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会计信用治理体系的对策
一、导致我国会计信用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部分政府信用缺失是诱因
政府信用是会计信用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如果政府信用这个信用底线出了问题,那么它对整个会计信用体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无法估计。一是表现在政府功能严重错位,不恰当地介入或过分干预经济活动,严重“透支”政府信用;二是表现在政府公然违约,不守承诺。例如,有些政策和会计法规的制定随意性很大,缺乏连续性和统一性;三是表现在有些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人为制造失信,进一步加剧政府信用的缺失。
(二)法律监管不力是障碍
法律是维护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重要机制。然而就目前我国法制状况而言,涉及信用活动的法律、法规大多对会计信用活动的法律依据不完备,而且,在已经建立的法律制度的背景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在较大范围内存在。法律监管不力是影响会计信用体系建立的一个障碍。如何协调好财政部与证监会的关系,以避免会计法规之间的漏洞和矛盾。如何改变过去罚则中的补偿性处罚为惩罚性处罚等。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下功夫研究。因此,完善法律体系对于我国会计信用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但如何维护法律严肃性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仍是我国会计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诚信理念淡薄是缺陷
诚信是会计工作的生命线,然而今天的会计信用正面临着公众的质疑。对会计信用来说,其缺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益至上的法则在会计行业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在限制会计追逐利益的时刻缺乏法律的支持与庇护,单纯寄希望于诚信的倡导和道德的约束来维护信用,道德观显得不堪一击,会计面对丰厚利益的单方面追求和强调导致对社会关系其他方面的忽略和蔑视;二是各种“虚假”和“欺骗”现象充斥于社会和市场。由于受自身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限制,会计人员很难顶住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干扰,坚守会计诚信的理念易动摇。
二、影响我国会计信用体系的制约因素
(一)制度伦理问题
从制度伦理来看,会计伦理道德的制度化发挥着会计“伦理制度”的凝聚、演示、调节和规范功能,确保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完备的会计制度只有在得到信誉、道德等非正式制度支持的情况下才能有效运作。在会计制度安排的设计中,应将抽象、神圣和不确定的伦理道德情感、理想和现存的各种具体社会制度相结合,使其“物化”为普遍的、强制的并约束人们行为的现实制度力量,以当代公认的伦理精神为指导,力求合理、公平、公正、正义。
(二)公司治理问题
从公司治理来看,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公司治理用以处理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套制度安排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以实现经济目标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会计信用的前提要削弱 “内部人控制”,即要进行必要的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的完善程度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其目的在于治理委托人和代理人信息不对称和效用目标的差异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
(三)政府管制问题
从政府管制来看,政府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处于强势地位,拥有权力、信息等各方面的优势资源,但是政府在商业活动中却滥用了这些资源造成政府信用中存在许多问题。政府通过法律、制度的制定、实施来影响与决定企业行为模式选择,政府行为是会计信誉的“风向标”。
(四)媒体监督问题
从媒体监督来看,受法律有效保护的自由新闻媒体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制度。新闻媒体维护是提高上市公司信息,确保证券市场会计诚实信用的第三道堡垒。会计行业的自律性管理和惩戒情况必须接受社会大众和新闻媒介的公开监督,会计行业才能获得社会各界的信服与支持。
三、完善我国会计信用治理体系的对策
(一)优化会计信用治理的制度安排
1.狠抓信用法律奖惩制度建设。信用法律奖惩制度建设应强化法治,加大会计信用立法及执法力度,使我国尽快制定会计信用法律法规,健全会计法规体系,并且要德法并重,实现会计信用道德法制化。此外要坚持会计信用法制宣传与培训教育相结合原则,树立社会意识、形成企业内部自我约束机。深化会计普法活动,增强人们法制观念,从而创建遵纪守法、诚实信用的良好风尚。
2.重视会计信用信息披露监管制度。会计信用信息披露监管制度建设,既要强化政府管制和法律管制,还要加强社会监管和道德建设。首先,尽快制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加快高级会计人才培养,建立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有效约束机制,促使其行为规范化;其次,改进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尽可能减少上市公司可供会计处理选择的余地,明确各种处理方法的场合和适应原则,减少上市公司操纵会计信息的可能性;再次,强化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其风险意识,加大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力度,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公布季报。
3.健全会计信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防止财务活动中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也是确保会计工作正常运行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健全法人治理的重要基础。应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改革法人治理结构,强化董事会职能、完善内部控制主体建设,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明确界定各方责任;二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法制建设,以及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等方面行业准则的制定,建立内控信息披露机制与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体系;三是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检查,改善控制环境;四是构建及时有效沟通的管理信息系统;五是树立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评估、风险报告、风险转移等措施建立有效的风险预防体系。
4.强化会计信用激励约束制度。建立切实可行的会计信用激励约束机制,是会计信用治理体系的制度安排,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举措。不仅应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确保激励约束机制的实效,通过平等协商一致缔结契约出入市场,独立进行产权交易。而且需建立完善的公司业绩评价机制,调整和改进公司现行业绩评价方法,建立公司董事绩效评价制度与综合权衡的价值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企业家激励制度,构建多元化报酬制度,完善公司内部财务监督和外部审计制度。再次,建立合理的经营者约束制度。实行经营者风险责任制度与授权约束制度,以及经营者资产风险抵押的损失赔偿制度。最后,建立全国会计信用公示制度,建立全社会监督的会计信用惩罚机制。
(二)致力会计信用治理的文化构建
1.塑造中国特色的会计信用文化模式。会计信用文化模式以创建中国特色和谐社会为明确的奋斗方向。为此应从四方面塑造会计信用文化模式。第一,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经济伦理与和谐文化,加大诚信伦理宣传、教育力度,并且发掘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髓,充分吸收西方发达经济体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信用文化培育中的有益成分;第二,明知吸取与借鉴中西方信用文化,铸造“义”、“利”和谐一致的中国现代信用文化;第三,完善信用至上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建立调查委员会、技术鉴定委员会、惩戒委员会等行业自律性决策组织来完成会计道德规范的实施;第四,建立健全职业道德评价系统,对会计从业人员实行失信惩戒约束,逐步营造授信的道德文化职业氛围。
2.提升以人为本的会计信用道德教育制度。加强会计信用的道德教育是提升信用文化水准的最重要途径。以人为本的会计信用教育机制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心。首先,学生和会计人员的信用宣传教育,将作为会计信用教育、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最重要内容,其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能树立会计职业尊严感和责任感;再次,会计人员信用品格的培育与打造德才兼备的信用人才队伍是会计信用教育的重点。最后坚持科学协调发展观,构筑和谐社会的信用工程。
3.维护会计信用的外部治理机制。优化会计信用的外部治理环境则是信用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顺应我国加入WT0经济融合的全球化趋势,应加快制定会计信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加大相关立法与执行力度,加强行业自律与行业监管,提高会计行业社会公信度。同时确立股东集体诉讼制度与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严格执法,加大管理与惩罚力度,必须从立法、执法上对造假单位及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或刑事处罚实行市场退出机制,提高造假成本。最后要完善企业、个人信贷制度、信用担保制度,制定政府各部门会计信息公告制度,建立社会信用信息的管理制度。加强政府监督、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的力度,协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科技文教环境等,营造人人都讲诚信的良好道德文化氛围。
(三)完善会计信用治理的运行机制
1.强化会计信用道德自律机制。维持会计信用道德自律的一种运行结构和活动原理,执行会计道德规范不是受制于外力,而是通过企业员工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判断和自我。“立法”来体现会计诚信道德规范的内容及要求的一种制度安排。自律机制主要包括会计道德自律管理组织机构、自律管理规范机制、自律目标机制、自律环境机制等内容。
2.深化会计信用道德他律机制。会计道德规制与动态运作有机体系服从自身以外的强势权威与制度规则的约束,通过这些规范体现了“应当如何”的要求。主要包括:建立会计行业自律组织机制,开展会计信用道德评议讨论制度,有效促使企业遵守职业道德;建立社会舆论监督机制与企业员工会计诚信档案;优化法律制度机制加大对违反公司法规的惩治与处理力度:健全财经审计监督机制,保证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构建内部公司控制机制,采取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完善公司监督机制,对现有公司队伍做出清理,确认公司员工水平,不符合条件的下岗,缺岗位则向社会公开招聘;强化会计道德教育机制,重视在职继续教育,对公司员工分层次进行终生培训;本科、大专、中专学校在经济类专业中增加公司信用道德教育内容。
3.建立会计信用评估服务体系。科学的会计信用评价体系是信用治理体系良好运作的依据,规范的信用评级机构是会计信用治理体系有效执行的关键。形成五种会计信用评估服务体系,一是确保会计信用评估程序有效运行的一系列措施与配套制度。对注册会计师执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信用情况自从业开始进行全过程管理评价,以建立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信用档案为起点,定期、不定期抽查注册会计师执行独立审计准则、执业道德等信用情况;二是建立和健全我国会计征信数据库,改善征信体系的信息环境。大力发展信用信息管理并加快信用数据的开放,综合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三是建立和完善对失信者的惩罚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强监管。加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作用,加大对违约失信者的处罚力度;四是建立会计信用的评价机制,促进会计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化建设。对会计中介服务机构推行市场化改革,加大信用调查报告、资信评级报告的市场化程度;五是健全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推行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将职业道德与执业风险紧密挂钩,处理好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