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研究,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尝试运用经济学原理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进行分析,认为成本收益不对称、会计制度不完善和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引发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从增加惩罚成本、向信息使用者征费、加强会计制度规范建设、强化契约关系和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失真 契约 委托代理关系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tortion is the focus of accounting field.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causes of it from economics. Firstly, this paper points out several main reasons that cause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tortion. They are unbalanced cost and income, defects of accounting regula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als and agents in enterprises. Then, the p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y are increasing the cost of enterprises that supply distortion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he user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hould pay fee for it, 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trengthening the relationship of contract and giving more surveillance to enterprises.
Key Words: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tortion Con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als and Agents
一 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危害
会计的目标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记录和报告,提供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相关利益者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会计信息是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政府的微观决策及对资源宏观调控的基础。因此,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质量特征,真实性构成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以及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1】。根据财政部2005年07月发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报告(第十一号)》显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不容乐观,会计簿和报表披露的信息与真实情况不符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十分严重。从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到报告各环节都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甚至不合法行为。搞假凭证、假账、假表、甚至假审计报告,编造利润,粉饰经营业绩,掩盖真实情况,借以偷税、逃税、骗税等现象屡有发生。因此研究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尝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理论成因,并探讨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二 会计信息失真的分析
1企业外部原因分析
(1)会计信息失真的成本收益理论分析
成本—收益原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2】。在理性人行为假设前提下,为或不为,均服从收益大于成本条件的约束,会计信息失真也不例外。只有在企业披露会计信息的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的前提下,即只有当企业从会计信息披露行为中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其披露成本时,企业才会主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因此,会计信息披露成本成为制约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
披露会计信息主要涉及两类成本:可计量成本和不可计量成本。可计量成本指从建立财务信息系统到会计信息披露完成所花费的一切费用;不可计量成本是指:1.因信息披露而导致的企业竞争不利即竞争劣势成本2.因信息披露而对经营者行为产生的约束。信息披露的越是充分、详细、可靠,就越有可能导致竞争劣势成本的增加,从而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这使得企业并非完全心甘情愿地对外披露会计信息。事实上,现实中企业在面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与竞争劣势成本的矛盾时,往往选择降低竞争劣势成本,对特别信息予以淡化或含糊其辞,甚至不披露,因而导致其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失真,而这类信息又往往是企业相关利益者决策的关键。
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公共产品”的特性,即一个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并不减少其他投资者对会计信息使用的效用,其他投资者可免费使用会计信息。这就是意味着会计信息的供给方不能从信息的供给中得到任何直接的经济利益,甚至不能补偿信息的生产和披露的成本。而且,企业作为会计信息供给者,单方面承担了所有的信息披露成本,但受益人却不仅仅是企业,广大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外部信息使用者都可以从中受益。于是,以追求最大利益为目的的企业会尽可能少地披露会计信息或不再对外提供真实而完整的会计信息,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制度本身的问题分析
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套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其实质就是契约,一个关于组织内个体行为及其后果的契约,制度的形成是多方博弈的结果。有效的制度能降低市场交易中的不确定性,抑制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交易费用。制度为人们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能为合作创造条件,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有效的制度应当是违规成本大大高于违规收益,相反,如果违规的预期收益大于违规成本,那么“理性人”就会选择违规。而我国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会计舞弊较少被发现,即使发现会计舞弊行为,也只是罚款了事,很少有对当事人进行行政和刑事处罚的。这样,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风险很小,违反制度所得的好处远远大于受到惩罚导致的损失,预期收益很大,而预期成本很低,从而促使个体实施违规行为屡有发生。随着会计环境的频繁变动,新的经济情况的不断涌现,会计制度或者说会计规范中难免有漏洞和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会计准则内容存在缺陷,会计准则的内容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措辞。如准则中的重要性原则和重要事项的规定,未从质和量的方面对重要性进行说明,类似的例子较多。另外,对相同的会计事项,往往可以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以供选择。2、会计法规之间不协调。如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的内容与其它法律法规如《公司法》等有矛盾、不协调的地方,如利润的分配顺序不同。会计法规体系内部的不协调,必然会增大经营者、会计人员与监督部门、社会公众之间的“博弈空间”,增加全社会的交易成本。
2.企业内部原因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的契约理论分析。根据科斯奠基的“契约理论”,企业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大量生产要素所有者达成的书面或非书面的契约。由于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了契约的双方,即作为委托人的资产的所有者和作为代理人的资产使用者。由于委托代理关系本身的特性,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根源。
(1)委托代理双方效用函数不一致
在契约关系中,因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目标不对称,不可避免会出现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的不一致。委托人的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就是每股盈余最大化;而代理人除了寻求以货币衡量的物质报酬以外,还追求一些非物质性因素以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如要求增加休闲时间、谋求政治资本等等,这一目标可能背离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委托人和代理人双方中任何一方要求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均会损害另一方效用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因而始终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而会计信息作为纪录企业经济活动的载体,是由代理人提供的。当委托方和代理方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由于委托人拥有所有权即选择经营者的权力,为确保自身利益,实现自我效用的最大化,企业经营者未必会提供全部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甚至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以欺骗企业所有者,从而使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失真。
另外,从企业内部看,经营者和员工也存在契约关系,尽管员工直接对经营者负责,但二者利益目标并不完全一致,由于有限理性,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员工可能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及相关信息。 (2)委托代理双方信息不对称【3】
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同时为委托代理双方所使用,但是会计信息是由代理人编制的,代理人通过向委托人提供会计信息来解除对委托人的受托责任。在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相分离、会计信息使用者分散的情况下,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又极易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逆向选择问题,是指在缔约之前,代理人拥有私人信息、掌握信息优势,而委托人不掌握私人信息。在企业中,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前,并不清楚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不清楚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而企业经营者清楚,这时就会产生典型的逆向选择问题。在经济和非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企业经营者会产生趋利行为。一方面,由于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者所掌握的私人信息,再加上企业经营者作为契约人所具有的内在特征,使得企业经营者往往会出于自己的私利考虑,对会计信息进行粉饰,以牺牲投资者的利益来换取自己的私人利益;另一方面,当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不佳、企业运营不良时,企业经营者会通过粉饰会计信息刻意隐瞒消息,以避免损坏其管理形象及由此可能带来的来自于经理人才市场的威胁。企业经营者的这些自利动机都会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为可能。
道德风险问题,是指在缔约后,委托人观察不到代理人的行动本身或自然状态本身,而代理人却清楚自己的行动选择和自然状态所产生的问题。尽管人们为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设计了各种激励机制,以使得企业经营者按照对委托人,即投资者有利的方向来选择自己的行为。然而,这些激励机制却是以企业经营者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为基础的,比如将经理人员的工资与企业的净利润挂钩等等。如果投资者不愿意支付较高的监督成本,不对经营者实施有效的监控,那么企业经营者就有可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毫无顾忌地生产和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以获得更高的奖励。另一种可能情况是:当企业经营者由于工作努力程度不够而给企业造成损失,或是在做出有损于投资者利益的行为之后,为了掩盖自己的不良行为、逃避管理责任,对会计信息进行人为的美化和加工,从而欺瞒企业投资者。
(3)委托代理双方契约不完全
在现实中,契约往往是不完全的:人们无法写出一份面面俱到的契约,或签订的契约并不能完全执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这种情况下,委托代理双方不可能将所有条件下的所有权力、责任都规定得清楚,没有详细规定的那部分权力和责任的配置必然影响代理人的行为。于是代理人往往通过降低努力水平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来实现其最大效用,对会计信息造假就是代理人惯用的一种手段。而且我国会计准则、法规在许多用词上也存在模糊性,如“公允” 、“充分”等等。在实务操作中有许多方法和程度可供会计人员选择,从而也给许多机会主义者提供便利之机。代理人就会利用这种契约上的不完备和信息的不对称,来选择有利于夸大成绩的会计程序及方法。
三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1.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征收费用
会计信息从企业经济业务发生至最终提供给信息使用者要经过两个环节:一是企业本身,二是企业外部审计机构。就企业本身而言,适当地向会计信息使用者征收费用可以弥补企业的披露成本,降低会计信息造假的可能性。就企业外部审计机构而言,在实际审核中,审计机构又将业务分包与他人(如雇用临时人员)。这些人与被审计企业之间利益不相关,企业有着贿赂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审计人员也有被贿赂的欲望。因此,最终上报的会计报表真实性值得怀疑,并且形成的报表又被其他各类信息需求者所利用。这些使用者在不付费的情况下,没有积极性去检验报表的真实性,有“搭便车”的嫌疑。因此,应当向使用者征收适当费用,以提高他们监督的积极性【4】。
2.加强会计制度建设
会计制度上存在缺陷是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当加强会计制度的建设工作,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会计制度体系。应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进行反复讨论与论证,最终使准则能为各博弈方所接受。在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时,应尽量避免不确定性措辞的使用,对可选择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应规定适用范围,以减少主观判断上的差异,减少经营者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会计处理方法的机会,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政府机构要维护该机构制定的法规的权威性,对违规行为要提高处罚标准,使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成本远远高于其所得利益,从经济利益上斩断对会计信息失真造假的偏好。这样,会计信息供给方从自身利益方面考虑就愿意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使各博弈方获得合作利益,而不愿提供失真会计信息使自己遭受损失。 3理顺委托代理关系
由于企业存在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理顺两者的利益关系就显得极为重要。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对于经济组织而言,为了减少组织动作成本即代理成本,应尽量减少代理关系的层次,导入内部激励机制和代理人之间的竞争机制。首先,应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首先应当尽早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其次是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建设,鼓励市场并购行为,活跃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替换机制引入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对经营者的基于其经营成果的有效合同激励机制,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趋于一致,从而改善双方的“激励相容性”。
4 .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有效的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可直接使契约各方受到约束,有助于有序制度框架的建立和完善,从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形成。
(1)强化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发挥公司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尽管公司法及全民所有制企业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已对监事会人员、职责等做了规定,但绝大多数企业的监事会受人事、财务等方面的压力而有名无实,而只有让其责、权、利独立,才能真正发挥其监督企业会计系统对外提供和披露及准确的会计信息的作用。
(2)强化公司外部监督机制
外部监督的强化包括二个层面,一是完善注册会计审计制度,欧美国家的经验表明,民间审计制度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十分有效的。要真正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作用,国家一方面要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素质,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执业质量,另一方面应对注册会计师的服务质量进行抽查,严惩违反职业道德及执业规范执业的行为。二是加强国家行政干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过程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干预的程度及效果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财政机关、审计机关、证券监督管理机关等政府机关应加强对失真会计信息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并及时对外公布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企业及相关责任人的名单 ,增加企业、经营者及会计人员的违规名誉风险和违规成本;另外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推行会计委派制 ,这将会有效抑制对外报告会计人员与经营者“串谋”欺骗所有者、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会计学会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会计报表粉饰问题研究[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武康平,高级微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张维迎. 搏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 李菁.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商业时代,2002(1)。


作者:范勇 文章来源:西安科技大学241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