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应收账款管理亟待加强
一、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形式
1、预借旅差费。单位职工因公出差往往会先到单位会计部门借款,作为出差的费用,待职工回来以后,以旅差费报销单和有关发票结账,多退少补。
2、职工借用款。单位职工因家庭中的特殊原因,需要借款时,往往想到单位,要求借款暂用,一般单位会考虑职工的具体困难,以职工本人的工资作应收账款的还款方式,一次以现金还清或者从职工的工资中扣还。
3、修缮等预借款。当单位发生较大的修理时,修理承包人员会预借部分经费,作为修缮购置必需品,但借款的数额往往比整个修缮工程款要少到一半以上。这种借款的还款是修缮结束后,以结算总额的发票冲销,不足部分补给修理人员。
4、基建工程预付款。当单位进行某项工程建设时,工程预付款数额较大,且预付时间较长,有的单位大楼已使用多年,还没有对工程结算作一个了结,对这种预付款的结算,是在工程完工验收后由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等有关单位参与,办齐各种手续后,以决算价款入账,对预付基建款作冲回处理。
5、外借资金。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账面上往往出现借给个人或有关单位的周转金,到期后,理应全额收回。可许多单位多年来无人过问,长期挂帐,甚至有的对方单位早就不存在,形成呆帐。
6、机构合并。机构合并时并入的往来账新机构对原机构并入的往来账不知情,无法核销;
7、隐瞒收入。收入不作收入而挂往来,为了少体现收入数额;
8、经费支出超标,如福利费支出超标,作预付款而是挂账。
9、押金、保证金。单位为购置特殊商品或接受特殊服务项目,往往要向对方单位付给保证金、押金,这种情况对单位来说业务不多,但往往疏于管理,如单位购置土地时,向土地管理部门付给的保证金,基建单位向有关单位交纳的各种保证金,这些资金付出后,单位往往不管不问,长期挂在应收账款中。
10、其他借出和垫付的款项等。
二、应收账款长期挂账造成的危害
1、单位资金周转不灵,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行政事业单位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对单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长期不还,一是有限的经费资金被别人占用,单位资金周转不灵,同时也不利于单位的管理;二是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2、会计资料失真,给宏观管理带来错误信息。大量不良应收账款的存在,造成单位资产不实,会计资料失真,造成宏观决策错误。
3、影响单位内部团结,滋生腐败。单位领导人随意借用公款,这本身就是腐败,有的对单位职工厚此薄彼,关系好的随意借单位的公款;有的是去做生意周转用,投桃报李,也少不了单位领导人的好处。这样会造成职工产生不平衡心理,产生各种矛盾,影响单位工作。
三、应收帐款的审计方法
(一)应收账款数据的正确性审计
1.将“应收账款明细表”的有关金额复核加计,并与其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进行核对,看其是否相符。
2. 审计部分应收账款明细账,复核发生额及余额计算是否正确。
3. 审计“应收账款”部分明细账与其对应的会计凭证相核对账户余额是否正确。
4.审计应收账款的截止是否正确。
(二)应收账款内容的真实性审计
1. 函证应收账款确定其真实性。
2. 审计其销售合同、销售订单、销售发票副本和发运凭证等确定其存在的真实性。
3. 盘点“库存商品”,审计应收账款是否由于销售商品而形成的,以确定其真实性。
4. 审计年度结算后是否有大量退货的现象,以确定其真实性。
四、审计建议和对策
1、有关单位应对往来款项的核算引起重视,特别是单位分管财务的领导及财务主管人员,应统一认识,齐抓共管。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 ,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内部规章制度和债权债务责任追究制,管好用好资金,防止资金流失。
2、财务人员应加强学习,增强责任感和法制观念,加深对会计核算原则的认识,切实按照有关会计准则、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会计核算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3、财务公开,加强群众监督。财务公开,定期公布,这样很多部门、很多群众就可以掌握单位应收账款的明细情况,借款人也不愿自己的名字被挂在账上,贴到墙上,被上级领导知道,因此能不借的就不借了,借了也会及时偿还。
4、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往来款项的监督管理,对各单位的往来款项作一次彻底清查,不留死角。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监督管理部门适时联合进行检查,从源头上控制往来款项的进一步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