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务报告的附注与披露
摘要: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企业财务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财务会计的边界决定进入会计报表的数据必须满足会计确认的要求,其他财务信息则在表外以附注的形式进行披露。本文通过追溯附注披露的发展和内容,结合市场对附注披露的各种回应,探讨附注披露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会计报表 附注 信息
近年来,有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日渐增多,经参阅各相关的著作和文献,其论述大多集中在整体信息披露的中外比较和缺陷及改进建议方面,对财务报告1附注披露的研究较少。我国今年年初修订公布的会计准则明确表明:“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资料”。本文聚焦于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力图通过附注披露的发展和内容,结合市场对附注披露的各种回应,探讨附注披露的未来走向。
一、财务报告附注披露的发展
在经济和管理特别是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企业对外披露生产经营信息的载体,财务会计报告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突出。财务会计的边界严格界定了可以列入财务报告的内容,使企业生产经营信息被细分为符合会计确认条件、可以列入报表的信息和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但不符合会计确认条件的信息,前者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后者则以附注的形式进行披露。财务报告发展到今天,虽然形式上仍是三张主表加附表和披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附表也是对主表的细化说明,也属于披露),但从内容上来看,企业对外报出的财务会计报告正在不断扩容,而作为扩容客体的则是大量的披露信息。不论从财务报告披露发展的初衷来看,还是从市场对财务报告披露的需求来看,这些披露同会计报表一样担负着为使用者提供经营信息特别是财务信息的使命。
著名会计史学家查特菲尔德指出,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它一方面密切依存于经济的发展,同时又对经济的发展起反作用,这同马克思所讲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一原理是一致的。 当经济活动简单,投融资关系透明,财务会计只需要以几张会计报表浓缩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但到了工业革命时代,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营形式的多样化,大量的关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内容无法在GAAP规制下的会计报表中反映,尤其是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投资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了解被投资企业的所有重要的信息,在此背景下,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在表外以附注的形式进行信息披露有了客观的必要。
就各国会计准则与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会计报表与表外附注虽不是孪生,但自从二者第一次同时面世后(限于资料的缺少,我们尚不能准确考证表外附注产生的具体时间与标志),两者就成了不可分离的连体。今后作为企业对外披露信息的财务报告的一个表徽是:人们期待表外附注更相关、更完善。
二、财务报告附注披露的主要内容
逻辑推理。从理论上来说,表外附注的产生是为了提供无法在报表中以会计要素或报表项目列示的财务信息,由此可推论,所有的财务信息除了在报表中反映外,其余均属于附注披露的内容。由于报表的某些项目是反映总计情况或摊销与折旧后的净额,因而附注还必须对报表中某些项目的构成展开解释,以还其原貌。我国今年年初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规定,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和附注,附注是指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另一方面,附注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附注披露有效性的标准,因此,附注的内容必须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纵使理论的推论不能罗列所有达到重要性标准和效益大于成本的信息,但具体的操作必须有总体原则的导向。
历史考察。搜索各国关于表外附注披露的规定和企业对外披露的实际情况来看,附注披露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一)选用的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具有不同的层次,同时允许企业在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中进行选择,选择的会计政策不同,所体现的财务状况和盈亏情况必不相同。如存货量大的企业,对存货选用先进先出法还是后进先出法,两者计算的损益大相径庭。企业应在附注中披露对会计政策的选用情况,以增强同类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对报表项目的说明
会计报表是压缩的饼干,是以总括的数据反映企业一定时日的资产权益情况和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报表上的所有项目都是总帐科目或一级科目的余额或发生额,对存在价值减损的项目还必须扣除相关的摊销、折旧和减值金额,而只反映净值。比如报表的应收款项,首先,它是由应收帐款、其他应收款合计而成;其次,报表上不反映应收帐款和其他应收款计提的坏帐准备,而是在应收帐款和其他应收款合计的基础上扣减各自的坏帐准备后以帐面价值列示,以揭示其真实的经济利益。类似的资产项目还有存货、投资等,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八项准备,其中只有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在报表上有列示,其他七项均在帐面余额的基础上扣减后以净值反映。会计报表之所以这样要求是基于其性质和特点,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共同需要。
财务会计报告作为企业对外披露信息的载体,一经公开就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而公共产品的使用者是多样化的,每个使用者的需求也必然不同。企业对外披露信息本质上既是履行对现有权益所有者的披露义务,又是一种对寻找合作伙伴(含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的投资。为使投资发生效益,变潜在的机会为真实的价值,企业有动机在表外附注中详细披露有关资产和权益的构成情况以及收益成本的明细。
(三)不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信息
进入会计报表的项目要经过两次确认,必须满足确认条件: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Walmann提出的彩色模式按层次有所放宽,但目前还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探讨。随着经营活动的复杂化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出现大量对企业影响重大但不符合确认条件的信息,如众所周知的衍生金融工具、企业人力和文化等无形资源、企业受牵的诉讼事项、以及政策的限制或扶植情况。这些信息揭示企业的潜在价值和市场地位,无论是在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下,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甚至能改写企业的会计报表信息,为企业创造巨大的价值。
(四)有关企业远景的前瞻性信息
以上三类附注披露的内容或为对现有会计报表的解说,或为对既有历史信息的公开,或为对其他信息的引入,不妨以“过去”统称,这里第四类则是面向将来的,是尚未发生但属于拟议中的重大信息,如企业规划的资产重组方案,董事会提议的对外投资决策等。一方面,就投资的目的来看,企业的未来才是投资者真正关心的,一个目前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若能实施正确的的改组战略,必能扭亏为盈,相反,一个当前运转良好的企业也可能隐藏着诸多的危险信号,著名的“煮青蛙”故事已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另一方面,有关企业远景的前瞻性信息对于企业外部没有任何历史的迹象可以推定,其信息不对称性最强,这也带来未来信息披露的必要,以告示企业的发展前景,为投资者提供理财宝典。
三、市场对财务报告附注披露的回应
我国证券市场虽然尚处于发展的初期,但从制度建设来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已取得了很大成绩,经过财政部、证监会等相关机构的努力,一个较为科学的制度规范框架已初步建立,法律法规已基本与国际接轨。
回顾以往的证券市场发展历史,我们可观察到过去社会各界对会计报表附注的关注较少,评论意见多集中在上市公司整体信息和会计报表本身。以琼民源事件为界,报表附注可谓迅速膨胀,对其讨论也明显增多。同任何事物的产生过程一样,人们在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报表附注的诞生时,总是对他寄予厚望。但接连不断的造假现象使人们冷静下来,重新审视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披露。 一致的意见认为,看似完善的法律法规存在造假的真空,使会计信息虚假发展成为制度性失真。专家学者不断对现有披露体系提出批评,批评意见大致集中在可靠性、完整性、时效性的缺失等几方面,有学者还提出了严肃性和主动性等。会计报表附注作用的发挥情况也大致雷同,因而改进措施也应针对以上批评意见有的放矢地探讨。笔者认为,从正面来说,会计报表附注,作为对会计报表数据的解释说明,作为对潜在信息和未来信息的预告,给信息使用者带来了更多的信息来源,使之了解了更多从会计报表中不能得知的信息。从反面来看,现有的会计报表附注的利用价值并不是太高,这一方面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站在信息使用者的角度,面对大量的附注,他们往往面临以下困境:
(一)难以理解
据统计,作为我国资本市场主体的众多散股股东,大多认为会计报表附注难以理解,为避免理解错误而导致判断失误,因而索性不看附注披露的内容。
(二)遗漏重要的信息
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大体上分为上述四类,但这四类在附注中的披露并没有一定的顺序,按约定俗成的惯常习惯,或查阅上市公司对外公布会计报表附注内容可知,以上所列四类的顺序一般即为实际操作中的附注披露的顺序。推测来看,这种顺序体现由近及远的原则,符合逻辑思维和判断的需要,但没有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没有体现重要性,使用者难以筛选出对投资决策影响重要的信息。
(三)主次不分
由于财务会计的边界限制诸多信息进入会计报表,这些信息都主动或被动地涌入了报表附注,这带来的一种倾向是:报表内容不变或越来越少,而附注的内容则十分丰富,会计报表越来越被异化了。给使用者的提示是:到附注中而不是到报表中去寻找重要的信息,报表甚至可以不分析,这显然是一种本末倒置,过多地依赖附注必定会存在断章取义、判断失误而带来选择风险。
四、理论与现实:会计报表附注及披露的未来走向
企业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必须附有报表附注披露,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附注披露在实际运作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披露主体即企业缺乏趋利动机和主动性使披露更完善,报表及附注的使用者没有能力或同样没有显著的正经济后果去有效利用披露的附注信息。看来,会计报表附注似乎就仅仅只是一种摆设,一种装饰!其实不然,从国际的惯例来看也好,从我国会计准则改革的方向来看也罢,特别是从审视财务会计的边界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的角度来说,会计报表附注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完善报表附注的披露。 新会计准则作为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首次将会计报表附注的地位(财务会计报告的一部分)和性质(对报表)作了规定,笔者认为,这是会计发展史上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进步,它代表了未来财务报告及其附注的发展方向。如果附注披露能针对以上回应对症下药改进,不断增强可理解性、及时性和重要性,未来会计报表附注披露必能在经济生活中大放异彩,财务会计报告也将因附注披露而更好地体现为使用者提供信息的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及附注已统一名称为“财务会计报告”,本文所述的披露即针对财务报告中的附注及其他信息的披露。由于我国惯用会计报表一语,新准则也采用与国务院颁布的《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协调一致的态度,对财务报告的核心部分仍沿用“会计报表”,故本文中对财务报告和会计报表不做严格区分,下同。
作者:高燕 林松池 文章来源: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