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一些真正有利于普通民众的政策,利民则利天下!
一、 西方国家还在为其福利问题发愁,中国更应该为福利制度发大愁。
西方国家的福利现状和中国的福利现状相比哪个好?我想答案很明显;即便用我们的福利现状与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同的历史时期相比,结论是中国的福利是低水平的。有人说:“西方国家现在还在为其福利问题发愁”,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发大愁,我认为不能以西方国家的福利问题为借口,为中国目前缓慢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现状开脱。再说回来,社会保障制度在当今这个时期不应该再定义为福利,事实上应该定义为公民的权利、或者为国家的义务。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已经被高储蓄、低消费所引起的发展不协调现象所证实。我承认社会保障制度不是简单问题,其建立健全的过程是很复杂的,但这是必须抓紧时间去做的事情,而且要速成。
二、 中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需要速成,并且还要注重公平公正。
速成的意思是要建一个覆盖全民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且还要搞一刀切,不能有先后,不能先城市后农村、先发达地区后落后地区、先沿海后内陆,更不能过多地强调地区差异,只有这样才不会引发更多的社会为题。地区差异存在是事实,不同地区的房价、消费品价格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差异,这不能成为社保制度需要差异的理由,也不能作为政府需要区别制定差异性政策的理由。事实上消费品价格差异由于消费品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已经基本消除,而房价、服务价格也会随着充分的市场竞争而消除。我们必须分析现存的差异的成因,从而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重新制造差异。现存的差异多是由于政府的制度、政策上的差异造成的。当前户籍制度导致劳动力要素不能充分市场化流动而引起的就业状况差异,人们不能“逐水草而居”;区域性优惠政策带来的地区投资失衡,投资过度集中于政府认为需要先富起来的、有政策优势的地区,自然出现了当年为生存而涌动的“民工潮”,优势地区普通民众一定会感到就业和低工资压力。再加上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必定诱使全国的强势购买力和强势人力资源向优势地区流动,房价、服务价格高也是自然。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只要政府的政策稍加公平,“民工荒”的出现那也是自然,这正是对不公平政策带来的不合理投资格局的惩戒。当今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他们的忍耐力远远低于其父辈,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却要高于其父辈,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很多,更向往和追求公平公正,不会满足于简单的生存目地(其父辈是为了生存),他们需要的是幸福甚至于高于幸福的梦想的实现,这意味着什么还要多说吗?社保制度不建不行,建!还要迅速建,必须覆盖全民而且全国统一!
三、 涨工资应该是市场的事情,不过在中国必须政府来操作。
市场经济国家的工资是由市场决定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会组织代表工人参与市场对劳动力的定价过程,同时西方国家的劳动力供应状况有别于中国,还有普通民众的意愿政府是不敢不理会的,激烈的政治斗争迫使历任政府高度关注就业问题、保障问题和工人收入水平问题。西方国家的最低工资法和不得辞退工人的相关立法很完善,这说明普通民众的工资并不是完全的按市场供求状况由市场来决定。西方经济学理论也承认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缺陷,也要求政府配置必要的公共资源,工资问题在中国的环境中就需要政府来调整和干预,工资问题就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盲点问题,这与“小政府,大市场。”的趋势是不相博的。况且涨工资事关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迫在眉睫,原因是国民经济发展已经严重的受制于低消费。涨工资的目的是改变利润和劳动者工资之间的不合理分配格局,涨工资是启动消费甚至是信用消费的最佳手段,借此缓解生产量与有效消费量不相等的痼疾。再生产的顺畅进行需要民众或政府的负债消费,民众为生存而负债是可悲的,只有源于对未来的美好预期而负债才会更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可见给民众一个未来收入上升的预期比降低消费信贷利息率和停留在口头上的鼓励消费政策更有实际意义,但基于劳动力的弱势现状,中国只有政府出面操作建立一个工资上涨的长效机制,否则经济将陷入滞胀的困境。
四、 出口不足以支撑未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当自强。
借以缓解现存矛盾的只有出口贸易和追加投资,现实是出口正逐渐被别人卡住,投资也面临着所谓“产能过剩”的压力,只有靠内需才能拉动经济继续发展,不增收何谈内需?政府不出面还劳动者工资于本来面目,真的不会有高速发展了。我认为不关注“普通民众的利益”,不迅速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不涨工资,这样恐怕问题才会更多。人民的利益政府不能不顾及,出口贸易只应该用于解决充分满足内需后的生产过剩,各国之间互通有无,否则会使中国的劳动力廉价现状通过国际贸易放大到世界其他国家,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事实上已经危及到许多劳动力成本高的国家,这是各国政府不愿意看到的。目前各国相继出台了针对“中国制造”的贸易保护措施,但其不足以抗拒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制造出的产品。任其发展争端会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会进一步放大,后果很难设想。话又说回来,中国生产的产品,首先要让中国的制造者享受,剩余的产品出口才是公平的国际贸易理念,我国不具备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只能寻求中国工业化的创新之路,自给先自足,否则得不偿失,而且会有引起许多无劳动力优势或不提倡劳动力优势的国家的人民的痛恨。退一步讲,中国要解决好贫困问题、就业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小康建设问题,仅靠对外贸易其结局不言而喻,它不足以支撑未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中国当自强,首先自己先“共同富裕”后再惠及他人,这才有利于中国人民、有利于世界人民。中国的现状是贫困和富足同在,剩余和短缺同在,苦难和享乐同在,我国的发展不能也不必均贫富,但是一定要为自己留下发展的空间,适当的让利于民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适当的还利于民,才是资本与劳动力共赢。
五、 政府不必惧怕也不会惧怕无人投资搞经济建设。
中国潜在的市场容量多大,世人有目共睹,我们应该以巨大的市场优势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注重市场的培植,适度的扩大有效需求,增大普通民众的消费意愿,势必扩的中国的吸引力。拥有了强大的市场需求,何惧没有投资或无人投资,市场经济中投资要逐利而动,利润必依附于顺畅的消费,只要拥有强大的市场需求,仅依靠现存的国有经济就足以达到产能和需求的均衡。我不是提倡走老路,但是不能说普通民众惧怕走老路;当人们对未来失去信心时,减缓经济增长将成为不谋而合之必然。经济发展和公平之间,普通民众更愿意选择公平。投资并不是外资和富人的专利,国家和民众一样可以作为投资主体扩大我们的经济总量,以无人投资来威胁中国的发展,政府不惧怕,普通民众更不惧怕。
学过西方经学的人,都知道西方经学的理论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其理论的出发点是“欲望和可能都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这样的一个近乎完美的假设,事实上人类社会中并不存在这样完美的空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借鉴,但决不能机械的照搬,原因是“时过境迁”。我不敢说按照西方之路发展中国经济是错误的,但我要呼唤人们去探寻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作者:林立 焦玉珍 文章来源: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