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院会计制度实施医院会计实务应对措施新旧医院会计科目衔接
新医院会计制度自2012年1月1日起将在全国施行,各地医院会计实务工作者需要面对的将是不小的挑战。
北京同仁医院财务处处长侯常敏告诉《中国会计报》记者,“制度设计本身已经相对完善,但通常在实务操作中则需要考虑更多的东西,医院需要做好准备工作以适应新制度。” 资产盘查、处理应走在前面
侯常敏认为,虽然新制度开始实施的时间在明年,但实务中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不能等到年底决算出台后再来进行,否则会出现账目不易衔接的问题。
如新制度中明确提出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而在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之前,对医院资产进行盘查、处理则显得非常必要。
清点资产需要保证账实相符,侯常敏特别指出,账实相符的“实”,不仅是数量上的“实”,还是质量上的“实”。
这种质量上的“实”,首先体现在资产的成新率。医院财务人员需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进行追溯调整,否则在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实务操作中,可能出现无法结转的情况。
固定资产的在用状态则是质量上的“实”的另一方面。
新制度在对固定资产的规定上更加体现出精细化管理,不在用的固定资产则需单独反映。一般情况下,在用的固定资产应归入 固定资产科目进行核算,不在用的部分,或许因为报偿手续没有完成等原因,这份实际上已不属于资产的部分仍被放入固定资产,只有在明确了这部分资产后,“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会计核算才能进行。
除资产外,新制度对于基金科目的调整较多,各基金内涵也不同于以前。因此在新的科目使用之前,医院财务人员需逐项核对基金,找到被取消的基金取消之后相对应的科目,从而对净资产进行进一步清理。
改进信息化软件
在财务管理工作已经实现电算化的今天,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方法对会计信息化软件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从业务处理上,单是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问题,信息化软件就需进行不少的重新设置,以满足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出现的不同情况,从而保证其计提折旧的准确性。
信息系统需要能够区分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具体情况。如医院的图书不计提折旧,已经提足折旧并且仍在使用的固定资产也无需计提折旧,信息系统需要给出足够准确的判断。同时,由于形成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不同,在计提折旧时的具体口径以及相关的对应科目也并不一样,这些都需要计算机重新进行分类处理,设置固定资产核算的相关功能。
此外,财政补助资金中的基本支出需要在年末进行收支结转,其余额不得参与结余分配。由于在年度运营中无论是使用财政补助资金基本支出经费还是医院自有资金, 支出发生时都通过“医疗业务成本”、“管理费用”等科目核算,这就需要在日常会计核算时建立电子备查簿。与此相对应,信息系统中也需要设立相应模块。
而在具体工作中,科教项目由之前的专用基金管理或往来管理变成了收支管理,为了避免需要等到月末结算时才能得知科教项目结余这种情况,需要通过备查簿来进行结余的实时情况查询,如此一来日常工作才能更加顺利进行。
内部控制则更是需要考虑的部分。内部控制在手工阶段与电算化阶段有各自不同的措施,而新制度推行后,除了电算化固有的措施外也需要制定一套稽核方法,保证会计处理的准确和完整,从而把各个环节的稽核工作和勾稽工作做清楚。
会计改革将对“人”提出挑战
新制度有很多创新,同时它们也是执行中的难点。如在尊重资金来源多样性的同时又保证资产管理的一致性,新制度采用“待冲基金”来解决这个问题。诸如此类的会计处理还有很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副处长王振宇说,“这就需要医院会计人员不仅认真领会制度精髓,掌握新旧制度的差异、做好新旧医院会计科目衔接、调整,还要适应新制度及随之而来的后续管理理念、体系、方式、方法等各种变化。”为实现这个目标,培训和学习可能是必经之路,尤其是医院的会计骨干要整合资源、带好团队,带动新制度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