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一、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
(一)新准则实施以来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大幅增长
从上市公司2008年与2007年的年报对比看出,截至2009年3月18日,沪深两市共发布了367份年报,367家公司在2008年共计实现营业利润914.85亿元,净利润792.02亿元,净利润总额与2007年基本持平,而2008年资产减值损失达108.54亿元,同比2007年的55.78亿元上升了95.33%;单资产减值一项即吞噬了11.86%的营业利润。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后,上市公司又大量发生了大额资产减值计提的问题。这固然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因为金融危机的冲击所致,但实质上反映的还是上市公司经营和管理上的问题。
(二)新准则允许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大幅增长
按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禁止转回的主要是长期资产,而应收款项、存货、委托贷款等减值准备计提后依然允许转回。这样对于有盈余管理迫切需求的上市公司来说,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成为了计提减值的重点。2008年已公布年报的367家企业期末账面上有资产减值准备511.35亿元,分项来看,坏账准备增加值占资产减值准备增加值的31.25%,存货跌价准备的份额则占到了35.92%。以坏账准备为例,由于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一般有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赊销百分比法可供选择,对于坏账准备计提的比例,企业可根据以往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予以估计确定,因此这种会计政策的选择权使得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盈余管理。再以存货跌价准备为例,数据显示,1 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末存货跌价准备累计金额为845.19亿元,2008年当年的存货跌价损失便达到690亿元,占比高达81.64%;2008年期末上述企业存货总额为124亿元,当期提取存货跌价准备为12.84亿元,占到期末存货的10.35%。
2009年上半年受国际经济危机持续的影响,加剧了部分上市公司产品销售不畅、存货积压严重、生产设备技术落后、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等状况。截至2009年8月27日,沪深两市共有1 355家公司披露半年报,有380家公司将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合计转回45.21亿元,其中28家公司已全额转回。从上市公司的年报和半年报对资产减值的披露可以看出,很多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缺乏充分合理的依据,对于计算资产组需要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可收回金额计量需要的公允价值、处置费用、未来现金流量、预测期、折现率等数据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这一方面与很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而进行主观判断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信息市场不健全,在监管机构、监管力度和监管技术方面存在问题。
(三)新准则实施以来仍然存在少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
新准则实施后,仍然有上市公司利用少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来保持利润。如2008年的有色金属和钢铁行业,铜陵有色(000630)2008年提取存货跌价准备5.25亿元,占期末存货的16.58%;西部矿业(601168)当期提取存货跌价4.05亿元,占期末存货的39.2%;钢铁行业的存货跌价准备计提额平均也达到了期末存货的6.14%,而抚顺特钢(600399)在2008年却未对存货做一分钱的减值准备。
(四)新准则实施以来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创历史新高
根据2008年公布的1 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年报显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为707.56亿元,2008年当年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占据了逾五成以上,达到369.38亿元。由于长期资产的价值是随着资产的使用逐渐被消耗或收回,并以折旧或摊销的形式予以体现,资产减值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和摊销费用均是以考虑减值准备后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来计算,因而上市公司出现利用当年计提较多的资产减值准备,使以后年度的折旧额和摊销额减少,从而导致以后年度利润增加的问题。
新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虽然堵住了利用其转回增加转回当期利润的可能,但却不能堵住利用资产处置提高处置当期利润的可能。按照规定,资产实际处置变现时,其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应同时转回,抵减处置资产的成本,增加处置损益。这样就使处于亏损的上市公司有可能对一些待处置的资产在亏损当年大幅度计提减值准备,来年再处置这些资产,通过处置大幅提高处置当年的利润。
二、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成因分析
(一)内在动因的分析——利益驱动
不同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政策选择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其中很多是出于利润因素的驱动。具体表现为:
1.获取上市资格。现阶段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还很不健全,获得上市资格并不容易。虽然我国证券发行制度规定,企业上市采用核准制,但实质上仍然采用审批制。审批制度规定发行股票的企业必须符合一些必要条件,如上市公司必须在近三年连续盈利,这成为其利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选择来“操纵”利润的一个很重要的诱因,尤其是某年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为获得上市资格,更需要通过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
2.扭亏动机。被ST处理的上市公司要想“保牌”或“摘帽”,就一定要避免出现“连续两年”或“连续三年”亏损,或者因连续三年亏损被暂停上市后,半年内不能扭亏。由于该类公司通常主营业务不景气,很难在短期内依赖主营业务扭亏为盈,只有在扭亏年度将以前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巨额冲回而粉饰业绩。
3.配股动机。由于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初次发行股票或配股都规定了一系列必备条件,如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达到一定的百分比等等,因此上市公司会为了发行新股或配股而利用减值准备进行财务包装。
4.向资本市场的预期与估价传递信息。为了使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来影响公司股票价格的表现,当上市公司在某年有较高异常的增长时,管理当局一般不会向会计信息使用者直接报告该业绩,而是隐藏本年的一部分盈余到以后各期,以保证该公司业绩增长的优良态势。所以,该类公司在执行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时,一般会提取较高比例的资产减值准备,以降低本期的会计盈余,待以后各期出现经营业绩下滑时,再转回。
(二)外在动因的分析——相关规定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
1.资产组的划分较难确定。上市公司难以对单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新准则规定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计提。具体运用资产组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现金流量的测算普遍缺乏经验;二是资产组的划分没有明确的标准,不同的划分方法,会直接影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2.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与计量难度大。由于技术更新、市价下跌等原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入账后,会发生价值贬值,对其确认和计量大大超过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大多需要企业外部的专业评估机构,难度大,时间滞后,加大了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计量的难度。
3.外部监管难度大。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长期投资的可收回金额等的确定,大多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而目前会计准则缺乏衡量标准,使得外部监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减值的再确认缺乏权威性。
三、解决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权的规范和监督
由于大量的资产减值需要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而专业判断的结果存在主观性的差异,如果准则中尽量采用定性与定量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将有助于减少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主观性,减少资产减值确认与计量的人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主观上有目的的操纵利润行为。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企业会计选择权的监管力度,完善资源配置方式,强制上市公司披露因会计选择对利润的影响程度,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二)建立完善的上市公司绩效考评体系
非经常性损益是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之外偶然形成的损益,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联系,以含有非经常损益的净利润考核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存在不合理之处。资产减值准备也属于非经常损益的范畴,把剔除非经常损益的上市公司利润指标作为考核点,可以降低企业操纵利润的行为。引导资产与损益结合的指标作为上市公司上市、配股、保牌等业绩评价的指标,使上市公司在兼顾利润又不降低资产的基础上防范资产减值的滥用。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逐步建立起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加强对高管人员行为的外部约束,通过激烈竞争的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等外部市场实施间接控制,是对高管人员会计政策选择最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之一。另外,要将公司资产的保值、增值与评价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结合起来,从有利于上市公司长期发展的角度进行引导。
(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不相容岗位分离、层级审批制度。资产管理部门要以技术部门提供的资产使用情况作为依据,拟定提取减值准备的政策;财务部门对资产减值数据进行测算,测算出的数据要经过上市公司内部相关部门的审核,报相关领导审批,并作为提取减值的依据,对于重大的资产减值准备,应报董事会批准。
2.建立减值准备内部审计制度。资产减值准备先由审计部门进行审计,报董事会批准;对于重大的减值准备事项由监事会审计,报股东大会批准,所有资产减值事项均需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
(五)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水平决定了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的准确性。提高会计职业判断水平,使会计人员能正确分析影响资产减值的复杂因素,判断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
(六)提高资产减值信息的透明度,加大市场和中介机构监督
对于披露不足的公司,除责令其充分、详细地披露相关会计信息外,还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在独立审计准则中要求注册会计师对重大资产减值行为应在审计报告中披露上述信息,从中介机构的角度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罗丹.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核算研究[J].会计师,2009(4).
[2] 肖尔丝.资产减值损失禁止转回探析[J].会计师,2009(4).
[3] 李红梅.企业资产减值问题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
[4] 晓河.资产减值新规定能否堵住利润操纵漏洞[N].证券时报,2006-9-2.
[5] 李润成.浅谈新资产减值准则理论与实务[J].财会研究,2006(3).