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金融会计与银行会计制度在金融监管实施的对策

 会计论文网www.kjlww.com 收集整理
逆周期资本监管及其措施

  (一)逆周期监管的提出。新兴经济体的复兴给国际金融危机笼罩下的全球经济带来一缕曙光。从上次世界经济大萧条到这次危机我们不难看出经济从繁荣到危机运行轨迹的周期性。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自身所具有的刺激经济发展、积蓄放大风险的特性,总是加速了经济的繁荣,加剧了经济的危机,呈现出顺周期的运行规律,使全球经济呈现不可持续性。人们总是在与危机斗争中聪明起来,2009年4月,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要求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委员会研究提出缓解顺周期问题的政策工具,促使银行在经济上行周期计提资本缓冲,以满足下行周期吸收损失的需要。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委员会决策委员会会议正式宣布了国际银行资本监管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包括要求银行在信贷高速增长、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的情况下,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即逆周期资本监管。

  所谓逆周期资本监管,是指在经济扩张时期,商业银行应累积较多的资本,计提更多的拨备以应对经济衰退时期的需要;在经济衰退时期,可以适当降低对商业银行资本的监管标准,促使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以丰补歉推进经济的复苏。

  (二)实施逆周期资本监管要构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的金融监管框架。宏观审慎监管的缺失,已被广泛认为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构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的金融监管框架,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我国银监会针对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提出了一系列逆周期的审慎监管措施:要求商业银行增加逆周期资本缓冲,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要达到 10%以上,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商业银行还要增加附加资本,资本充足率要达到11%以上。银监会还实施了动态拨备、杠杆率、更加严格的流动性比率和科学的薪酬机制等监管指标,对房地产贷款采用了更加审慎的控制,以降低房地产市场风险。

  微观审慎监管主要表现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金融市场的监管和最终贷款人的监管三部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是微观审慎监管的主要内容,金融会计工作贯穿于商业银行工作的全过程,金融会计系统性过失是积蓄、放大金融风险的根源之一,不规范金融会计行为微观审慎监管就是一句空话。

  从会计的视角看我国微观审慎监管的迫切性

  微观审慎监管的迫切性源于商业银行的风险性,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来源于银行各项业务的不遵规性,金融会计工作自始至终贯穿于银行各项业务的全过程。因此,金融会计工作的不遵规性自然成为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根源。

  (一)金融会计的职能与银行风险的关系

  l.会计信息反馈职能缺失,无法满足银行对风险监管的需求。金融会计缺乏对微观风险监管所需要的信息的反映。在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银行会计信息功能还没有从经营利好信息反映的机制向微观风险管理预警机制转移。往往习惯于银行经营宏观管理的信息反映,不重视风险管理的信息反映,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才是第一重要的。

 2.银行会计监督职能的虚设使商业银行微观监控成空中楼阁。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的主体,通过信用评级、信贷等手段规范、监督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然而对银行自身的经营活动的风险监控往往法规、机制不健全成为微观监管的“短板”。

  (二)银行会计制度的审慎性与银行经营风险的关系

  银行会计制度的审慎性原则是为应付复杂的市场环境,将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的一项会计原则。采用审慎性原则的会计处理与报告方法可以有效地规避银行风险。但是,从我国现行的银行会计制度看,审慎性会计原则没有被广泛使用,这给我国银行业经营的风险开了方便之门。

  1.银行将应收未收的利息确认为本期收益并长期挂账不符合审慎原则。按我国金融系统现行制度规定:银行对借款单位应收未收的利息作利息收入核算,并在一年的时间内均计入损益。这样的处理方法不符合谨慎原则,可使银行的盈亏不实,增加了银行经营的风险和会计信息反映失真。而香港的会计准则规定:自结算之日起,四天未收到利息,应停止将应收利息计入当期收入。

  2.银行呆账准备金提取比例过小不符合审慎原则。1998年5月29日财政部下发了财商字(1998)302号文件,文件规定:我国金融机构的呆账准备金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的差额提取,并从成本中列支;对金融企业实际呆账比例超过1%的部分,应在当年全额补提呆账准备金。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向混业经营发展,宽松的金融环境使银行信贷资产中的逾期贷款的比例上升,呆滞贷款在17%~20%,靠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的差额计提呆账准备金,难以抵御风险。

  (三)金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与银行经营风险的关系

  l.金融会计体制改革滞后,不能有效防范银行风险。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一部分,但是,金融会计工作在金融混业经营中的重要职能要向风险管理转轨,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自我国会计体制改革以来,虽然我国金融会计也在银行商业化的过程进行了变革。但是,至今仍未建立起现代金融风险管理型的金融会计管理体制。金融会计在反映、监督与参与管理的职能受到体制上的制约,使会计这一基础性的工作在规避银行经营风险无法发挥作用。

  2.金融会计制度的建设滞后,不能对金融创新进行全面的监管。金融创新永远是最具活力的革命因素,我国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跟不上金融创新开拓性经营,面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层出不穷,今后与国际金融大融合以后,衍生金融工具还会大量涌现,《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实施和这一会计准则转化为可操作的会计制度迫在眉睫。无章可循使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无法利用现金流量表向投资人和债权人披露现金流量的信息,金融会计也无法对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带来的高风险进行全面的披露、监管。

  金融会计在落实微观审慎监管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型银行会计新体系

  1.建立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核算相结合的会计核算体系和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核算指标体系,来考量银行的经营行为,来核查最终贷款人的信息,来反映企业贷款使用过程中的盈利、还款、付息的风险信息。让风险管理成为银行管理的第一个考核的目标,让风险信息成为银行管理最灵活、最真实、最有效的管理依据。积极治理“三假”(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为改善银行经营管理与防范银行风险,及时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相关的会计信息。

 2、对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理论有清醒的认知,始终把握审慎监管的主动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是在有效监管之下的自由化,经营中坚决杜绝违规经营,审慎账外经营,我国银行业的风险与损失与违规经营和账外经营有关。

  3.通过立法强化金融会计的依法从业和道德操守,提高核算的公信度。尽快制定金融会计法,使金融会计依法参与银行的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彻底杜绝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违法必究。为银行风险管理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的会计信息,及时发现问题,把握化解风险的时机。依法向企业委派会计人员为稽核特派员,加强统一的会计风险管理。

  (二)建立科学全面、跟踪及时的会计信息体系

  1.对最终贷款人的会计信息审慎处理。鉴于我国目前企业会计信息“两本账”的现实,银行在接受贷款申请时本着审慎的原则考察会计信息。第一,要求企业报送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验证后的会计报表,并要求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书对真实性负责;第二,要求贷款企业必须提供现金流量表,把企业原来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的信息,统一按现金流量指标和现金流量表有关的财务比率要求反映,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科学性。

  2.银行建立客户信息库网络。由人民银行牵头各银行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客户信息库网络,将每一借款企业在每一银行的信贷情况、企业经营情况,包括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及补充会计信息、信用等级、开户状况建立完整、连续的银行信贷信息数据库。全面、完整、连续、动态的监控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防止企业重复抵押、连环保、多头套贷等不规范行为和高负债经营等现象的发生,保证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

  (三)全面建立银行业务的审慎性会计原则。

  1.改静态为动态呆账准备金计提的方法。第一,现行计提呆账准备金无法满足防范呆账风险,改为每月按实际发生的贷款总额的1%全额计提呆账准备金;根据风险管理分析贷款风险超过预警,立即按发生呆账的可能程度设立风险等级,按等级计再提的不同比例的“一级、二级——呆账准备金”。当两项呆账准备金累积到足以抵御所有风险贷款可能发生的呆账损失风险以后停止计提呆账准备金。第二,放宽呆账准备金计提范围。计提呆账准备金的范围还应扩大到同样存在风险的透支、同业拆借、融资租赁和存放同业款等,体现审慎的会计原则。

  2.银监会制定统一政策,各银行每年从实现的净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基金,专项用于补偿各种风险损失,作为风险管理考核目标。

  3.改革坏账准备计提方法。按照现行的制度规定,银行坏账准备是按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3%。计提。但是,不同期限和不同性质的应收账款与发生坏账损失有不同的的关系,按期末计提不能揭示其联系也与坏账准备的提取不相协调。因此,采用账龄分析法来计提坏账准备,并按账龄和性质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

  (四)健全银行风险的监督机制。

  银行风险的会计监督机制,是指金融会计在处理日常业务中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过程监督。事前监督是指对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事中监督是对银行的经营过程的动态监控。事后监督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银行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进一步防范银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