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研究
一、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对可以定量描述的项目,必须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指标进行量化评价,才能使对资金使用效益实现程度的定性评价更具有证明力和说服力,评价结果才更直观、更具有可比性,才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而对只能定性描述的项目,还需要全方位评价其综合效益,提高定性评价的科学性。建立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要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尽可能采用量化指标。
2.分类原则资金使用“机构”范围包括:机关职能部门、教学单位、教辅单位、科研单位及后勤部门等。资金使用“项目”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各专项预算资金等。上述不同使用范围的资金有不同的效益及体现方式,不同部门也有其各自的特点,应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
3.绩效与公平相结合原则各部门利用资源的效率与效果是绩效问题,不同部门的利益分配是公平问题,在设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时,应坚持独立性,找到最佳平衡点。
4.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原则制定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时,要兼顾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同时,尽量使短期绩效服从长期绩效,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是评价标准的量化表现,是将资金效益通过有关绝对数或相对数具体表现出来,可以考虑设置以下几类指标。
1.评价考核学校财务收支管理的基本指标预算收支完成率。用来衡量学校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实际完成的程度。
a.收入预算完成率=(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本年收入预算数×100%;b.支出预算完成率=(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其他支出)/本年支出预算数×100%。
自筹经费收入占总经费收入的比率。学校自筹经费反映了高校多渠道集资办学的规模和效益。一般情况下,自筹经费收入占总经费收50%以上,且比率越高,反映该校办学效益越好。
自筹经费收入占总经费收入的比率=自筹经费收入/总经费收入×100%;自筹经费收入=学费收入+教育服务收入+科研服务收入+其他服务收入+捐款收入+投资收入+所属机构上缴收入+其他收入;总经费收入=中央政府拨款+地方政府拨款+学费收入+教育服务收入+科研服务收入+其他服务收入+捐款收入+投资收入+所属机构上缴收入+其他收入;国家经费拨款占总收入的比例=国家经费拨款/总经费收入×100%。
自筹经费增长率。这一指标反映学校对国家的依赖程度、学校自我筹措资金的能力以及努力程度。这一指标越大,说明学校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越强;这一指标从动态角度反映学校在自筹资金方面的努力程度和状况,与其他院校在纵向或横向相比之下,反映学校经营状况和财务管理水平。自筹经费增长率越高,反映该校办学效益越好。
自筹经费增长率=(本年自筹经费收入-上年经费收入)/上年自筹经费收入×100%。
2.教学绩效指标主要体现财力资源于教学方面的利用效率,主要由以下考核指标构成。
财力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这个指标综合反映国家培养一个学生当年开支的经费数额。与全国同类院校相比较,经费开支较少的院校,说明该校经济效益好。一个学校如果当年比上一年节约,就说明提高了经济效益。
学生人均分摊的经费开支数=全年经费实际支出数/当年学生平均数;学生人均分摊教职工人员经费=(全年工资+补助工资+福利费)/当年学生平均数;学生人均分摊设备购置费=全年设备购置经费数/当年学生平均数;学生人均分摊教学行政费=(全年公务费+业务费开支数)/当年学生平均数。
在经费总支出中,人员经费比例越高,公用经费必然少,不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因此,人员经费支出在全部经费支出中的比重越小越好;当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之比大于1时,说明人员有超编现象。一般情况下,各项经费指标应至少满足国家教育部门教学评估的目标要求。
人员经费与经费总支出的比率=人员经费/经费总支出×100%;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比率=人员经费实际支出数/公用经费支出×100%;教学业务费比率=教学业务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100%;人员经费比=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100%;预算内外收入比=预算内总收入/预算外总收入×100%。
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
师生比=学生人数(折合年平均数)/教师人数(年平均数)。
师生比例不能过高,师资严重不足会影响教学质量;也不能过低,否则会人浮于事。
教师占全校职工的比重=教师人数(年平均数)/教职工人数(年平均数)。
该指标是衡量学校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性指标,该比例越低,反映学校非教学人员越多,学校社会化程度越低。
3.科研绩效指标主要考察高校科研活动的效率与效益。
科研项目的经济效益是将科研课题经费数和成果推广运用后取得的效益进行比较,从绩效审计的角度看,重要的是加强课题开题前的技术经济论证和评价。其主要考核指标有:课题费用效益率、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率、应用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科技成果的获奖率、科研活动收入年增长率等。其中:课题费用效益率=(课题成果推广价值-课题成本总支出)/课题成本总支出×100%;应用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科技成果实现的价值/研制成果投入的价值×100%;科技成果的获奖率=获奖项目数量/科研项目数量×100%。
由于将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并要经过社会的开发,因此,对于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率这一指标的考核,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困难。
4.资产绩效该指标主要考核高校对物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以保证学校资产的完整性和促进资产使用效率的提高。高等学校的物力资源包括固定资产、原材料、低值易耗品等,其主要考核指标有:固定资产增长率、学生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教学仪器设备在用率等。
物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指标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增长率。这个指标用于衡量高校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同时客观反映学校财务支出结构、支出质量。
固定资产增长率=(本年末固定资产总额-上年末固定资产总额)/上年末固定资产总额×100%;机器设备使用效率=实际使用时数/可充分使用时数;图书资源使用效率=年出借量/馆藏数量;房屋使用效率=教学用房面积/房屋总面积;人均固定资产=年末固定资产原值/年末职工数;学生人均固定资产占有量=固定资产总数/在校学生总数;教学实验开出率=已开实验项目/应开实验项目;年末学生人均教学仪器设备原值=年末教学仪器设备原值/年末在校学生数;学生图书资料平均册数=学校年末公共图书总册数/年末在校学生数;年末学生人均占用房屋建筑面积=年末房屋建筑面积/年末在校学生人数。
通过考核这一系列指标,可以了解学校现有办学条件以及挖掘潜力的可能性,促使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物力资源。
对于以上构建的高等学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由于不同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不同,因而在对指标价值进行合成时,应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进而确定各指标对高校整体绩效的重要程度。在对高校绩效审计定性指标标准值进行设定时,可以选择精通高校财务工作、具有敬业精神、独立性高的专家学者,在制定咨询表和准备必要的背景资料后提交专家,经过多轮咨询调查并修正后,采用统计方法综合得出专家群体对评价指标标准值和权重的判断赋值结果。对高校绩效审计中可以量化的指标必须设置标准值以比较被审计单位的绩效分值。对于各指标标准值的设定可以进行专项调研考察,如果考虑当前实际以及成本效益的原则,也可以选择次优方案,即对不同指标的标准值借鉴国外成熟且公认的指标值或以高校竞争排名中的相对值作为该指标的标准值。
此外,还要重视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和管理,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目的、范围、程序和权限等做出具体规定,扩大绩效评价结果对部门的影响,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经费投入方向、资金支持重点、责任人的业绩考核挂钩,真正实施对资金的追踪问效,以实现学校资源的合理有效使用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