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炭产业整合发展
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煤炭产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长期以来,煤炭产业在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在山西省政府系列煤炭产业政策的指引下,全省煤炭产业在市场集中度、技术水平、安全生产水平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
笔者认为,山西煤炭产业的整合虽已初见成效,但不能只注重扩大煤企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更应以此次整合为契机,贯彻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以整合调结构、以整合促升级,最终实现推动山西煤炭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目标。
一、山西煤炭产业的发展瓶颈与障碍
目前,山西省煤炭产业有着市场集中度较低、市场规模水平不高、进入壁垒较低而退出壁垒相对较高、产品差异化不明显等特点。按照SCP分析框架的基本理论,市场结构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是造成产业内目前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由此可以解释目前山西煤炭产业存在的系列问题,从中发现阻碍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与障碍。总的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较低
具体而言,资源利用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较低
山西煤炭综合利用技术水平较低,以筛选、洗选、炼焦、发电为主,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清洁能源技术推广缓慢,如工业型煤、水煤浆、煤焦油深加工、煤层气开发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尚处于摸索阶段。焦化工业煤焦油、粗苯等化工产品回收率低,由于煤炭开采造成的大量的矸石和煤层气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许多煤炭企业将这些“废料”直接排向周围环境,既严重污染了生态,也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2.煤炭的伴生矿产资源存在着严重的破坏和浪费
许多煤炭企业没有对暂时不能开采利用的矿产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致使有些非常珍贵的矿产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山西共发现与煤炭资源共生、伴生的矿产资源117种,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等原因,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仅每年排放的矿井瓦斯气(甲烷)就达120亿立方米,相当于1200万吨石油。如果任由这种现象持续,将对山西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煤炭资源回采率低
资源回采率低是山西省煤炭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许多乡镇煤矿采用原始的采煤方法,资源回收率在10%左右,扣除规范合理的损失后,全省平均采1吨煤,损耗煤炭资源6.6吨,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诸如洗精煤丢掉煤泥这类现象更是普遍存在。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浪费掉的资源很难再回收利用。如此低的资源回采率将对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和实现资源替代转型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以煤炭产业为主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给山西带来的不止是经济增长,还有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长期以来,各地方片面追求煤炭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破坏环境所带来的积累性后果,最终形成了山西污染大省、生态环境恶劣的严峻现实。
1.煤炭开采造成的水资源破坏,加剧了山西水资源的短缺
煤炭开采使地表水通过开采裂缝渗入地下,地表污水也随之进入地下含水层,从而使地下水源受到污染。地下水源的破坏造成了人畜饮水困难、地表植被死亡、粮食减产绝收等严重后果。据统计,山西每生产1吨煤将损失2.48吨的水资源。每年有近12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受到破坏,相当于山西引黄工程的总引水量。各类煤矿矿井排水严重污染了地表水体,受污染河流长达3753公里,其中超五类污染河道占67.2%。矿井废水渗入地下水系,还造成地下水的严重污染。2007年,山西省地表水污染监测的103个断面中,重度污染的断面达64个。汾河流域被监测的21个断面中,15个水质断面均劣于五类水质标准。
2.煤矿开采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
山西省因煤炭开发而导致的地表沉降、崩塌、泥石流等水土问题十分严重,对塌陷土地等煤矿废弃土地的恢复整理工作却相对滞后。山西采空区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引起地表严重地质灾害的区域达3000平方公里以上,每年新增塌陷区面积约90平方公里,平均每生产1亿吨煤造成水土流失面积约为245平方公里,地表塌陷对当地和附近的村庄、建筑、道路、植被、耕地、灌溉设施以及地下水系造成了严重破坏,矿区的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打击,并引发人口迁移和社会矛盾。此外,水土流失还对地表植被、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影响,造成部分地区生态衰退。
3.煤炭企业所排放的固体废弃物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而对这些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程度很低。固体废弃物随意堆积后经雨淋等途径渗透到地表和水系,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
4.粉尘排放和煤炭燃烧所导致的大气污染严重
山西的大气污染主要是以煤炭燃烧和粉尘排放导致的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物为主的煤烟型污染。包括煤炭燃烧、开采粉尘以及煤炭运输过程中抛洒的煤粉等。煤层气(甲烷)的大量排放也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2007年,山西省11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无一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运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劣于国家三级标准。省会太原的空气质量在全国46个大城市中排倒数第一,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山西每年因大气、水质、固体废弃物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损失超过80亿元,占当年全省GDP的8%左右。可以说,由于煤炭产业的无序发展,山西已经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三)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近年来,虽然山西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连续四年保持在一人以下,但重特大事故仍然多发。从山西煤矿企业的实际来看,目前还普遍存在的煤矿安全问题可以分为煤矿管理、设备设施以及矿工上岗三个主要方面。
1.管理问题
包括煤矿主要负责人下井次数达不到要求,一些煤矿忽视在安全上必要的投入;部分小煤矿管理人员素质较差,不少矿井存在缺少通风网络图、未进行矿井通风阻力测定等问题;煤矿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持证人数不够,新到矿工未经培训入井的现象在乡镇煤矿普遍存在;隐患登记和报告避重就轻,普遍不能集中反映存在的重大隐患等。
2.涉及煤矿设备的问题
包括煤炭产业内部的发展不平衡,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手工作业并存,现代化矿井与传统炮采的落后生产方式并存;部分矿井局部通风管理混乱;没有采取煤层注水措施,积尘清理和巷道定期冲洗制度执行不力,管线积尘现象比较普遍;防火密闭墙普遍未做到按规定检测;矿井采掘布局不合理;产量监控、人员定位系统、人为不上线问题较突出;未开展矿井地质、水文地质编录工作;小煤矿的炸药、雷管、供电管理混乱,安全设备维护更新不足,部分设备超期服役等。
3.涉及矿工工作安全的问题
包括煤矿人才缺乏,人员素质低,安全意识差,《煤矿应急救援预案》多数未进行演练;部分煤矿安全员、安检员等特殊工种未做到持证上岗,安监人员素质偏低,专业知识有限,无法查出现场隐患,部分安监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对查出的问题不能做到现场把关监督整改;个别煤矿井下作业人员不携带自救器;图纸与井下巷道实际不符,不能如实填图。井下职工的劳保护具不足,身体健康受到煤尘、岩尘的威胁,煤矿患矽肺病人数多等。
二、山西多元化煤炭产业链的发展路径建议
截至本文完稿时,山西省本轮煤炭资源整合过程已经基本完成,本轮产业整合的重点在于兼并重组,营造煤炭企业集团化优势,整合成果非常显著,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政策目标。但是,山西省煤炭产业发展并不是单单依靠兼并重组就能完成,要实现煤炭产业的全面、长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单一的煤炭开采与加工业向多元化、纵横一体化的综合型煤炭产业发展。
(一)用技术创新带动产业链优化升级
从产业链的形成机理角度看,多元化的煤炭产业链是产品链、价值链和知识链的集合体,其中知识链是核心。知识链的核心就是技术创新和升级。产业链中的技术创新,既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实施领先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产业链中知识资源价值的重要途径。
在产业链的优化过程中,技术创新所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已经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产品研发、设备更新、产业对接等方面,技术作为无形的资源要素,对于产业链的优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山西煤炭产业链的演进总体上处于由初级向中级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对产业链优化升级的制约日益突出。为此,山西煤炭产业必须立足科学发展,紧跟重大产业技术创新步伐,以提升煤炭产业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主导,围绕煤炭气化、煤制油、煤制烯烃等战略性工程和技术革新关键问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重大关键技术创新。
(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延伸煤炭产业链
煤炭产业链的延伸主要有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产业链的横向延伸主要是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各分散资源矿区的横向整合。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主要是发展煤炭下游产业,包括煤炭产品深加工,伴生矿产开发,废弃资源再利用,产品物流和销售等诸多方面。目前山西煤炭产业链的横向整合已经初见成效,下一步应更加注重产业链的纵向延伸,选取适合本矿区地质条件的煤炭开采业及相关下游附属产业,以高效率和低成本,形成以煤炭生产为核心,下游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模式。在以煤炭资源的开采为价值主链的基础上,将产业链向下游产业纵向延伸,体现出煤炭产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特点。
结合相关国内外经验,对煤炭产业链进行纵向延伸,开发煤炭产品的精深加工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建立坑口电站,发展煤电联营,促进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的加工转换;二是利用天然的煤炭资源优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煤化工业,如提取甲醇、甲苯等化工原料,开发纤维素、乙烯、感光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三是积极开展对煤矸石、粉煤灰、煤层气等“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减少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四是将煤炭与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相关产业统筹发展,促进煤炭产业资本与其他产业资本有机结合,延伸煤-电-铝、煤-焦-化、煤化工等产业链,使山西的煤炭优势转变为整体工业优势,使煤炭产业走上综合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构建生态环境恢复与补偿机制
煤炭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恢复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目前要进一步强化矿区环境监管,把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作为煤炭产业长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规划,同时结合山西实际,尽快出台保护煤炭产区生态环境的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煤矿环境影响程度评估、生态恢复实施效果评估,加强对煤矿环境破坏的行政处罚力度。另外,在环境恢复和补偿机制的建设中,应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完善循环经济配套政策。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促进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和措施,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实施更为有效的财政支持与税收优惠。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校正煤炭产业链中煤炭生产废弃物的定位偏差,使产业链中的企业能够从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再利用、恢复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获得比较合理的经济利益,促使企业产生发展循环经济,恢复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和激励。
(四)综合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是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保障煤炭从业人员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与完善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各类应急预案体系,严格依照法规约束和规范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在劳动安全中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实现煤炭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化、法制化。这是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要彻底改变以往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分散、单一、适用面窄的落后局面,尽快建立综合、全面、可操作性强的煤矿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并辅以配套的条例、标准、实施细则和监察制度。从制度上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煤炭安全生产整体水平。
此外,提高安全生产装备水平,推进煤炭安全技术进步也是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关键。因此,需要更加重视先进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加大投入、出台相关强制性政策,推广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安全测试手段以保障人员安全,只有管理、监察、技术等多方面共同进步,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
(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确保能源安全
山西省作为国家重点煤炭基地,除了要实现自身的经济发展之外,还担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职能。由于资源禀赋优越,山西与一些发达省区相比,能源利用效率很低,在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路径中,低能效已成为制约山西能源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提高能效,单纯依靠加大能源资源开发力度的办法是不可持续的,不能在长期中保障本地区乃至全国的能源安全。
当前,要把提高能效作为保障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措施,煤炭产业发展要坚持开发与节能并举,确立节能的重要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提高能效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全力推进以采、掘、运、提及机电一体化的高产高效的矿井建设。加大优惠政策的扶持力度,培养一批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重点煤炭企业,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节能技术市场,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
(六)完善人才引进与企业家培养机制
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从人才方面制约了山西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从源头上增强山西煤炭产业发展的动力,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引进和建设工作必须得到重视。政府应当积极引导煤炭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吸纳和引进优秀人才,用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吸引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急需的国内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在山西扎根。同时,在本地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利用现有高等院校和专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开展定向培养,建立山西煤炭产业高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建立在职技术工人培训中心,逐步提升煤炭从业工人的综合素质,使煤炭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工人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