反映了各种补偿渠道的资金流程。通过严格禁止对外投资,控制大型设备购置和借款行为等举措,规范资产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此外,还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实施绩效工资,设立奖励基金,建立激励机制。
医院年度财务报告将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医院年度财务报告应按规定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为此,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专门制定了相应的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并将于2011年7月1日起全面执行。
建立医院年度财务报告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王军说,注册会计师对医院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有助于提高医院会计信息质量,增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和公信力。
此外,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政府卫生投入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是确保医改资金投入与使用安全、规范、透明和有效的重要机制。也有利于将注册会计师业务拓展到医疗卫生行业,对于推进医疗机构资金绩效评价、强化财政监督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