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理念更新与创新
高等学校作为一个非盈利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直接影响到高等学校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各项工作完成情况,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的发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预算管理思想作指导,就没有科学化、正规化、现代化的经费预算管理,也就没有较高的管理效益。要提高预算管理效益,必须首先解决好认识问题,树立符合实际、时代性强的科学财务预算管理观念和效益第一的观念。
一、 树立新的理财观
学校财务预算管理要摒弃过去那种办学经费完全依靠政府,学校财务工作仅仅就是把好“用钱关”的旧观念,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强化五种理财观:
(一)科学理财观。要做到决策民主,办事透明,强化预算,保证预算安排和执行的科学、合理、公正、公开。
(二)依法理财观。要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依国法、校规理财,预算的制定、实施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相关法律规定为准绳。
(三)财务资金时间价值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将成为一种新的产业,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作为现代财务管理的两个基本观念。学校理财活动也必须讲求资金的时间价值,要认真估计各种风险,并设法控制风险的发生,以求保障学校办学财力。
(四)财务预算工作核心观。高校应把预算工作作为财务工作的核心,而且应当作为学校整个工作的核心,根据财务预算组织财务收支活动,根据学校财力调整事业活动计划,以确保高校各项事业活动顺利开展。
(五)财务预算工作人才观。要重视财务预算管理队伍建设,财务人员在财务预算管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财务预算编制是一项系统工程,财务预算编制人员要对学校运行、建设发展与预算的关系进行研究,对学校内外部影响预算因素进行经常、系统、广泛的搜集和分析整理,为学校财务预算管理提出细致可靠的依据。对于财务预算管理的核心的财务预算编制工作人员以及核算监督财务工作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对于部分高校财务人员水平偏低的具体情况,这就需要及时分流一批不适合财务岗位人员,配备胜任的财会人员,精心挑选一批高学历、高能力人员补充到财务岗位,同时,鼓励财务人员通过多种途径学习财务知识,提高财务预算管理业务技能,更好地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发挥财务预算管理功能。
二、 树立新的职能观
(一)充分发挥财务部门职能。学校财务预算管理应该同学校发展紧密结合,由单纯“分财”转变为“聚财、生财、管财,由分配型向决策管理型过渡;应逐渐由“统计、划拨”的分配型会计向“预算前预测、预算执行中监督、预算后分析”的管理与经营型会计转变;要为学校的发展及时提供经济决策建议,充分发挥财务职能部门的作用,为学校的事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财务保障。作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者,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选择多种方式,大力宣传预算的功能,使各级领导和职工充分认识预算的功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理财的积极性,重视各职能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在预算编制中,预算编制人员需要对纷繁复杂的业务活动及变化情况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缜密的科学论证,从而保证科学合理编制财务预算。
(二)充分发挥各学院(部门)重要职能。经费预算是一级单位为实现年度目标所需的财力保障,它规定着用钱的方向和数量。因此,各职能部门必须站在宏观的高度,重视预算。单位领导要系统学习和掌握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财经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带头执行上级的政策和有关规定,做依法理财的明白人。要对本单位的经费预算有一个统筹安排,在制订预算方案时要深入调查,科学论证,慎重决策,多听听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意见,防止决策失误造成损失和浪费。在审批财务部门经费预算时,必须从学校的大局出发,严格审批,确保预算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三、树立新的风险观
(一)学校潜藏着较大的财务风险。随着国家对教育投资观念的转变,国家对教育的投资越来越少,高校逐渐成为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高校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受市场的影响越大,学校的财务管理面临的风险也越大。一方面是收入来源风险,学校自筹资金的部分取得受国家政策、学校声誉等局限;另一方面是融资风险,随着“银校合作”的发展,学校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大力向银行申请贷款,负债运行,如果到期不能偿还本息,则会产生财务风险。在编制财务预算时,一定要树立风险意识,在决策时不可高估收入,充分考虑可能导致收入下降和支出增加的因素,严格控制贷款规模,科学确定贷款额度、贷款期限、投放时间,防止偿还期过于集中或负债规模过大导致不能按期偿还的风险,同时尽量减少贷款资金使用成本。
(二)充分发挥财务预算在防范风险中的重要作用。财务预算是学校全面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基础上所做出的现金流量安排,它是在财务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学校资金取得和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学校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动所做的安排。财务预算是学校制度的一种管理制度,也是学校预算管理的关键。财务预算一方面和风险机制相对接,另一方面和学校内部组织及运行体制相对接,编制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可有效地预防学校在以后的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四、 树立新的效益观
(一)科学预算管理是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要求。学校具有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双重作用,客观上要求教育资源在校内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要求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模式,以合理的支出标准作为预算拨款的依据,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通过财务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的约束性,进一步增强学校的预算管理责任。财务预算如实反映学校负债情况,让全体教职员工了解学校财务状况,这才有利于形成勤俭节约办学的共识,有利于预算的执行和控制,有利于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各部门“争预算”经费的现象,从而有利于压缩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办学效益。
(二)科学的预算管理工作模式将引导学校强化内部管理。科学财务预算管理不仅可提高学校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能力,而且可带动高校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提高。高校预算管理应引入绩效预算的思想,即根据成本—效益比较的原则, 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决定支出项目是否必要及其金额的大小。在编制预算时,应从学校的全局出发,既要考虑学校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又要考虑学校财力的可能;既要保证重点,注重效益,又要向教学、科研倾斜,进行综合平衡,统筹安排学校的各项资金,全面反映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和总体规模,确保学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树立新的全面观
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全面”二字,它具有全员、全额、全程的特点。一、“全员”是指预算过程的全员发动。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指“预算目标”的层层分解,人人肩上有责任,建立全员的“成本”、“效益”意识;另一层含义是学校资源在各单位之间的一个有效协调和科学配置的过程,通过学校各职能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对预算过程的参与,把各单位的作业计划和学校资源通过透明的程序进行配比,分清“轻重缓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二、“全额”是指预算金额的总体性。学校预算不仅包括财务预算,更重要的是包括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现代学校经营管理不仅关注日常教学活动,还关注投资和资本运营活动;不仅考虑资金的供给、成本的控制,还要考虑学生就业需求、教学能力、招生就业人数、教学图书设备、工资津贴等资源间的协调和配置。三、“全程”是指预算管理流程的全程化。预算管理不能仅停留在预算指标的下达、预算的编制和汇总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预算的执行和监控、预算的分析和调整、预算的考核与评价,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对管理活动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学校的预算管理和会计信息系统密切配合,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任何反常现象都应该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地体现出来,通过预算中的预警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经营问题或预算目标问题,并通过预算的考核和评价制度,有效地激励学校各项工作按照预期的计划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燕.高校预算管理与财务制度创新[J].商业会计,2008(04) :39-40
[2]罗燕琴.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思考[J]. 会计之友,2008(06): 32
[3]郑 巍.松江学院财务管理模式分析[D] .吉林大学,2007
[4]周佳.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启示[J] .科学咨询,2008(09):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