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中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关中——天水经济区”确定为西部大开发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要求将关中打造成为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农业循环经济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当前在关中地区推广应用的情况却相对滞后,存在应用模式单一、针对性不强、科技含量不高、应用范围小、产业联动效应不明显等诸多亟需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关中地区以半湿润、半干旱暖温带季风性气候为主,年均气温11-15℃,极端高温39-42℃,年均降水量650mm。近年来,关中地区在循环经济领域做了大量的尝试,成绩斐然,但总体上呈现“工强农弱”的局面。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虽然建立了一批农业产业生态园,但是仍然以低水平的小农经济小循环为主。
  2.发展特点
  (1)政府推动,示范引导。为了引导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农业、水利、科技等部门齐抓共管,在各地建设种养植示范基地,引入农业循环经济手段,深挖循环农业的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通过示范,引导农户积极参与。通过开展辅助培训工作,提高农户农业循环经济知识水平和参与能力,引领农业产业的升级改造。
  (2)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目前,关中地区已经发展了多种多样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较为典型的包括“畜-沼-菜(果)”生态小区模式、四位一体模式、生态温室工程模式、沼气太阳能综合利用模式、农村生态校园模式、果园循环模式等。
  (3)依靠科技,强化基础。农业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对农业生态产业链充分研究基础上的经济模式。关中地区在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采取“政府引导、群众参与、项目支持”的方式,对优势产业进行合理布局和科学对接,强化硬件和软件同步发展,努力实现产业间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形成产业联动效应。
  3.主要问题
  (1)现有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封闭、保守的弱点,对产业链延伸与产业联动的推动作用不明显;(2)对资源的综合利用不充分,并不能发挥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3)经济效益不高,对农户的吸引力有限,不能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4)配套政策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障度不高。
  二、发展思路
  1.选择前提
  首先,关中地区农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这种优势是实现农业和工业经济耦合的坚实基础。通过农业与工业耦合,可构建多级循环经济模式,形成“农业-工业型”循环经济体系,这种体系能实现“以工促农,工农联动”效应,是农业和工业最有效的结合点。
  其次,关中地区灌溉水、耕地等资源有限,制约着农业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区域内,多种有知名度的农产品因存在时间较长,正面临着品种老化、效益停滞等问题。
  再次,关中地区有良好的农业基础,农业科技人员和科研院所众多,有大量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理念。
  2.选择原则
  (1)适当性原则。综合分析论证所需建立模式地区,应根据自然环境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社会经济状况和农民的接受能力、科学技术水平等情况,将整个地区分成不同类型区,因地制宜建立适合不同类型区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2)效益性原则。建立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应遵循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这三大效益是衡量循环农业工作的重要标准。三大效益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区域内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持续性原则。建立循环农业需要充分考虑当地循环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和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充分考虑社会资源、经济、生态环境及循环农业发展效益的可持续性。
  (4)整体性原则。一方面,循环农业模式是整体农业经济与技术体系的一部分,其建立的模式要与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和养殖、种植结构相结合,与区域农业规模经营相结合,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相结合;另一方面,循环农业模式中各单项技术应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可操作性原则。建立循环农业模式应当实用性强、便于操作。在建立模式时,既要考虑农业技术的先进性,又要考虑农业技术的经济实用性,量力而行,使农户易于接受和掌握。
  (6)责任性原则。责任性原则是指农业循环经济活动中,各个参与的主体要有明确的责任,通过承担各自的责任来保证循环经济模式的正常运行。具体包括生产者责任、排放者责任和公众责任。
  3.关中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结构与功能
  (1)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子系统。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目前的现状是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土地资源浪费、闲置、被挤占等现象较为严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当重视土地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实现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
  (2)农业废弃物利用子系统。农业废弃物属有机类物质,具有可再生利用的特点。要研究开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使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要建立农村有机废弃物利用开发和再利用的促进体系,建立促进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的激励机制。
  (3)新能源利用子系统。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以外的各种能源。将新能源与大棚技术、沼气系统和生态农业建设三者的有机结合,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农业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也能推进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保证。
  (4)新农村建设子系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村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
  (5)政策法规子系统。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实践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实现支农惠农政策的研究、制订和落实,强化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新技术的研究,让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和循环经济立法互相促进,努力提高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三、九大发展模式
  1.田内循环发展模式
  该模式包括秸秆还田、果园养殖、间套种、坡地水保措施等方式。特点是实用性强,便于实现,与现有种养植业结合程度高。在关中各地均可推广。
  2.设施农业发展模式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技术、资金、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在发展设施农业的同时,融入循环经济理论,对区域内各组成部分进行科学匹配,形成能源利用上下游的关系,使设施农业建设达到可循环、高效益的目标要求。这种模式技术含量高,对循环经济内各组成部分匹配度要求高,有利于实现农产品的品牌化。适用于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近郊发展。
  3.农协发展模式
  由农业协会统一组织实施,通过科学设计实现种(养)殖业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循环,在协会会员范围内及不同农业协会之间建立起农业循环经济体系。推广应用标准化种养殖技术,提升农产品品质,走无公害、无污染、品牌化的绿色农产品开发道路。最后通过与流通企业的面对面合作,走入市场。这种模式特点是显著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农业协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4.绿色旅游发展模式
  一是引导农户集中居住,集中建设乡村公共设施;二是运用循环农业技术,开展改水、改电、改路、改厕等设施、循环化改造工作,净化、美化乡村环境,建成生态乡村;三是利用开发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庭院循环立体种养经济;四是大力发展“农家乐”,建设“绿色农庄”、“绿色宾馆”等,打造乡村生态旅游品牌。这种模式特点是以乡村为整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建设乡村大循环和农户小循环的多层次循环农业体系。
  5.“种、养、加”发展模式
  一方面,注重利用生物链特征建立农业多层循环体系;另一方面,注重产业间的再循环联动,即再循环的链接。这种模式通过循环经济为纽带,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改善地方经济产业结构。适用于各类涉农园区和农业基地推广应用。
  6.节水型立体复合发展模式
  陕西的水资源十分贫乏,要走“节水、蓄水、保水”之路,实现立体复合型循环农业体系。适用于干旱和半干旱区域推广。
  7.大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
  大农业循环经济理论是运用工业化的思维方式指导农业生产,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视同为连续的生产过程,实现农业生产的危害最小化与效益最大化,达到环境保护和生产相容的良好状态。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实现单项农业之间相互联通、相互促进做为农业发展的衡量标准,以有效避免农业发展中的短视行业。适用于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园区发展。
  8.“点-线-面”发展模式
  首先要建立点对点的循环形态,比如农业种植户从垃圾场获得有机肥。其次是发展国民经济行业间“线”的循环形态,比如,种植基地与污水处理行业的合作。最终形成城市企业与农村间广泛的循环,即实现“面”的循环。适用于特色鲜明的城市企业带与农业产业带间实现。
  9.低碳经济农业发展模式
  农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是地球物质循环的一部分,建立低碳农业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生态农业系统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抵消掉80%的农业温室气体(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在低碳经济下,循环农业发展要遵循“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理论-生态农业模式-农业节能降排”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注重低碳经济与农业生产的一体化工作,要在高新农业产业园区首先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