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不同经济学框架下的公司治理理论分析

 (一)交换活动与新古典资源配置观
  在西方经济思想嬗变的过程中,当古典经济学的统治地位被新古典经济学取而代之后,经济学的研究重心就由生产领域转向了交换领域。主流经济学家视交换活动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并致力于研究所有互利的交易机会的条件,以实现现有资源的最优配置,互利的交换过程成为主流经济学家视阈中改善经济绩效的唯一方式。主流经济学家对交换活动特征的抽象认识成为新古典资源配置观的基石,进而成为建立在新古典资源配置观及其变体基础上的公司治理理论的微观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家对生产领域的研究持敌对态度,力图使生产服从于交换,并将交换活动的特征抽象为即时的(现在的行为不影响将来)、分立的(个体的独立行为)和确定的(至少是可计算的),由此产生了将资源配置视为可逆的、个体的和最优的资源配置观。可逆性是指现在的资源配置不会对未来的资源配置产生影响,即当期行为只产生当期效应;个体性是指资源配置和收益的性质允许每个经济参与者以其认为适当的方式开发和利用生产资源,而与经济中其他个体的决定和行动无关,即个人行为完全独立于其他人;最优性是指资源配置过程无非是在一定的市场和技术约束条件下,对不同经济结果进行选择,即资源配置过程就是在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都是已知的前提下,从中选择最优的。可见,主流经济学家在对交换活动特征进行抽象的基础上,由交换活动的特征逻辑演绎出新古典资源配置观。
  (二)新古典资源配置及其变体与公司治理
  在由交换活动的特征逻辑演绎出新古典资源配置观的基础上,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如果资源配置是可逆的、个体的和最优的,那么现有资源的最优利用就只能通过完全的资本、劳动和产品市场实现,即保证资源自由流动的完全竞争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在将新古典资源配置思想运用于公司资源配置时,出现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将整个新古典资源配置观完全运用到公司资源配置,并演绎出对公司治理制度的要求,认为理想的公司治理制度是能够支持经济资源自由流动的制度条件,而且各种制度条件的相互结合,将确保经济资源配置的市场控制,股东至上理论即是能够支持公司资源配置由市场控制的公司治理理论,因而股东至上理论实质上是新古典经济学在公司治理中的体现和运用。第二种是新古典资源配置观的变体,通过引入“企业专用性投资”概念,突破了新古典资源配置的可逆性假设,但仍然延用其个体的和最优的假设,进而逻辑演绎出公司治理制度的改革方向,是要保障在进行收益分配时,对进行企业专用性投资的参与者提供适当的激励,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此思想基础上应运而生。可见,股东至上与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当前公司治理争论中的主要理论观点,实质上都是新古典资源配置观全部或部分运用于公司资源配置的产物,这就决定了两种公司治理主张必然有共性也有个性,其共性与个性的根源也都能够一目了然。要深入理解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两种公司治理理论差异的源头、共性与个性,还需要对两种理论的共性与个性做进一步的评价,进而奠定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
  (三)股东至上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评价
  如前述分析,股东至上与利益相关者脱胎于新古典资源配置观及其变体,因而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核心问题及其对经济绩效的理解成为两种公司治理理论共性的源头。从研究方法来看,两种治理理论都是采用新古典经济分析的静态分析方法,专注于研究公司现有资源的静态最优配置。从研究的核心问题来看,“剩余分配”问题是两种治理理论的核心关注点,其重点在于谁得到剩余收益,及这种剩余分配会对公司业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对经济绩效的理解来看,由于股东至上理论是新古典资源配置观在公司资源配置中的完全运用,因而坚持以完全市场理论作为经济效率的基准,认为能够支持公司经济资源自由流动的“市场控制”型治理是最优的;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引入“企业专用性投资”概念,突破了新古典资源配置的可逆性假设,但并未说明产生“企业专用性”的原因及其动态变化过程,因而利益相关者理论所倚重的公司资源配置概念未能超越新古典静态资源配置观,其对经济绩效的理解仍然是以市场绩效为基础,并主张以公司治理制度作为市场的补充,对进行“企业专用性投资”的个人提供适当的激励,以防止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抑制。
  两种公司治理理论在共性凸显的同时,各自都存在鲜明的个性特征。具体来说,由不同的资源配置观所孕育的相应公司治理理论的独有个性可以归结为对委托代理关系的认识差异、对企业本质的认识差异、公司经营目标差异及公司治理改革主张差异四个方面。
  首先,从对委托代理关系的认识差异来看,股东至上理论基于新古典资源配置观及私有财产的传统逻辑,认为股东是唯一的委托人,倡导维护股东权益,防止经理层对股东权益的侵蚀,形成了在股东对管理层的经典委托代理框架下分析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范式。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人力资本理论中的“企业专用性投资”概念,在突破新古典资源配置的可逆性假设的同时,也突破了对委托人范围的认识,委托人不再仅仅局限于股东,而是包括所有进行了企业特定投资并为此承担风险的所有参与者(所有利益相关者),因而管理层作为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代理人,其责任范围应包括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