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县创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侧记
面对数十亿元财政性资金,如何保证支付安全高效?如何保证支出合理合法?如何向政府和百姓交一本明白账?四川省苍溪县财政局的决策者们显得自信而有底气。底气源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和一系列制度、技术创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预算、执行、监督”链条,对资金进出、使用的前前后后进行有效监督。
从“要我规范”到“我要规范”
苍溪县从2003年开始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会计集中核算改革,经过7年的运行和完善,已从最初以会计集中核算职能为主的改革模式,成功地转轨为国库集中支付和会计集中核算有机融合的“双集中”改革模式。目前,已将全县160多个县级预算单位、39个乡镇、640多套账务纳入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行集中支付核算。在资金安全维护、财务收支审核、数据汇总分析、单位信息交换等方面建立起了一整套规范、有效的业务流程和制度体系。
“原先钱放在单位的账户里,花起来缺少管束,一到审计检查,问题总是不少,现在有了‘新管家’,一切按规矩办,财务规范了,当领导的最轻松,搞起工作来也就踏实多了。”谈及改革的前前后后,苍溪县人大代表、城郊中学校长何仁元深有感触。
天下之财,用之于民。“财政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让政府的钱花得更透明、更规范、更有效,国库集中支付核算则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途径。”苍溪县财政局局长苏国成认为,“从单位这种‘要我规范’到‘我要规范’的变化,实质上体现了财政改革的重大进步,依法理财、精细理财已成为财政和单位的共识。”
从半个月到半小时
在支付大厅,工作人员刘晋给记者展示了两张资金流程图:改革前,账户分散在各单位各银行,资金通过层层划拨,一般需要半个月时间;现在,资金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一个口子进出,款项直达收款人,前后不到半小时。
在推进改革中,苍溪县以“金财工程”为核心,建立起上接部省市、下通乡镇、横连税库银的财政业务网络平台。按照合法、安全、便民的原则,制定了14个资金管理制度、24个业务流程、35项风险控制措施。从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到会计信息的生成,形成一条完整财政资金管理链条。人员工资由县财政通过工资系统直发;各类惠农补贴、民政补助等通过“一折通”兑付;大额公用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小额零星支出财政授权单位支付;财政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灾后重建资金实行“分级负责、专户储存、集中核算、直接支付、封闭运行”,所有财政性资金在制度规则下快速流动。
“过去最怕跟政府打交道,做了事,老是拿不到钱,现在给政府搞项目,直接到县支付中心办款,既快又方便。”多年搞农村项目的包工头樊清勇激动地说。
从事后监督到全程监管
国库集中支付核算使财政监督关口前移并日常化,每一分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样花,效果如何?都在县支付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的公开监督下进行,重大项目开支到实地核查,不合法不合规的收支拒绝受理,并出具《业务拒绝受理事由说明书》,详细告知预算单位和当时人拒办的事实、理由、如何纠正和完善。并加强与县人大、纪检、审计等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有机联动,通过在线监督、跟踪评审、联合检查等方式,形成监督合力。
“改革为财政资金筑起一道‘防火墙’,既保护了财政资金,又保护了财政干部。”苍溪县纪委派驻县财政局纪检组长邓小林认为。据了解,7年间,支付核算中心共拒办和纠正违法收支2359笔8893万元,查处账外收入200多万元,促使各预算单位减少非生产性支出3000多万元,消化锁定债务1.8亿多元,协助催缴税收和非税收入1.2亿元,有效地防止了乱收、乱支、乱举债和做假账的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政府、单位和百姓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