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简要分析审计信息生成及治理问题

在该框架下,审计信息生成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审计行为过程抛弃了审计三方关系。受托责任关系仅作为审计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引发审计需求。在审计活动阶段,受托方和委托方“消失了”,审计活动被认为是审计师单方面的行为过程,其分析自然也就没有涉及审计信息需求方的特性及其对审计行为过程的影响。第二,审计师的特性是单一的。审计师被简单定位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中介,其审计活动仅是一种社会义务,排除了自利动机。第三,审计行为是在职业道德等规范约束下的纯粹专业行为,审计过程是在专业标准等规范约束下的纯粹技术过程。与上述特点相应,审计信息的治理主要立足于审计师的角度,即致力于构建确保审计师社会责任的信息治理制度。

主要表现在:建立职业道德约束规范,使审计师保持独立、客观和公正的专业操守;建立审计准则等专业标准,将审计行为限定和引导为专业行为;制定法律法规,对审计师偏离专业操守和专业标准的行为进行预防和制裁。当出现信息虚假时,主要也是从上述方面寻找原因和新的治理措施,比如,或者归结为审计师职业道德沦丧,致力于诚信建设和改进事务所的组织制度,或者归结为专业标准缺陷,要求改进审计标准,或者归结为法律法规不苛严,要求对审计师严刑峻法。笔者认为,现行观点有两个明显缺陷:一是忽略审计信息供需双方特性的分析,对审计行为过程的认识并不符合现实,更不能解释现实;二是将审计信息失真完全归结于审计师,也与事实不符,不利于审计信息的全方位治理。因此,有必要将供需特性纳入分析体系,对现有认识框架进行修正(一)审计供需方特性与审计活动审计是审计师与审计信息需求方之间的契约交易。为了保障自身利益,契约各方都会关注或影响契约对方在契约下的活动过程。因此,审计也可以说是包括供需方在内的各种因素共同影响或支配下的活动。

概括起来,审计活动过程受三个重要因素的影响:
1.审计师自身特性影响。从现实来看,审计师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其承担社会责任,满足社会对公允审计信息的需求,这是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其具有盈利或其他利益需求。审计师的行为过程既可能受前一特性主导,也可能受后一特性主导,还可能是两种特性的交织。因此,其审计行为既可与其承担的社会责任一致,也可存在不同程度的背离。
2.需求方特性影响。随着受托责任关系的发展演变,审计信息的需求方越来越广泛,各方的需求特性也呈现出多样性。根据对审计信息的需求差异,笔者认为可以将这些需求方分为两类:(1)公允审计信息需求者。他们希望审计信息反映会计系统的实际状况,不偏向相关利益的任何一方。(2)背离公允信息的自利信息需求者。他们希望审计师提供有利于自己而误导其他需求方的自利信息。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并不认为受托责任关系的委托方一定属于前一类,受托方一定属于后一类。事实上,任何信息需求者都可能属于前一类,也可能属于后一类,依其自身利益而定。
3.社会规范或行业规范影响。社会规范或行业规范是政府或群体组织基于全社会或全行业大多数人的利益所制定或形成的行为准则,其约束社会或行业内的所有个体。审计活动主要受职业道德约束、专业标准约束和法律法规约束。审计师违背这些规范,可能受到政府或舆论的相关惩罚。以上三个因素融合在一起,构成审计活动的前提,又作用于具体的审计过程。由此,如果不综合多种因素加以考虑,我们对审计信息的生成及治理也就会有不同的认识。(二)审计信息生成过程1.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使用的风险概念并不是审计风险,而是经营风险。所谓经营风险是审计经营失败的可能性。经营风险较审计风险更为宽泛,主要包括专业风险和市场风险。专业风险是审计质量达不到专业标准要求而招致损失的可能性,包括监管部门处罚、道德谴责和经济赔偿等,其中重点是审计意见不适当带来的风险。专业风险受两个因素影响:(1)审计风险,即审计师未能按专业标准实施审计程序,或者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或者两者兼有的可能性。既可能系因审计师主观故意--比如故意发表不适当审计意见或故意缩减审计程序,也可能系因审计师未意识到的原因。审计风险包括前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因素(。2)审计风险的暴露概率,即审计风险因监管部门检查或企业经营失败而暴露的可能性。市场风险是审计服务未能满足审计需求致使市场丢失而招致损失的可能性,包括审计意见未能满足某类审计需求引起的市场丢失,审计服务递送过程的质量不佳--比如服务态度不好,缺少增值服务等原因--引起的市场丢失。审计师可使用如下风险模型:(1)经营风险=专业风险+市场风险;(2)专业风险=审计风险×暴露概率;(3)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很明显,经营风险模型嵌入了审计师特性、需求方特性和规范约束等综合因素,会更加全面和现实。

2.对特定审计项目,审计师并非预先确定一个可接受审计风险水平并根据该风险水平制定审计程序计划,恰恰相反,审计师先有多种审计实施方案,不同方案包括不同的审计程序计划。审计师评估并比较各种审计方案下的经营风险水平,并将各方案中的最低经营风险水平与审计师的可接受经营风险水平比较。如果该最低经营风险水平大于审计师的可接受经营风险水平,审计师选择放弃该审计项目;反之,审计师接受审计约定并择定经营风险水平最低的方案为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不断根据新情况、新发现,重新评估风险水平,修正审计方案。3.审计过程或审计结果不仅是专业过程或专业结果,而是经营过程或经营结果。因此,审计过程未必遵循“审计程序、方法和审计技术→审计证据→审计意见”的逻辑顺序。一方面,如果经营风险水平可以容忍并且在各种方案中最低,审计师可能选择实施“零程序”或“零证据”的审计方案。另一方面,在审计最后阶段,审计师在重新评估经营风险并修正审计方案时,还可能出现“审计意见→审计证据”的逆向过程。

(三)审计信息的可能结果在供需特性纳入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审计师并非旨在提供公允审计信息。在不同的供需特性下,审计信息可能有不同结果。下面我们简略分析在四种极端供需特性下审计信息的可能状况。假设审计过程中,审计师或者由完全社会责任特性主导,或者由完全盈利特性主导;在需求方,或者由完全公允信息需求方对审计发挥主导影响,或者由完全自利信息需求方对审计发挥主导影响。根据该矩阵,供需对审计过程的影响:(1)如果分别由完全社会责任特性和完全公允信息需求方主导,则供需目标一致,生产公允信息的经营风险相对较小,可能性增加,信息失真主要是不可避免的技术原因;(2)如果分别由完全社会责任特性和完全自利信息需求方主导,由于审计师重视社会责任所涉及的法律惩戒和道德谴责,漠视来自需求方的利益压力,因此公允审计信息可能性较大,信息失真也主要是不可避免的技术原因;(3)如果分别由完全盈利特性和完全公允信息需求方主导,审计师可以将追求盈利与提供公允信息结合起来,公允审计信息生产具有可能,但其可能性弱于(1)和(2),因为这种情况下不仅可能出现不可避免的技术性信息失真,还可能出现审计师基于盈利需求,降低成本而人为减省审计程序造成的信息失真;(4)如果分别由完全盈利特性和完全自利信息需求方主导,由于审计师的盈利目标要实现,需要迎合自利信息需求方,因此虚假审计信息具有很大可能性。现实状况并非上述任何极端状态。审计师既不是完全社会责任特性主导,也不是完全盈利特性主导,而是两种极端状况之间的一种状态。需求方对审计过程的影响,可能既不是由完全公允信息需求方主导,也可能不是由背离公允信息的完全自利信息需求方主导,而可能是这两种情况之间的某种中间状态。因此,实际情况下的审计信息真实或失真的程度就具有更多可能性。另外,我们对该矩阵的分析是立足于具体审计项目而言的,事实上,这种模式同样适用于整个审计市场。

(四)审计信息治理在修正后的认识框架下,审计信息治理观念和途径也就有了新的变化:1.从上述分析可知,在整个审计市场中,审计信息失真必然存在。只是在不同制度安排下,信息失真程度不同,信息失真的暴露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审计信息治理是永久性的动态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2.审计信息治理需要从审计信息供给和需求两个途径着眼。从审计信息矩阵可知,审计师的社会责任特性越突出,审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越小。因此,从供给方面看,基本的治理思路是强化审计师的社会责任。具体的措施主要包括革新审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制度,强化对审计师的职业道德约束、专业标准约束和法律法规约束。这正是我们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同时,从审计信息矩阵也可发现,公允信息需求方对审计过程的影响越大,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越小。

因此,从需求方面看,基本的治理思路是改变两类需求方在审计影响方面的力量对比,强化公允信息需求方对审计的影响。具体措施主要是革新企业制度,强化对审计信息需求方的道德约束、能力约束和法律法规约束。从需求角度治理审计信息,目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在供需分析模式下,信息的治理讲求供需两方面相关治理措施的协调配合,偏废某一方面,都很难达到满意治理效果。这一点对我国当前审计信息的治理尤其重要。结论审计从来就不是审计师独立主宰的纯专业活动。从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到每一次具体的审计实践,审计行为都贯穿了审计信息供需双方的意志。在供需特性丰富多彩的审计市场,审计可能生产真实信息,也可能生产虚假信息。信息治理的途径需要从供需平衡中去寻找。然而,审计信息的供需在现实中很难找到绝对的静态平衡。因此,实现公允信息的欲求,供需双方都需要在动态中努力寻求专业增进、道德培育、制度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